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浪(資料圖)
7月14日中午,華西都市報記者從北京獨家獲悉:北京著名音樂藝術家羅浪先生因病救治無效于2015年7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羅浪先生的親屬劉愛民,向華西都市報記者證實了該消息。
劉愛民介紹,14日上午,北京眾多音樂界人士以及羅先生的好友前往其家中悼念。
據了解,羅浪先生是中國音樂界的傳奇人物。他原名羅南傳,是福建德化雷峰蓋云岐人,是當代出色的革命音樂家和指揮家,也是新中國軍樂事業的主要奠基人。
羅先生曾為《解放軍進行曲》、《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東方紅》等經典樂曲改編和配曲。羅先生影響最廣的作品是1945年創造的《哀樂》。毛主席、周恩來、鄧小平等偉人去世舉行葬禮時,都使用了這首曲子。并且60多年來,全國眾多殯儀館至今一直在使用《哀樂》為葬禮配樂。
三年前,北京一位樂音樂人,告訴華西都市報記者,全國多家殯儀館在客戶舉辦葬禮時,一直都在免費使用羅浪創作的《哀樂》。而根據音樂著作權使用規定,使用《哀樂》一次,羅浪先生至少應該收取版權使費一元人民幣。每天全國各大殯儀館至少有200萬人逝者家屬使用羅浪創作的《哀樂》,但羅浪從沒有收到過一分錢的《哀樂》使用費。
華西都市報記者曾就此事采訪過羅浪先生,老先生談及《哀樂》版權使用費時,認真地說:“咱跟著黨,跟著毛主席革命工作了一輩子,都是為人民服務。我創作的這首《哀樂》,還收什么使用費啊?就算我為人民服務的奉獻的一個作品。免費使用沒有關系。我用不著收什么音樂使用費了!”
附:《哀樂》的背后故事
1949年9月30日下午5時,新中國首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閉幕,隨后在天安門前舉行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典禮。其時的天安門前尚為一片蕪雜的小松林,當毛澤東主席神情肅穆地走過林中小徑持锨為紀念碑基石落下第一锨黃土時,由四十余人組成的軍樂隊吹奏出《哀樂》深沉凝重的第一個音符。這是《哀樂》首次在國家典禮儀式上被采用,自此一直沿用至今。
開國大典期間,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曾向全國轉播大典實況,但《哀樂》卻未能完整發送。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在發布訃告之前,首次完整地將《哀樂》播放全國。那天羅浪回祖籍福建探親,途經福州,突然從廣播里聽到這再熟悉不過的旋律,心頭泛起一種難以言表的激動。
作為藝術家,誰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人時時念及,但對《哀樂》改編者羅浪而言,卻有個十分復雜的感情問題。
1997年2月19日,鄧小平同志逝世。哀樂傳來,舉國同悲。在長達一周的時間里,這蒼涼悲愴的旋律在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大地縈回,昆侖失色,江河嗚咽。悲痛之際,人們會情不自禁地想起21年前的1976年,那一年,三位開國偉人辭世,哀樂曾三次久久盤桓于中國大地。
死亡,是人類情感上的敏感點。哀樂,總是與死亡結伴而來。人們在回避死亡的同時,也疏遠著哀樂。但是,當噩耗降臨的時候,人們又最需要它,因為沒有哪一種聲音能像它那樣將人們心中淤結的哀痛詮釋得淋漓盡致。
哀樂,中國人婦孺皆知而不愿提起的音樂。
哀樂,中國人最易聽懂卻難以卒聽的音樂。
當人們漸漸開始正視死亡時,便自然會注目到哀樂。
作為中國聽《哀樂》最多的人,當年77歲的老音樂人羅浪說:“這一次軍樂團在小平同志追悼會上的演奏,是我聽到最好的一次。”
當《哀樂》突然降臨的時候,一般人的反應只是承受,誰會去留意一次與另一次的差異。但作為《哀樂》催生者的羅浪,卻無法不去留意到這一點。據說,最優秀的指揮家能夠聽到整個樂隊的呼吸和心跳。在走下指揮臺40年之后,羅浪仍清晰地感受到了新一代軍樂隊員們的心境。或許,對《哀樂》的演奏而言,最重要的正是這一點。當那沉郁悲愴的第一個音符流瀉而出的時候,那數百名樂手心中淤結的其實是一個國家的悲痛。
對鄧小平同志追悼大會上的演奏,羅浪最為滿意的一點就是樂隊對此時此地此情的感受和把握,認為達到了他理想中的效果。此前,由于軍樂團多年未進行過如此的現場演奏,軍樂團辦公室的負責同志專門把電話打到羅浪家里,就《哀樂》的誕生背景及藝術把握問題進行咨詢,羅浪給予了詳盡的介紹和指導。
回顧《哀樂》的形成歷史,今天人們耳熟能詳的國家《哀樂》已與數十年前的民間嗩吶調面貌迥異。盡管羅浪一直回避用“創作”這個詞來界定自己的藝術勞動,但這支曲子的確凝結著他無盡的心血。改變記譜法,由原來較快的2/4節奏改為舒緩的4/4拍;由最初的一段旋律變奏為如今的三段式結構;采用短調和聲,由原來的大齊奏配器形成標準的大軍樂隊譜;尤其是曲中陡轉臨時大調的藝術處理,在哀悼樂曲的編創中留下了開創性的一筆,開辟出一種“哀而不傷、悲而壯美”的嶄新境界。
然而,羅浪的名字卻一直被遮掩于“民間音樂”這一概念以及人們對《哀樂》本能的感情疏遠之下。也許《哀樂》永遠不會登上暢銷音樂排行榜,但國內出版《哀樂》磁帶的單位絕不會僅一兩家。有位老朋友曾給羅浪打電話開玩笑:“這幾天你可發財了”羅浪聽罷朗然一笑:“天地良心,對《哀樂》我是兩袖清風”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