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7日下午3點,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陳晉同志應邀在中國紅色文化研究會一屆二次理事會作題為《毛澤東的讀書與政治》的演講,受到大家好評。中國紅色文化研究會會長劉潤為對陳晉作了介紹和對他的演講作了精彩點評。
▲ 演講會場
▉劉潤為會長介紹陳晉:
▲ 中國紅色文化研究會會長劉潤為主持
劉潤為會長說:陳晉同志是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著作等身。在當前,在研究毛澤東這方面,是最有研究權威,成果最豐富的專家,也是我們黨內最年輕的一位理論家。今天他給我們演講的題目是:《毛澤東的讀書與政治》。
▉陳晉演講:
▲ 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陳晉在演講
很高興來跟大家交流我在研究毛澤東讀書上的新的體會。
我講這幾個部分:
第一,是毛澤東作為讀書人的形象看法,到底有什么特點;
第二,毛澤東的閱讀歷史的一個概括;
第三,毛澤東的閱讀和他的政治領導方法;
第四,毛澤東的閱讀和他的個人魅力。
第一、毛澤東作為讀書人的形象
我們為什么把毛澤東叫做讀書人?這好像是一個不是特別嚴肅的提法。我們都知道,我們黨對毛澤東的評價和定位是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偉大的馬克思主義的開拓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的開拓者,這是最近,就是去年12月26號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個新的定位。他所有的成就從哪來?我覺得,無非就是三個方面:就是從實踐中來,從群眾中來,再就是從書本和閱讀中來。
在古今中外的革命家、軍事家和政治家當中,像毛澤東那樣酷愛讀書、讀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而生巧的人非常罕見。馬克思、恩格斯他們是我們的開山老祖,但他們的革命實踐畢竟有限;列寧是在理論創造和實踐創造都非常卓越的,也是我們的老祖宗,但是他的時間跨度有限,特別是面對社會主義新問題,他思考得比毛澤東要短一些。除此之外,古今中外的所有的大人物,像毛澤東那樣以酷愛讀書、讀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而生巧的非常罕見。讀書,對一般人來說,是可有可無的選擇,或者為了工作需要而讀一讀,或者為了滿足興趣需要而讀一讀。我們是搞研究的,是從職業需要去讀一讀。但讀書對毛澤東來說,不是可有可無的,而且也不是簡單靠興趣和工作需要來支撐。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作這樣一個判斷:就是讀書,對毛澤東來說,是一種精神存在和思想升華的必要方式,是一個別無選擇的選擇。
我們最近出了一套書,叫《毛澤東讀書集成》。從毛澤東一生閱讀的書當中選了一千多種,標準就是他的理論、談話、文件、著作當中,第一,引用過,第二,評論過,第三,某些觀點發揮過,編了一部大書,238卷。按類劃分,分為11類,就是一個圖書館學的基本分類,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自然科學、政治、經濟、軍事、歷史、文學、書法、報紙雜志、叢書工具書。讀這么多書的人怎么能成為一個政治領袖,他又是一個怎樣的政治領袖呢?
我們黨內領導人有很多種類型,有人說你能不能簡單地把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這樣的類型作個區別,作個分析,看他們有怎樣的領導特點。我說這個東西,寫一本書也不一定能說得很清楚。他們有很多共性的地方,但是要從閱讀的角度,或者從思想方法、領導方法這些角度來作區別的話,我們會打一個比方。假設有一天上帝對他們說,你們都不能夠上班,不許工作,那么看看這三位偉人將選擇怎樣的休閑方式。
我們知道,領導干部的工作狀態都差不多,無非就是看材料、批文件、找人談話、開會調查研究,等等,都差不多。要看一個人的文化本色,一定要看他的業余時間在干什么。那么他們會干什么呢?
