魂兮歸來畢士悌
——謹以此文獻給抗戰勝利70周年的偉大節日
畢士悌,這是個從異國而來,但卻在中華大地上安息的靈魂;這是個很普通,但卻又非凡的英魂;這是個歷經磨難,但又隨歷史潮頭飄得很遠的雄魂。追思這樣一顆英魂,追思的將是一個壯闊的人生,追思的更是一部壯麗的史詩。
一、魂歸大地兮
經歷了二萬五千里長征后, 中國共產黨為了鞏固陜甘根據地,進一步推動抗日救亡運動,建立和實現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936年2月,毛澤東親以“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的名義,率紅一方面軍和紅十五軍團,分左右兩路渡黃河東征。
戰役部署:第1軍團第1、第2、第4師和第15軍團第81師從溝口地段渡河,速占留譽鎮,并向南發展,打通同第15軍團聯系;第15軍團第75、第78師從河口地段渡河,速占義牒鎮,相機奪取石樓;方面軍直屬隊隨第15軍團之后渡河。
濤濤黃河,濁流翻卷。渡河東征,關鍵是突破黃河天險。
為此,紅十五軍團七十五師參謀長畢士悌,受命親率二二三團一營為渡河先鋒。
根據軍委:“先頭絕對隱蔽,深夜偷渡……偷渡被敵人發現,立即改為強攻”的指示。畢士悌組織部隊,一面將籌集到的船只,秘密分散運往渡口,一面化裝成農民,往黃河岸邊偵察,并會同參謀人員慎密制定作戰方案。
2月20日夜10時,渡河作戰開始。
畢士悌緊握著軍團首長的手說:“只要有一個連隊登岸,渡河就有保證。”他登上船頭激昂地對干部戰士講;“毛主席就從這里渡河,我們一定要保證渡河成功”!
夜幕中,帆船競發,直指對岸。
可偷襲未能成功,敵人發覺了我軍企圖。瘋狂的運用火力阻止。夜幕中,敵人岸堡中吐出無數條火舌,炮彈在帆船周圍震撼著爆炸。
“強渡”!
畢士悌一面組織火力反擊,一面命各船全速前進。
船剛觸上淺灘,畢士悌率先跳入冰入肌骨的黃河水中,指揮已被打亂了編制,先期到達的班排,分頭向灘頭陣地撲去。
攻城作戰最艱苦的就是打開突破口的爭奪,而江海兩棲作戰,灘岸作戰則最為殘酷,一面是敵人猛烈反撲,一面是兵置死地有進無退。
要鞏固住攻占的狹窄灘頭陣地,只有進攻,進攻,再進攻。為此,畢士悌積極組織兵力,在向前攻擊中擴大陣地。
可當畢士悌帶領部隊剛攻占賀家凹敵堡,一顆流彈打穿了他的腹部,他一下跪臥在地,警衛員搶前一步把他扶住,他張張嘴,可什么也沒說出來,頭無力的垂了下去。
殷紅的血,沁透了征衣;殷紅的血,染紅了黃土地。
當我軍主力攻下敵江防司令部駐地---義蝶鎮,畢士悌安息了。時年38歲;一說36歲。
每個人的生命都有終結,每個人的靈魂都有歸處,有的歸向了天堂,有的歸向了深淵,而他的靈魂,卻歸向了蒼茫的大地。
二、靈魂求索兮
這本來是顆普通的異國靈魂,但在畸形社會的擠壓下,為了求翻身,為了求解放,他執著苦苦地上下求索。他為抗日而生,他為抗日而死!
1898年(一說1901年),朝鮮平安北道一戶農舍里,透出一聲嬰兒降生的洪亮啼哭。嬰兒一聲啼哭,父親一聲嘆息,嘆其生不逢時!
1910年朝鮮全面淪為日本帝國主義殖民地。
祖國泣血般的呻吟,人民在鐵蹄下蹂躪。為拯救危亡的祖國,年青的金勛(畢士悌原名)同父親一道憤然參加了,震驚半島的1919年“三一”反日大起義。可國仇未雪,又添家恨,父親血灑荒原。
通緝,通緝!日偽在朝鮮全島通緝畢士悌。來不及向妻子告別,他匆匆留下一封信。“……假如你站不腳的時候,就去找我,不過,但能堅持,就要盡量堅持下去,一切聽從于革命組織,萬不可為了私人感情,而留戀放松祖國的責任,祖國多么需要我們啊!”
1919年秋葉染紅長白山,他來到中國通化。考入朝鮮反日團體組辦的新興武官學校,半年習武剛畢業,他就同戰友們與中日反動派調集的萬余圍剿部隊,展開浴血奮戰,可斗爭再次失敗。
對著長白山,他在痛苦的呼喊:救國之路在哪里?
