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元宵節,今天還是人民總理周恩來誕辰117周年紀念日。在火樹銀花的團圓之際,我們一起懷念人民的好總理——周恩來同志。
1898年3月5日,周恩來同志生于江蘇淮安,他的祖籍是浙江紹興。周恩來:字翔宇,小名大鸞,曾用名飛飛、伍豪、少山、冠生等。
周恩來總理是毛主席的親密戰友,為趕走帝國主義,打敗國民黨反動派,推翻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解放全中國立下了不朽功勛,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后的第一位國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
周恩來同志的一生,同中國共產黨的建立、發展、壯大,同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進程緊密聯系在一起。他毫無保留地把畢生精力奉獻給了黨和人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高風亮節,在中國人民心中矗立起一座不朽的豐碑。
1976年1月8日,總理逝世,巨星隕落,人民痛哭,神州悲傷。
那天,天灰蒙蒙的,又陰又冷。長安街兩旁的人行道上擠滿了男女老少。路那樣長,人那樣多,向東望不見頭,向西望不見尾。人們臂上都纏著黑紗,胸前都配著白花,眼睛都望著周總理靈車將要開來的方向。一位滿頭銀發的老奶奶,雙手拄著拐杖,背靠著一顆洋槐樹,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一對青年夫婦,丈夫抱著小女兒,妻子領著六七歲的兒子,他們擠下了人行道,探著身子張望。一群淚痕滿面的紅領巾,互相扶著肩,踮著腳望著,望著……
夜幕開始降下來。幾輛前導車過去以后,總理的靈車緩緩地開來了。靈車四周掛著黑色和黃色的挽幛,上面裝飾著大白花,莊嚴,肅穆。人們心情沉痛,目光隨著靈車移動。好像有誰無聲地指揮,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約而同地站直了身體,摘下帽子,眼睜睜地望著靈車,哭泣著,顧不得擦去腮邊的眼淚。
就在這十里長街上,我們的周總理迎送過多少位來自五洲四海的國際友人,陪著毛主席檢閱過多少次人民群眾。人們常常幸福地看到周總理,看到他矯健的身軀,慈祥的面龐。然而今天,他靜靜地躺在靈車里,越去越遠,和我們永別了。
靈車緩緩地前進,牽動著千萬人的心。許多人在人行道上追著靈車奔跑。人們多么希望車子能停下來,時間能停下來!可是靈車漸漸地遠去了,最后消失在蒼茫的夜色中了。人們還是面向靈車的方向,靜靜地站著,站著,好像在等待周總理回來。
心在痛,淚在流,神州大地在抽泣,全國人民在悲傷,聯合國下半旗致哀。那情那景,似乎就在昨天。人民的總理離開了人民,人民總理的偉大形象和無私奉獻的革命精神卻永遠銘記在人民心中。
周恩來同志是個堅定的馬列主義者,他有堅定的信仰,崇高的理想。周恩來同志說:“人是應該有理想的,沒有理想的生活會變成盲目。”“我認的主義一定是不變了,并且很堅決地要為他宣傳奔走”。周恩來同志對黨和人民無限忠誠,他對黨和人民的事業、對社會主義中國的光明前途、對振興中華民族,始終充滿必勝的信心,無論遇到什么樣的艱難困苦,從不動搖。他說:“共產黨人就是為不斷克服困難,繼續前進而存在的。畏難茍安,不是共產黨人的品質。”他在確立革命理想信念的過程中,既有追求真理的強烈愿望,又有深思熟慮的理性思考;既重視對科學理論的學習和研究,又注重在實踐中運用和發展科學理論;既注意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先進理論,又注意吸取中華民族的文化精華,他的革命理想信念是建立在理性自覺的基礎之上的,是堅如磐石的。他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實踐了“在任何艱難困苦的情況下,都要以誓死不變的精神為共產主義奮斗到底”的誓言。經過許多年革命斗爭的考驗,周恩來同志對毛澤東同志非常信賴,周恩來同志曾經對薄一波說:“一波呀,毛主席下決心要做的事,你可以表示反對,但不要輕易表示反對。在歷史上,有幾次,我曾認為主席的決策不對,表示反對,但過一段時間都證明他的決策是對的。以后我就謹慎了,不輕易表示反對了。但后來又有一次,我確信主席錯了,我堅決表示反對,但實踐卻又證明是主席對了。因此,對主席的意見和決策,你可以反對,但不要輕易反對。”