毛澤東毫無疑問會去閱讀。我們知道毛澤東讀到什么程度呢?這就是毛澤東的床,俯拍的,一半是書,一半是睡人的。這是他去世后原封不動的。他的衛生間專門放個凳子放書,小飯廳的桌子上都是書,而且毛澤東逝世后,在他的住所,清點他的圖書有多少呢?九萬多種,相當于改革開放前的一個小縣城的圖書館的藏書量。
周恩來會干什么呢?他頭天晚上就會對鄧穎超說:反正明天上帝放我們的假,我們就請一些趙丹這樣的人到家里來做客,快快樂樂地度過一天。
鄧小平會怎么選擇呢?鄧小平就沒有選擇,但他有選擇的條件:只要跟家人在一塊,干什么都行。
這三種業余的休閑方式,背后傳達的文化本色是什么呢?
一個沉湎于書本的人,很可能就是上天入地、大悲大患、天馬行空、尋求終極關懷的人,站在此岸構想彼岸的人。一個一旦有閑暇,就愿意在朋友當中快快樂樂地度過一天的人,像周恩來,他就可能屬于樂于或善于在集體主義的氛圍中去發現和實現自我價值的人。一個一旦有閑暇,就和家人在一起的人,他可能就屬于渴望著而且善于像老百姓那樣,平平實實地追求一種生活本色的人。這三種文化底色在某種程度上很能夠經典地投射出這三個領導人不同的領導方式。
一、毛澤東閱讀的特點
1、毛澤東的閱讀重點非常鮮明。
毛澤東閱讀了那么多書,有沒有閱讀重點呢?毛澤東的閱讀重點也是非常鮮明的。我覺得排在前三位的是:第一,馬列主義,馬恩列斯的著作。第二,哲學。像毛澤東這樣喜愛閱讀哲學書籍的人,在黨內不多,他從年輕時就喜歡哲學。對西方哲學,他最喜歡的是德國哲學,還有英國哲學。第三,中國的文史。毛澤東的11大類,是博,重點是馬列主義、哲學、文史。
2、毛澤東的閱讀,除了廣博、有重點外,還偏、深。
他特別有興趣讀一些在特定環境中流傳不廣的書,比較注意其中一些瑣細的觀點。這也是他一個很大的閱讀特點。如,他讀三十年代英國一個很有名的科幻作家威爾斯的科幻小說。1936年,他在接受美國記者斯洛采訪時就在他的談話中引用了威爾斯在《星際大戰》、《月球上的第一批人》中的觀點,甚至包括蘇聯威廉斯的《土壤學》。毛澤東在1958年提出了一個“農業八字憲法”:土肥水種密保管工。實際上我認為,他這個農業八字憲法,就是閱讀《土壤學》以后得到的啟發。甚至到最后,他又讀到了氣候學家竺可楨的《物候學》。1963年,他跟錢學森和竺可楨談話時,說我的農業八字憲法還可能不全面,我讀了你的《物候學》以后,我感覺到要使農業增產,農作物要種得好,恐怕還要有兩個條件:一個是“光”,一個是“氣”。就是陽光和氣候。這樣,農業八字憲法實際上發展成農業十字憲法。
再就是他閱讀得也很偏。他讀《紅樓夢》,不僅讀這本書,而且還讀一些研究《紅樓夢》的著作,讀《紅樓夢》的一些考證。周汝昌有一本書叫《紅樓夢新證》,里邊考證到一個“胭脂米”,毛澤東就想方設法要去弄清楚這個“胭脂米”到底是什么米,花了很多時間去考證。還有《何典》這本書,也很用心去研究。
二、毛澤東的閱讀時間的問題
毛澤東一輩子真是一刻不能無書,而且確實是活到老讀到老。他在延安的時候曾經講過這樣一句話,他說如果再過10年我就死了,那么我就一定要學習9年零359天。他一生實踐了他說的話。
我們不說他晚年眼睛不好,1975年的時候,他眼睛看不見,就專門請北京大學的一個講師來念給他聽。我們來看看他臨終之前他的護理記錄。我們都知道毛澤東是1976年9月9日零點10分逝世。把他9月7號晚上到9月8號晚上護理記錄調出來一看,你會發現,在這一天,他的閱讀狀況是怎樣的。我們作了一個統計。最開始,是一會兒昏迷,一會兒清醒,當時他全身插滿了管子,有氧氣管、輸液管、導尿管等等。這一天,毛澤東一清醒過來就看書,看文件,看了11次,總共的時間加起來是兩小時50分鐘。最后一次閱讀,是9月8號下午4點37分,此后,他基本上眼睛不大睜得開,長期處于昏迷了。過了7個小時以后,他就去世了。所以他真是活到老,讀到老,而且是讀到去世。這恰恰說明,閱讀是他的精神存在甚至是他的生命存在的一個見證。
三、毛澤東是真讀真學,不是做樣子
