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暇的時候,李春華總是會翻出老照片,打發無聊的時間。
現在李春華的主要生活就是掃掃地、喂喂雞、做些閑碎的家務。
剛從醫院做完白內障手術回來,眼睛大不如前,腿腳也不太麻利,李春華偶爾也會去自己小女兒的診所里幫幫忙。
在小女兒的診所里,李春華總是忍不住地會在藥架上查弄一番。
一頭斑白的頭發,一張略顯蒼老的臉,眼睛專注地端詳著已經有些褪色發黃的老照片。眼前這個神情專注的老人,就是曾被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聘請為委員,獲得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全國勞動模范”諸多榮譽的麻陽苗族自治縣綠溪口鄉羊古腦村“赤腳醫生”李春華。
現年已經75歲的李春華,扎根苗鄉山區57年,五十七年如一日,為了家鄉的醫療事業竭心盡力,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年華。57年中,她治病救人無數,被苗鄉老百姓尊敬地稱為“健康保護神”,用自己平凡的一生實現了不平凡的人生價值。
12歲參軍,13歲入朝抗戰,16歲受到毛主席接見,李春華的一生注定不平凡
1937年5月,李春華出生在麻陽苗族自治縣綠溪口鄉羊古腦村的一個貧窮農村家庭。
1949年,是李春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轉折點。那是個激情飛揚的年代,一個熱血沸騰的年代,一個把信仰視住生命的年代。那一年,李春華像許多其他想要投身革命、報效國家的青年男女一樣,帶著滿腔的熱情,毅然參加了革命,成了一名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那年,她才12歲,一個青春剛剛懵懂的年紀,李春華便開始了她不平凡的艱難人生旅程。
既參加革命便意味著付出、奉獻和犧牲,李春華從來沒有退縮,哪怕是要遠赴他鄉,可能戰死他鄉,她也不曾畏懼。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她決然參加了中國人民志愿軍,奔赴朝鮮前線。這年,她也才13歲,讓人難以相信僅憑信仰就能支撐起生命之重的年紀,她卻用自己的行動在戰火中安撫青春,實現價值。
幸運的是,戰爭沒能讓堅強李春華倒下,反而給她帶來了巨大的榮譽。在最激烈的上甘嶺反擊戰中,一串串炮彈就在她的身旁爆炸,每一次死神都與她擦肩而過,李春華同戰友冒敵人的機槍掃射、飛機轟炸,搶救傷員,因為表現突出受到了上級獎勵。在那段戰火紛飛的日子里,李春華先后七次立功受獎。
1953年,16歲的李春華光榮地參加了志愿軍回國匯報團,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見。那是她感到最為光榮的時刻。作為一個決心投身革命、報效祖國的熱血青年,她把受到毛主席接見視為實現自身價值得到的最大榮譽。從那刻起,她便不敢懈怠,決心要做一個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建設出力的新時代新人的愿望悄悄在她心底烙印,一個決心用平凡的生命做不平凡事情的信念悄悄形成。
六九年入黨,七八年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七九年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范”,李春華用一個共產黨員的信仰踐行一生的忠誠
朝鮮戰爭結束后,李春華回到了長春,她繼續保持著革命戰斗激情,不斷加強教育學習、提高自己的思想覺悟水平。她不斷告誡自己,雖然戰爭已經結束,但是社會主義建設這場“戰爭”才剛剛打響,需要用更大的信念、更加頑強的毅力,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1955年1月,李春華復原,有關方面打算把他安排在長春市幼兒園當保健醫生。可一個想要改變家鄉一窮二白面貌的心愿早已在她心底形成,她決心“不留城市,到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回鄉參加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
李春華回鄉后,背起了急救箱,當上了長評農業社的衛生員。她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哪里最艱難就到哪里去,哪里最需要就上哪兒安家。保家嶺座落在海拔一千四百多米的西晃山腰,山高林密,千溝萬壑,群眾居住分散。多年來,當地一直缺少醫生,當時的社員只能下山看病,一個來回要大半天時間。李春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經過短暫思索,打定決心搬上保家嶺。經過一連三次申請,領導終于同意了她的要求。
李春華對自己要求很嚴,從不搞特殊待遇,勤勤懇懇,任勞任怨。自家房子破舊不堪,卻從不向上提要求,上級主動幫助修筑,她也總是笑意謝絕,“比起舊社會好多了,等以后再說吧。”當時,由于常年超負荷工作,李春華身體消瘦,親人老鄉都勸她不要上山到處上門看病了,有事讓她們自己來找。李春華卻總是微笑應答:“我是人民勤務員,我的工作就是為了方便群眾啊!”