周恩來同志始終熱愛人民、心中裝著老百姓,勤政為民,甘愿做人民的“公仆”。他始終堅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勤務員”,反復強調“我們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人民的”,“我們國家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應該和群眾同甘苦,共命運”,要“永遠做人民忠實的勤務員”。他心系人民,急人民群眾之所急,憂人民群眾之所憂。只要是關系人民群眾安危冷暖之事,他總是關懷備至、體貼入微。逢年過節,他總是關心在生產一線的工人能不能吃飽飯。他多次奔赴抗洪前線、地震現場,哪里有災情,哪里的群眾有困難他就會及時出現在哪里。1973年,他重返延安時,目睹群眾生活仍然貧困的情景,禁不住潸然淚下,痛心地自責對不起老區人民。1975年,他在大手術之后,依然牽掛著遠在千里之外的云南錫礦工人的健康。他一生勤勤懇懇、嘔心瀝血、任勞任怨,一天工作時間超過12個小時,有時在16個小時以上。即使在病重住院的生命最后時期,他還抱病操勞國事。他說:“死我并不怕。古人說,人活七十古來稀,我已是七十七歲多的人了,也算得上是高壽了。可是這二十幾年的時間,總應該把國家建設得好點,人民的生活多改善一些,去馬克思那里報到,才感到安心。現在這種狀況去報到,總感到內疚、羞愧。”逝世前,他交待說:“把我的骨灰撒到江河大地去做肥料,這也是為人民服務。活著為人民服務,死后也要為人民服務。”周恩來同志真正做到了他所說的“應該像條牛一樣努力奮斗”,“為人民服務而死”,為人民的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人民總理愛人民,人民總理人民愛”,人民群眾用樸素的語言表達了對周恩來同志最真摯的感情。三十多年過去了,周總理的光輝形象依然矗立在在人民心中。
周恩來同志始終顧全大局、光明磊落,高度珍視和自覺維護黨的團結。周恩來同志把增強黨的團結、反對個人主義提到“對黨、對人民、對共產主義的事業都具有決定意義”的高度,特別告誡:“因為我們黨是勝利的黨、執政的黨,尤其要警惕種種破壞和危害黨的團結的行為。”他堅持民主集中制,強調“特別是要在高級領導同志中間加強集體生活,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來保證我們黨的團結”。他把維護和鞏固黨的團結作為自己言行的準則,有利于團結的話就說,有利于團結的事就做;不利于團結的話就不說、不利于團結的事就不做。講黨性不徇私情,講原則不講關系,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把個人榮辱置于身外。他堅持任人唯賢,反對任何派別思想、小團體習氣、地方主義、山頭主義和本位主義,從不搞小圈子、小集團,始終把黨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是維護黨的團結的楷模。
周恩來同志是實事求是的模范,他工作嚴謹細致,求真務實,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堅持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實際工作。他一貫倡導要學會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方法,認為“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客觀規律,更好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強調“單靠多讀幾本馬列主義的書是不行的,問題在于實踐”。他善于把革命理論與求實精神結合起來,既有超人的大智大勇,處變不驚,善于化解錯綜復雜的矛盾,善于應對險象環生的局面,又能夠極為周密和細致地考慮和處理問題。他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反復倡導要“講真話,鼓真勁,做實事,收實效”,要把主觀能動性和客觀可能性結合起來,干勁要大,步子要穩,既要有雄心壯志,盡快趕上先進水平,又要循序漸進,不能一步登天。他高度重視對實際情況的調查研究,注重總結實踐經驗,考慮問題時總是力求在分析、綜合、比較上多下功夫,主張“一切當從多方考慮,經過集體商決而后行”。正因為如此,在組織領導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的過程中,周恩來同志既是國家建設總體藍圖的重要設計者,又是將黨和國家各項重大決策付諸實施的卓越組織者,深得毛澤東同志的器重和中國人民的尊敬。
周恩來同志始終謙虛謹慎,戒驕戒躁。他為黨和人民作出了卓越貢獻,但功勞越大,他越是虛懷若谷。他常說“我們每一個人,不管過去做了多少工作,現在擔任什么職務,沒有黨和人民,就既不會有過去的成績,也不會有今天的職務。黨和人民是偉大的,我們個人是渺小的”。他為自己立下的座右銘是“活到老,學到老,改造到老”。他對黨和人民事業高度負責,認為做工作“應該有臨事而懼的精神。這不是后退,不是泄氣,而是戒慎恐懼”。他認為“不僅要教育群眾,還要向群眾學習。因為領導者本身知識還不完全,經驗還不夠,領導地位并不能使你得到知識和經驗”。他善于啟發和傾聽不同意見,即使是普通干部或群眾講的意見都認真考慮。他說:“一個人的認識總是有限的,要多聽不同的意見,這樣才利于綜合。”他善于發現別人的長處,充分發揮每個同志的聰明才智,自己卻從來不居功、不諉過。他平易近人、平等待人,真誠同各界人士廣泛交往,從不以領導者自居。他經常說:“一個人站在領導地位,不虛心,不平易近人,自以為了不起、什么都懂,只要有這種思想并且在作風中表現出來,就危險了。”周恩來同志以其謙虛謹慎、廣納善策、平易近人、平等待人的風范,贏得了黨和人民群眾以及黨外民主人士由衷的信賴和愛戴,是中國共產黨人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優良作風的最好榜樣。