我比較有感慨的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的領導干部的閱讀能力、知識水平、文化水平確實是大幅度提高,動不動就是碩士、博士,哪怕不是第一學業,也跑到中央黨校去拿個博士,但是真到黨校去讀的時候,我覺得他并不是真讀真學,好多都是應付。毛澤東作為一個讀書人,他是真讀真學,他是發自內心地對知識對真理的渴望。只有有這種渴望,他才會用腦子去讀,去想,去思考。
毛澤東的真讀真學,可以看出來,其特點是:
1、經典的和重要的書,他反復讀。
你真正要掌握一些東西,從一本書,在不同的年齡段,在不同的環境去讀它,獲得的啟發是不一樣的。
毛澤東對經典的著作,他真是反復讀,例如《共產黨宣言》、《資本論》、《國家與革命》、《紅樓夢》這些書,他不知道讀了多少遍。像《共產黨宣言》,他自己說第一次讀是1920年。后來在大革命時期,他反復讀,這就不用說了。在1939年底到1940年1月上旬,他寫《新民主主義論》期間,張聞天的夫人劉英去看他,他談到讀書很重要,告訴劉英,我寫《新民主主義論》的過程中,光是《共產黨宣言》就讀了一百多遍。我這一生,遇到問題就翻《共產黨宣言》。像《國家與革命》,他第一次是1925年讀的,到晚年,他印成大字本來讀。包括《共產黨宣言》,他覺得光是讀中文版的還不過癮,到1956年的時候,他讀英文版的,同時專門找來一個懂英文的人給他講解。他自己讀完以后,他經常還在英文版的《共產黨宣言》上寫下一些批注。到晚年,他把《共產黨宣言》印成大字本來讀,最晚的一個批注是1972年的。甚至包括一些對革命家、政治家來說不大重要的《紅樓夢》,他也是反復讀。我們查到的毛澤東第一次讀到《紅樓夢》或者第一次在筆下出現《紅樓夢》的語句,是1913年,他在湖南第四師范讀書的時候寫的一個筆記。1954年,毛澤東就讀了5遍《紅樓夢》。毛澤東還要求中央高級干部讀5遍《紅樓夢》。毛澤東認為《紅樓夢》是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反映封建社會的經濟關系、政治關系、家族關系、社會關系甚至包括某種土地關系。讀了《紅樓夢》,就對封建社會了解得很深。
2、相同題材的書,他習慣把不同的甚至觀點相反的版本對照起來讀。
比如《拿破侖傳》,他就把英國人寫的、法國人寫的、蘇聯人寫的同時借來看。再比如他要研究屈原的《楚辭》,1957年12月,他一下子找了十幾種《楚辭》的注釋版本對照著讀,他每句話都要琢磨它的解釋。為什么這樣?這就不是一般的閱讀了,在某種程度上,它就是一種研究了。同樣一個哲學命題,同樣一個政治命題,他很注重看反面人物或者站在自己立場對立面的人對這個問題的解釋。
毛澤東真讀真學最根本的特點,我認為還是他不是為讀而讀,更不是死讀書讀死書。他堅決反對教條主義,而且講一定要創造性地去閱讀和運用。
四、毛澤東的閱讀,注重討論式閱讀。
毛澤東年輕時,在湖南一師上學的時候,就組織了讀書小組,每天晚上到一個老師那里討論。在延安的時候,為了讀德國軍事學家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他專門組織了一個戰爭的研究會,每個星期在他的窯洞里討論一次。后來他寫出《論持久戰》,與他讀《戰爭論》有很大關系。
1959年底到1960年初,為了研究和學習蘇聯的政治經濟學,他專門組織了一個讀書小組,到杭州、廣州、上海閱讀。
五、運用很重要。
1930年紅軍打長沙,前線指揮林彪也讀了點書,他打不下來。敵人的工事很堅固。林彪在《東周列國志》里讀到過使用“火牛陣”,他用了,可是沒成功。后來毛主席說,古代的“火牛陣”,面對的是冷兵器,咱們現在是熱兵器時代,有壕溝、電網、子彈、炮彈,你簡單地運用就不行了;第二,即使在冷兵器時代,也不能讓牛單兵作戰,真正 的“火牛陣”,應該是四條牛一組,每組牛的肩膀上、脖子上,用大木杠橫著綁在一塊,這樣沖到敵人面前,它就不會害怕了,即使害怕想拐彎,也拐不了彎。這就是同樣一個知識,在實踐當中運用的時候,怎么去運用的問題。