雖百死而不悔,他又開始新的求索。在候鳥南飛的季節,他輾轉昆明,考入云南講武堂。以后又尋覓到當時中國革命中心——廣州。任黃埔軍校集訓處教官,第三期學生隊上尉隊長。
在廣州,在他人生緊要之處,他多次聆聽周恩來的報告和演講,他的靈魂開始了全方位旋轉,他認識到;朝鮮的解放,緊連著中華解放。他參加了中共成立的“民族解放大同盟”。
1925年2月廣東革命政府第一次東征,畢士悌率領的200學生兵,在周恩來指揮下,連下海豐、陸豐,取得棉湖戰役勝利。又經五華向興寧、梅縣進軍。東征不到兩月,打垮了廣東君閥陳烔明的反動勢力。隨后,畢士悌又回師參加平定滇軍頭子楊希鳳等叛亂。在那風云滾滾,槍與劍,血與火之中,畢士悌在中共黨旗下舉手宣誓。
從此,他找到了自己靈魂的歸屬,從此,這顆靈魂就躍上了壯闊的歷史潮頭。
三、魂壯萬里兮
問:中共領導的第一支軍隊是哪支?
答:1925年11月在廣東高要縣成立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團長葉挺。
而該獨立團的三營營長就是畢士悌,北伐戰爭中的這支鐵軍,刻著畢士悌不可磨滅的戰績。
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為保存革命力量,中共于同年八月派他赴蘇聯學習。
1930年春,從蘇聯回到中國,黨派他到滿洲省委任特委委員兼軍委書記。同年冬調任省委軍委書記。在省委的領導下,他連續領導了“四三”,“五一”,“五七”反日農民起義。創立了盤石工農義勇軍。即東北抗聯第一軍前身。白山黑水之間,抗日的烽火熊熊燃燒。
根據周恩來指示,1932年他調往中央蘇區任軍委作戰委員會參謀長。1934年1月作為朝鮮民族代表,他當選為蘇維埃共和國政府中央執行委員。
在舉世聞名的長征開始時,1934年10月1日,中革軍委決定,將“中國工農紅軍大學”與第一步兵學校、第二步兵學校和特科學校合并,恢復工農紅軍學校建制,長征開始后改稱干部團。干部團由陳賡任團長,宋任窮任政治委員,畢士悌 (先鐘偉劍)任參謀長,莫文驊任政治處主任。干部團轄三個步兵營、一個特科營、一個上級干部隊,共1480余人。長征路上的干部團,既是培訓和儲存干部的機構,又是中央縱隊的一支重要戰斗部隊。
在長征途中,中央紅軍擺脫數十萬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的決定性一戰,就是搶渡金沙江。此戰無疑關系重大,毛澤東親自下達干部團奪取金沙江皎平渡渡口的命令。1935年4月29日,畢士悌和團長陳賡,政委宋任窮一起,率全團倍道兼程,一晝夜急行軍180里,飛臨金沙江畔。
畢士悌根據對岸守敵約一個連,夜間守備疏忽的特點,制定了少數兵力奇襲的作戰方案。并指揮部隊偷渡金沙江攻占皎平渡口,活捉守敵60余人,為確保控制渡口,畢士悌率部向前攻占通安縣,殲敵百名,俘敵團長以下官兵600余人,保證軍委和全軍越過金沙江。
1935年11月初,紅一方面軍主力在甘泉附近同紅15軍團會師,兩部隨即進行合編。為加強對紅15軍團的領導,中革軍委從紅一方面軍抽調了一批干部到該部任職。畢士悌被調到紅15軍團任第75師參謀長。隨后,畢士悌參與指揮了,為黨中央奠基陜北的直羅鎮戰役,活捉敵酋師長牛元峰。
萬里征程險惡,魂壯鼓角無懼!就在畢士悌壯懷激烈,志在萬里,他卻倒在了東征抗日的征途。可染紅共和國朝霞的無數英烈中,鐵軍將他銘記,抗聯將他銘記,紅軍將他銘記;鴨綠江他銘記,金沙江將他銘記,黃河將他銘記。魂兮,魂兮,歸來兮,人民的永運銘記--畢士悌!
后記:在慶祝抗戰勝利70周年,這樣一個偉大的節日,筆者自然不能缺席,特發此文紀念。可為何單為畢士悌撰文?這因他與我從軍的115師343團有不解之緣。紅15軍團75師的223團,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343團的前身,畢士悌是受命親率223團一營為渡河先鋒,在東征搶渡黃河的灘頭作戰犧牲。30年前,我參加撰寫39軍軍史時,寫下此文。今天,公開發表此文,是對抗戰勝利的紀念,也是對畢士悌的深深懷念。他為抗日而生,他為抗日而死!魂兮,魂兮,歸來兮!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