周恩來同志畢生嚴以律己、寬于待人,艱苦樸素,無私奉獻。他說:“對自己應該自勉自勵,應該嚴一點,對人家應該寬一點,‘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他經常告誡領導干部要過好思想關、政治關、社會關、親屬關和生活關,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情操和優良傳統作風。他對自己的工作經常進行反思,自覺開展自我批評、自我總結、自我檢察、自我完善,從不文過飾非。他身居高位,但從不搞特殊化,凡要求黨員和群眾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他說:“精神生活方面,我們應該把整個身心放在共產主義事業上,以人民的疾苦為憂,以世界的前途為念。這樣,我們的政治責任感就會加強,精神境界就會高尚。”“物質生活方面,我們領導干部應該知足常樂,要覺得自己的物質待遇夠了,甚至于過了,覺得少一點好,人家分給我們的多了就應該居之不安。要使艱苦樸素成為我們的美德。”他睡的是普通木板床,他的衣服補了又補。他嚴格要求自己的親屬,給他們訂立了“十條家規”,從沒有利用自己的權力為自己或親朋好友謀過半點私利。他身后沒有留下任何個人財產,他和鄧穎超同志一生中的全部工資積蓄都交了黨費,他的骨灰撒在祖國的江河大地上。他說:“我們這一輩子和這一個時代的人多付出一點代價,是為后代更好地享受社會主義幸福”。周恩來同志一生心底無私,嚴以律己,廉潔奉公,是共產黨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典范。
周恩來同志身為總理兼外交部長,能團結和支持第三世界國家的人民。他堅持原則,不畏帝國主義和修正主義的強權政治,敢于和帝國主義和修正主義作堅決的斗爭。他堅持毛澤東提出的“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致力于中華民族的復興事業。他從不崇洋媚外,也不“轁光養晦”,更不會拿中國人民的血汗錢去“救美國”、“幫歐洲”。他相信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相信毛澤東同志的高瞻遠矚:“中國人民有志氣,有能力,一定能夠在不遠的將來,趕上和超過世界的先進水平。”他在日本和歐洲留過學,會說多國語言,可是在周恩來擔任國務院總理期間,他說的是中國話,穿的是中國衣,戴的是國產表,坐的是國產車。他從小就立志要“為中華崛起而讀書”。
對照周恩來同志,現在共產黨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還是騎在老百姓頭上的封建、官僚資產階級“官員”?是有堅定的信仰和崇高的理想還是為了升官發財?是堅定的馬列主義者還是甘愿嫁給美國當帝國主義國家的“小妾”?是學習馬列和毛澤東著作還是學習古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的《沉思錄》?是對黨和人民的革命事業無限忠誠還是為自己的家屬子女親友小團體幫派謀利益?是為共產主義奮斗到底還是為個人利益發財?
1976年,周總理、朱總司令和毛主席先后離開了我們,幾年后,華盛頓打進來了,“胡漢三”又回來了,汪精衛也凱旋歸來。從此中國再也沒有出現象周恩來總理那樣“橫眉冷對千夫子,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優秀共產黨人。為了“讓(他們)一部份人先富起來”,為了讓自己的家屬子女親友享受榮華富貴,他們不惜損害社會主義國家和中國人民的利益,瓜分國企,強迫工人下崗,從政經商,千方百計地變國家財產為個人財富。他們和他們的家屬子女親友發“國難財”成了“紅頂商人”,成了官僚資本家,擁有幾億甚至幾十億、幾百億的個人財產,有的甚至把非法掠奪的財產轉移到國外。
在貧富兩極嚴重分化,腐敗普遍泛濫,漢奸猖獗橫行的中國,全中國人民更加懷念毛主席,懷念周總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一心為中華民族,為中國人民謀利益的時代。
習近平同志發出號召:“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邁上新臺階。”
“人民總理愛人民,人民總理人民愛”,人民懷念周總理是因為周總理的一生是為人民利益而“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一生。
人民懷念周總理,就要學習周總理的精神,團結起來,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中國人民的幸福,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高舉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偉大旗幟,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道路,消滅私有制,鏟平貧富兩極分化,共同富裕,反腐敗,打漢奸,為中華民族復興“夢”,為兩個一百年的目標而奮斗。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