閱讀這個東西,不是說閱讀越多越聰明。閱讀主要是獲取知識,從知識到智慧的轉換,從智慧到實踐又有一個轉換。毛澤東的閱讀,特別善于這些轉換。
毛澤東認為閱讀如果不用,還不如不讀。他反對考試死記硬背。有一次李訥考了三分,毛澤東說三分就夠了,多一分都是多余。三分相當于現在的60分。
第二、毛澤東的讀書歷程
毛澤東的閱讀,應該說很難分階段,但大致看,毛澤東在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建者之前,他的閱讀,就是一條,他自己說的:“讀書要為天下奇!要讀奇書,交奇友,創奇事,做奇男子”。
毛澤東有個外號,叫“毛奇”。關于這個外號的來歷,有兩種說法,有人說他崇拜德國軍事家毛奇(翻譯名),所以同學們就給他起了個外號叫“毛奇”。還有種說法,毛澤東老說“五奇”,“讀書要為天下奇!要讀奇書,交奇友,創奇事,做奇男子”所以人們把他稱作“毛奇”。但不管哪一“奇”,這里邊特別是“讀奇書”、“成為奇男子”是第一個條件。他原來熱愛讀書,就是為了“尋北”,讀到馬克思主義,其中就有《共產黨宣言》,世界觀發生了變化,開始信仰馬克思主義。這是早期讀書的一個特點。
一、毛澤東學生時期的閱讀
毛澤東學生時期所讀的書,主要是傳統的文史典籍,近代以來西方的著作。我們有個印象,認為毛澤東西學知識不牢,或者讀西學比較少,這個我們要澄清一下。毛澤東讀西學不少,西學當時也叫新學,是他們那代學者里面的“奇書”。毛澤東在對斯洛回憶自己的經歷時,談到的第一本書,就是《盛世危言》。在西學里邊,毛澤東喜歡三類書:第一類是西方的哲學,第二類是西方的自然科學,第三類是法國近代史。
二、毛澤東土地革命時期的閱讀
毛澤東覺得讀書最苦悶的時候,是土地革命時期。
到井岡山以后,他特別苦悶。苦悶到什么程度?沒書讀,憋急了,有時打下一個土圍子,他就去地主家看有沒有《三國演義》,對方說,沒有了,都被你們燒了。這事給毛澤東啟發,說我們以后打下任何地方,報紙、雜志、書籍,要保護好。
后來1933年,打下福建漳州,他到漳州一個中學(陳嘉庚支助辦的)圖書館去挑書。其中有兩本,當時給毛澤東解了渴。一本是列寧寫的《兩種策略》,一本是列寧寫的《“左”派幼稚病》。他讀了前一本,推薦給彭德懷讀,并說此書要是在大革命時讀的話,就不會犯錯誤。讀了后一本,他又推薦給彭德懷讀,并告訴彭德懷:你看看以前送給你的一本書,叫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你看看《“左”派幼稚病》才會知道,“左”與右同樣有危害性。這兩本書,應該說對他反思大革命到當時我們黨的一些政策真是起了大的作用。
土地革命時期,毛澤東的閱讀,畢竟比從蘇聯回來的那幫理論家和在中央占統治地位的教條主義者要少得多,所以博古、張聞天、任弼時,一波一波的人到中央蘇區,來一波人就整他,最后干脆把他的軍權也弄掉了。他們說毛澤東的思想“土”、“右”,是實用主義,沒有原則性,而恰恰那些人是極左,是教條。
我們黨當時確實有股風氣,你理論水平不高,說把你打倒就打倒。我們的黨當時是靠主義靠理論武裝起來的政黨,它有這個特點。這就可以回答為什么從蘇聯回來的那些年輕的人官會那么高。
一直到長征途中召開遵義會議毛澤東復出的時候,按道理,你左的那套不行了吧,應該服毛澤東了吧,可是不。就在那個會上,別人對毛澤東的軍事指揮,說沒理論,就照著《三國演義》和《孫子兵法》打,那算什么理論呀?言下之意就是說毛澤東理論水平不夠。
三、毛澤東延安時期的閱讀
到了延安以后,毛澤東的閱讀達到了一個高峰期,讀的書很多。他20年不寫日記,1938年2月1日那天,他想起來,我要開始寫日記了。他寫的日記,實際上就是讀書日記。哪天讀了什么書,哪天沒有看書,他都寫上。延安的閱讀,對毛澤東意味著什么?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延安的閱讀,是毛澤東完成了從軍事領袖到政治領袖,從政治領袖到理論權威這兩大跨越。這個很重要。
