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連慶與毛澤東合影(翻拍)。
李連慶(右一)與葉劍英合影(翻拍)。
在鄉親們的滿懷期待和家人的擔憂中,82歲的李連慶,昔日的毛主席警衛、葉劍英元帥衛士長、共和國的高級軍官,已經在廣東山區堅持了6年。
他的目標是改變家鄉這片貧窮的土地。支撐他的是對毛主席、葉帥等老一輩革命家的深深懷念,對他們一生所信奉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堅定踐行。
“毛主席教導我們,共產黨員最大的道德就是為人民服務。”李連慶說,他希望一輩子當毛主席的戰士,一個永遠合格的士兵。
聽聞軍令連夜清理退房
“為人民服務”,當汽車在農場的國旗桿旁停下,一行毛體鮮紅大字就躍入眼簾。
再往右看,仔細端詳,才能發現牧場辦公室的外墻上掛著一個小小的招牌,在這面不足30公分長、10公分寬的招牌上擠著一行字:“云浮市星耀畜牧有限公司”。
農場的宿舍,就是李連慶在廣東的唯一住所。
2008年10月返鄉后,李連慶在修復祠堂的同時,也重建了已布滿青苔的祖宅。但進入云浮山區創辦畜牧公司后,他把修繕一新的祖宅和全套家具無私地獻給鄉親們作公共空間、公用設施。
而作為一名享受副軍級待遇、曾經長期駐港的高級軍官,李連慶除了在北京有一套房外,因工作需要過去在廣州也分有一套住房。
今年7月,經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批準,解放軍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后勤部及總裝備部等四總部與軍委紀委聯合發出《關于進一步做好離退休干部違規住房用車問題清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全軍和武警部隊堅決貫徹軍委決策指示,采取有力措施深入推進清理,確保清退務盡、不留死角。
當時,李連慶的老伴剛從北京過來不到半個月,原本計劃再呆上一個月,和連慶公好好團聚一下。李連慶接到通知后,二話不說,立刻給老伴買了第二天回北京的火車票。送走老伴后,他自己一直清理房間到次日凌晨2點多,清畢即退,很快就把退房手續辦妥了。
艱苦奮斗也是“享福”
“回山區、辦牛場,看起來是要苦一些。但對我來說,吃苦就是享福。你看看,我的身體比在北京還要好!”82歲的連慶公運起拳來虎虎生風。
女兒是父親的“小棉襖”,李連慶的大女兒李艷擔憂的是父親的身體。畢竟廣東遠離北京兩三千公里,山區鄉下生活條件差,南方的冬天陰冷潮濕,讓人不放心。
2012年,李艷第一次來農場探望老父。一踏進父親不到10平方米、堆滿雜物的房間,李艷的眼淚就流了下來:“放著北京的大房子不住,卻要來這里‘受苦’,您這是何苦?”
對此,連慶公表示,不能認同吃苦的說法。革命一生操勞一生,他反而對提籠架鳥、悠哉下棋的生活不習慣。
“阿公什么都做,什么苦都吃,年輕人都比不上,我們有時要勸他停一停。”在牛場打了兩年工的珠川村村民何植明告訴記者,裝牛糞的推車重達150斤,運飼料的也有100斤,連慶公推把一拉就走,誰也攔不住。
每天早上7點,連慶公早已晨練結束,吃過幾塊蒸紅薯,鉆進牛棚早已忙活了一圈。放牛出棚后,他又開始一天的清理工作,認認真真、仔仔細細。一碟榨菜肉絲、一碟青菜的午飯后,李連慶會有一個小時的午休。下午又是切飼料、清牛棚。晚飯時間,看一看《新聞聯播》算是休息。飯畢開始寫工作日記,直到晚上10點巡過牛棚,他一天的工作才結束。
“共產黨員就是該吃苦在先。有了共產黨員帶頭,群眾干事就會更自覺。你看我們的工友,多勤快,滿眼都是活兒!”
主席身邊19年是一生財富
從北京到廣東,從祖宅到祠堂,從肇慶老家的荷路村到云浮山區的牧牛場,李連慶這幾年走到哪兒就把毛主席的畫像掛到哪兒。
“年輕人,去過中南海南門嗎?知不知道南門上寫著什么?”李連慶指著身后的墻說,“就是這五個字‘為人民服務’!”
“為人民服務”,這是在毛主席身邊當了19年警衛員的李連慶,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也是他的工作日記里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句話。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钜惶焖阋惶鞗]意思,活一天,要為人民出一天力。”李連慶說,毛主席說過,共產黨員最大的道德就是為人民服務。
連慶公說:“在主席身邊19年,是我一生最寶貴的財富。”
記者手記
他屬于這片土地
63年前,李連慶懷著報國之志參軍,后來被選入8341部隊,成為毛主席警衛員,為毛主席服務了19年。
多年以前的那個決定改變了李連慶的人生軌跡。從此,他行伍一生,在毛主席、葉帥身邊擔任警衛工作近30年,隨后又長期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工作直至離休??梢哉f,他見證了新中國60多年來的風風雨雨,一代代偉人、一代代共產黨人如何親手改變中國,新中國如何自強自立,中國奇跡又是怎樣震撼世界。
后來,李連慶又懷著改變家鄉貧困面貌的夢想,回到了家鄉的青山綠水之間。他的決定改變了生他養他的村莊。曾經臟亂差的荷路村已經成為“廣東省衛生村”、“廣東省文明村”。
正如毛主席所說:“我們共產黨人好比種子,人民好比土地,我們到了一個地方,就要和那里的人民結合起來,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李連慶就像一粒生命力旺盛的種子,在群眾的土壤里生根開花,成長為一棵大樹、一片森林。
文:南方日報記者
周志坤 趙琦玉 陳清浩
附:網友評論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