李春華用一個共產黨員的信仰踐行著一生的忠誠,幾十年如一日地為人們看病服務,被苗鄉老百姓稱為“健康保護神”,她的事跡寫進了《衛生革命展紅顏》,曾多次被評為先進個人, 1975年4月29日《人民日報》在頭版以《她沒有下“戰場”》為題刊載了她的先進事跡,同年,八一電影制片廠專門為她拍攝了一部電影《赤腳醫生》。
李春華是在1969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的,此后幾年因為工作出色,群眾愛戴,她多次受到上級表揚和嘉獎。1977年她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1978年又出席全國婦聯大會,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1979年12月還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范”。
一個黨員,全國第一個農村合作醫療站,李春華一生都在用執著和責任編著自己“赤腳醫生”的故事
在眾多的榮譽面前,李春華沒有驕傲自滿,也沒有向組織提任何要求,而是守著清貧,艱守崗位,幾十年如一日保持著軍人本色、一名共產黨員的形象。
1967年6月,李春華在當時的麻陽縣綠溪口公社羊古腦大隊辦起了湖南第一家農村合作醫療站。她為了鞏固和發展合作醫療事業,費盡了心血。白天背著筐子到三十里以外的雄山一帶采藥,晚上還要趕回來為病人治病。通過她的努力,合作醫療社的醫療費用不斷降低,合作社也越辦越好,深受群眾歡迎。
后來,合作社雖然解散了,可是那顆治病救人、服務群眾的心從未停止過跳動。李春華的農村合作醫療站是在運行24年后因各種原因于1991年解散的。此后的10多年時間里,農民看病就醫難獲保障,看病難、看病貴依舊是苗鄉農民面臨的現實問題。李春華拾起藥筐,上山采藥,默默地為群眾看病治病,在簡陋的農村醫務室重新做起了衛生員。
“她心里總是牽掛著衛生員工作,堅持村里的‘赤腳醫生’不能少,群眾家門口就醫不能缺的想法。自己年紀大做不了了,便叫回了在外地打工的小女兒,送進衛校,頂替她當起了‘赤腳醫生’。” 老伴張紹珍介紹說。
據當地群眾反映,2008年以前李春華從未停息過村衛生員工作,有喊必應,上門醫診,每年經過她治療并痊愈的不下200人次。
現在,李春華雖然年紀大了,行動不便,但她還是心系衛生事業,時刻關注著農村新型合作醫療。當記者問及李春華,對麻陽現行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有什么感受時,老人一個勁地直說好。她對記者說:“合作醫療政策好,給了老百姓很大的實惠,以前看醫費用高,老百姓沒錢只能忍病不就醫,現在新農合給報銷了大部分的錢,生病住院只要繳納規定的起付線100元后,其基本醫療費用全部報銷,大家都夸這個政策好呢!”
李春華“赤腳醫生”的故事遠去了屬于自己的年代,如今提及卻依然讓人感到意味深長。當再也不能繼續用行動實踐理想和事業時,她悄然離開,默默安守角落,用心靜靜關注著她熟悉的事業,依舊感動著身邊的人。
成立全國第一個農村合作醫療站,李春華在制藥。
李春華出席各大會議合影
全國“赤腳醫生”大合影,李春華下排右二
李春華所獲各項榮譽證書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