長征途中的遵義會議,毛澤東復出,但政治上,他還只是諸多常委之一,還不是黨的一把手,黨的一把手是張聞天;也不是黨內軍事上的最高指揮官,黨內軍事上最高指揮決策者是周恩來,毛澤東只是幫助他下決心的人。當時是這么一個分工。
到了陜北,毛澤東開始通過閱讀,發表了很多重要的著述,如總結土地革命經驗的,有《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哲學上,有《矛盾論》、《實踐論》;軍事上,有《論持久戰》;政治上,有《新民主主義論》;文化上,有《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這都是反映毛澤東思想的一些經典位置的著作。甚至經濟上,他還有一個關于西北經濟工作會議的12萬字的報告。正是因為寫了這些書,發表了這些論點,創造了這些理論,大家全部都服了。
剛到陜北的時候,毛澤東不是以理論見長的人。當時陜北的男女比例18:1,女同志都很高貴,都是抗戰開始以后從大城市去的中學生、大學生。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當時找朋友,好多男同志都是長征過來的老干部,文化水平很低。一般來說,女同志很俏,相互之間交流找朋友找對象的經驗,她們創造出四個標準:1、要有王明的理論;2、要有博古的口才;3、要有周恩來的風度;4、要有毛澤東的實際。當時毛澤東的特點是實際。
毛澤東創造那么多理論以后,吳玉章在他的回憶錄里面有一個非常精到的分析,他是這么說的:“《論持久戰》的發表,使毛澤東贏得了全黨同志發自內心的、五體投地的贊許、佩服甚至崇拜,從而最終確立了在黨內無可替代的領袖地位和崇高威望。”他說:“雖然遵義會議從組織程序上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的領導地位,但并不十分鞏固。許多來自各地的革命家自覺不自覺地將毛澤東看作是革命的后來者、小字輩。喝過‘洋墨水’的教條主義者們認為,毛澤東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不足,內心并不服氣。《論持久戰》的發表,毛澤東以他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嫻熟運用和對抗日戰爭的透徹分析,征服了全黨同志特別是高級干部的心。全黨感到黨十多年曲折斗爭的歷史,終于鍛造并篩選出自己的領袖。這種感情上對毛澤東領袖地位的認同和擁戴,與一般的組織安排絕不可同日而語。”
吳玉章的回憶,是有佐證的,就是中央領導人在會議上討論的發言。陳云在1941年中央書記工作會議上說:“過去我認為毛澤東在軍事上很行。毛澤東寫出《論持久戰》以后,我了解到毛澤東在政治上也是很行的。”任弼時說得最有意思,最坦誠。因為1931年底,他到了蘇區以后,在批判毛澤東的一個會上,他說:“山溝溝里出不了馬列主義。”任弼時1943年在中央高級學習組上說,1931年我到中央蘇區,認為毛澤東“有獨特見解、有才干”,但“在思想上‘存在著狹隘經驗論,沒有馬列主義理論’”,“讀了毛澤東的《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和《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認識到他的一貫正確是由于堅定的立場和正確的思想方法。”服了。
正因為這些閱讀帶來的理論創造,使毛澤東在1938年10月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成為了我們黨的政治領袖,然后緊接著通過兩三年的延安整風,使他成為我們黨的理論權威。成為理論權威,就是精神領袖了。
說我們黨在延安的時候成熟,什么叫成熟?一個黨有了自己的理論,有了存在或者代表這個理論的人格化的形象毛澤東,這個黨就成熟了。因為中國共產黨是靠主義靠理論凝聚起來的,沒有自己的理論,沒有自己理論的代表人物,那是很危險的事,永遠跟著別人走。到了這個地方,毛澤東思想橫空出世,就解決了這個問題。一旦解決了理論的凝聚力,那么,這個黨的成熟和發展,都在預料之中。
毛澤東的延安閱讀,我覺得可以概括為兩個根本方法:實事求是、對立統一。他從此以后,看問題,辦事情,特別注意這兩個問題。
我認為實事求是,就是兩句話:一句話是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一句話就是飯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仗要一個一個地打。這是毛澤東實事求是很精髓的東西。再一個,就是對立統一,也就是辯證法。
四、毛澤東建國后的閱讀
毛澤東建國后的閱讀,我舉了一個我們的老主任逄先知(當過毛主席的圖書管理員),他的筆記本上記了一件事,就是1959年10月23日毛澤東要外出,開了一個外出要帶的書單。這個書單里,直接寫出書名的書籍,有十多種馬列著作,有十五種中國哲學和佛教著作,還有十余種中外近現代哲學和政治經濟學方面的書,有17種古代文史著作,還有相當多的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方面的書,其中包括一本《怎樣造鍋爐》。只列作者沒列書名的,有王夫之的書、黑格爾的書、費爾巴哈的書、歐文的書、傅里葉的書,甚至包括郭沫若的《青銅時代》。
新中國成立以后,他每次外出,都帶一些書,放在專列上。到晚年,重點是兩類:一類是馬列,30本馬列的書;再就是古代文史。還有一些是新翻譯過來的西方的書,特別是晚年讀達爾文的《進化論》,早年他讀過,晚年印成大字本再讀。特別是晚年他讀文史的書,特別反映出毛澤東晚年的思想情感和他的憂慮所在。
五、毛澤東晚年的閱讀
他是1975年7月21日做的眼科手術,因為他眼睛得了白內障。在這之前,他是請人幫他讀。后來他下決心干脆摘除白內障。做完手術第二天,他就急著把紗布打開。大夫伸出五指,問他看不看得到,他說看得到。之后,他說的第一句話就是:我又可以自己看書了。
當天晚上,唐由之在外面值班,突然,里屋傳出嚎啕大哭的聲音,唐由之嚇壞了,里面沒放電視,不像電視的聲音,就主席一個人啊。他趕快跑進去一看,主席坐在那里,捶著沙發在哭。唐由之嚇壞了,趕快把毛澤東扶到床上,說你剛做完手術,眼淚會使眼睛感染。把主席安頓下來,他出房間時,看到沙發下面掉了一部大字本的書——南宋詞人張元干寫的《賀新郎》。“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就是這樣悲壯的詩句,觸發了毛澤東對中國發展的憂患。另外,南朝庾信寫的《枯樹賦》也是一首令毛澤東愛不釋手、反復閱讀的作品,晚年也是讀了老哭。毛澤東曾專門考證過《枯樹賦》里面的詞句,比較各種注解,每當讀到“樹猶如此,人何以堪”,總是老淚縱橫。給人的感覺是什么呢?英雄老年,他確實有很多未了的事,壯志未酬。
毛澤東的心態變化是怎樣的?1972、1971年,他那時候心態變化還不是很大,盡管出現了林彪事件。從1973年冬天開始,心態開始變化了,老是覺得有許多未了事,在自己手里辦不了啦。所以晚年他讀文史,這方面考慮得還真是不少。所以我們概括為:當他讀這些書,與當時的政治背景有關,與毛澤東晚年的思緒、心境有關。詩、詞、曲、賦中關于政治、社會、理想、現實、壯志、暮年的描寫,亦真亦幻、美妙絕倫,在毛澤東的感情世界中掀起了巨大波瀾,也許毛澤東能夠從中尋求到一絲心志的勉勵與撫慰。
晚年毛澤東閱讀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他研究拿破侖的戰略思路。一方面,他讀文史,感情郁悶,同時,他又研究國際戰役,研究拿破侖。1975年,他接見外賓,談拿破侖的戰略,不下23次。
第三、毛澤東的閱讀和他的政治領導方法
編書、薦書和講書,是毛澤東習慣使用的領導方法。
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為什么這樣說?
因為編書、薦書、講書,前提都是讀書,而且只有精讀之后,才能去編,去薦,去講。所謂這種領導方法,實際上因為毛澤東是政治領袖,又是讀書人,兩種身份的結合,自然引出一些特殊的政治領導風格和工作方法。他把書作為動員和宣傳工具,作為理論創造和思想體系的工具,這個很重要。所以我們黨重視學習,是從毛澤東開始。后來從延安開始,我們把全黨辦成大學校。這是毛澤東提出來的一個口號。
那么學習應怎么學?毛澤東作為一個讀書人,他能夠自己去編書,自己去薦書,自己去講書。在他看來,對領導干部來說,就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把魚直接給別人還不如交會別人捕魚的方法,給別人捕魚的工具。學習就起這個作用。
一、毛澤東編書
毛澤東一生編書,是編了很多書,我們中央文獻研究室這個事業的創始人就是毛澤東。
毛澤東在延安編這本書,一下子統一了全黨的思想。中國共產黨的文獻事業,就是從毛澤東開始的。在這之前,農民運動,他編農民運動圖書;大革命,他當國民黨宣傳部長,他編國民革命宣傳圖書;延安時期,也編了很多書;新中國成立以后,他編《中國農村社會主義革命高潮》。這樣的領導人很少見。他開始編了一本,發給中央委員們看。他是怎么編的呢?他是把各個省報來的在農業社會主義合作化運動中各種典型材料從中選出100多篇,然后改每篇的錯字,給每篇寫序言,然后給全書寫序言。后來,發給中央委員后,他們說,這些舊的東西我們還有新材料,各個省都想把自己最新的創造收上來,就跟主席說,我們還有新材料,是不是重新編?毛澤東說,你們先學學吧,然后把新材料報上來,我再看。毛澤東于是又重新編。把過去編的去掉了一些,又選了一些。選了104篇,給每篇寫序言,改錯字,還改不好的題目,最后編成《中國農村社會主義高潮》一書。他是怎么改的呀?自己改,沒用助手。在北戴河,呆了一個月,自己成天看成天寫。現在的領導,不說是中央領導,就是一個縣委書記、市委書記、省委書記,要他去干這事,他絕對不干。而毛澤東能編出來,指導農業合作化運動。
二、毛澤東薦書
毛澤東在各種會議上,公開向領導干部們推薦很多書。毛澤東在公開場所,會議上,有針對性地推薦一些書,給領導干部看。針對性在哪里?往往反映他要解決什么問題,他發現了什么苗頭,用什么方法來解決。比如說,1958年11月,他發現在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有人要否定商品經濟,否定交換,對農民吃大鍋飯以后,完全搞平均主義,無償地調撥各生產隊的糧食、人力。他覺得這不好。他就在鄭州會議上推薦,在武昌會議上推薦,在上海會議上推薦。推薦過《馬恩列斯論共產主義》。跑步進入共產主義這么容易嗎?不容易。看看馬恩列斯是怎么談共產主義的。什么叫共產主義?再推薦蘇聯的政治經濟學,還有斯大林的《蘇聯社會主義經濟論》,那里面是怎樣談商品的。還推薦什么呢?到1962年中央工作會議,他推薦高筑墻 劉邦,等等。他要解決什么問題?還有,他私下里還向一些人推薦,比如向陳毅、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彭真他們推薦。文化大革命中,他私下里向李德生推薦讀《天演論》和《讀史方輿紀要》。
三、毛澤東講書
講書就多了,在一些大會上把一些書的內容真真切切地講出來。
比如,他在成都會議上,講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講了三個半天,一章一章地講。講的目的是什么?現在很多人有一大堆混亂思想,讀這兩本書,就可能得以澄清。這是他在《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上的批注。
第四,毛澤東的閱讀和他的個人魅力
最后,我簡單說一下毛澤東的閱讀和他的人格傾向,就是腹有詩書氣自華。我就講兩個例子。說一個人內心強大、內心充實以后,他自然而然散發出來的魅力。毛澤東因為他的閱讀很廣,他確實是一個讀書人,所以說建國后,他跟前清遺老的關系,跟國民黨高級將領的關系,跟辛亥革命元老的關系,他可以跟達賴、班禪談佛經,跟張志釗談他那套邏輯學、談柳宗元,他能通過這些方式,使統戰工作深入人心。他自己通過閱讀以后,胸中有輪日月,很明朗,表現出來那種魅力,發散性和氣場不一般。比如1939年,美國記者斯洛與毛澤東在延安窯洞談了一個晚上,早晨出來他跟翻譯說,我看見了一個走在時間前面50年的人。談了什么,誰都不知道,因為沒有記錄,但這個記者確實是發自內心地說:他看到了一個走在時間前面50年的人。
到晚年了,1976年1月1號,美國前總統尼克松的女兒朱麗葉·尼克松和他的女婿進中南海見毛澤東。朱麗葉后來回憶,我進中南海以后,被工作人員引到一個碩大的房間里,燈光有點灰暗。因為毛澤東晚年眼睛不好,怕刺激,所以燈光都調得比較暗。再加上毛澤東晚年特別愛看紅顏色的東西,窗簾是紅的,地毯是紅的。朱麗葉說我進了這個屋子后,打了個招呼,沒有聲音。毛澤東就靠在沙發上,也不說話。她就想看看這個被稱作世界傳奇人物的毛澤東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她想看清楚。按外交禮節,應該是她手里拿著尼克松給毛澤東的一封信,交給工作人員,工作人員交給毛澤東。但她為了看一下毛澤東到底長得怎么樣,就自己站起來,走到毛澤東的沙發跟前,先瞪著眼睛看毛澤東。她說我剛看一會兒,毛澤東突然睜開眼睛說的第一句話就是:你是不是在欣賞一張大中華的臉?她說這一句話就把她鎮住了。她說,這樣一個老人,思維如此之敏捷,而且語言是如此之幽默,很自然,所以她出中南海說的第一句話是:我看到了一個十里之外都可以呼吸到他的個性的人。這是個空間,前面的是時間。這時間、空間,就是一個毛澤東的氣場,就是一個大政治家大讀書人腹有詩書氣自華的那么一個特點。這是毛澤東閱讀給他帶來的個人魅力。
讀書,是獲取未知的知識,提升思想的境界。總之來說,毛澤東的閱讀,是把讀書作為精神存在和思想升華的必要方式,表明未知的東西對他有一種極強的誘惑,要以有涯之生盡量包容、填充那未知的空間。讀書,對毛澤東來說,也是一種獨特的心靈對話、思想交流。在對話和交流中,除了實現思想境界的提升外,還會實現只有讀書人才樂于尋求和可能獲得的心理期待、智慧愉悅和審美滿足。讀書,毛澤東激勵和營造的一個胸中日月,這個胸中日月通過他的實踐行動激勵和創造一種人間天地。總之,歷史在發展,社會在前進,毛澤東當時喜歡讀的書,和他強調必須讀的書,以及他發表的有關評論,我們很難一一地去對應和按圖索驥,但是,毛澤東講讀書之重要,體會毛澤東讀書、編書、薦書、講書的故事,主要是領會他的閱讀理念和精神。對任何人、任何政黨來說,這都是必不可少的。對今天的領導干部來說,讀書學習,不僅是習慣和要求,還是一種責任。
▉劉潤為點評:
陳晉主任的演講,史料詳實,內涵豐富,邏輯嚴謹,形象生動,具有很強的感染力,為我們生動還原了毛澤東的讀書生活的場景,和毛澤東作為一個讀書人這種儒雅的形象。這就從文化層面讓我們更進一步加深了對毛澤東的認識和理解,增強了我們對中國紅色文化的自信。讓我們在會后再反復咀嚼、消化吸收,從而使陳晉主任的演講變為我們自己內在的精神食糧……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