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丙需在整理毛主席紀念品。
文/片 本報記者 劉德峰
5月19日,鄭州市國貿大廈前廣場,人來人往中,一位身穿舊軍裝、胸前掛滿勛章的老軍人正在免費贈書——他自己所著的《中南海警衛》。
僅僅是給毛主席做了三年警衛,可57歲的李丙需似乎一輩子也沒走出毛主席的“磁場”。
為什么?為什么李丙需以及與他生活于同一時代的很多人,總是走不出那個烙上特殊印記的時代?他們在尋找什么?
重新回到那個時代
自從李丙需坐在鄭州國貿大廈前廣場的第一天起,他就與周圍高樓林立的環境顯得格格不入。
57歲的李丙需,曾是毛澤東主席的一名普通衛兵。他頂著烈日端坐街頭,只為把自己所著的《中南海警衛》免費贈與過往行人。
贈書活動已經進行了一年多,這也是他帶領幾位志愿者進行的“愛國教育萬里行”活動的一部分。從1995年辭去平頂山一家煤礦治安科職務之后,他就開始重新追尋毛澤東的足跡,至今已經17年。
在這17年里,李丙需到處搜集毛主席生前使用過的物品,并從平頂山返京探訪自己的老首長,在河南組織愛國主義展覽,到全國十幾個省市作報告……
每當有人夸獎他“忠誠”,李丙需都很開心。“忠誠”二字,李丙需看作是對自己的肯定,也是最大的榮耀。也恰恰是這兩個字,成為壓在李丙需身上,丟不掉也舍不得丟掉的重擔。
為了這兩個字,李丙需撇下父母、妻女,孤身一人重新回到“那個時代”?;貞洠煌5鼗貞?,成為他一生追求的“事業”。
“父母問我為啥一年才回家一次,妻子罵我神經病、不務正業,朋友也不理解,問我是不是傻了。”
可李丙需不在乎。在他眼中,多寫一本書、多作一場報告、多辦一次展覽、多做一件好事,就是向社會多投入一份奉獻,而這也是他“一生最大的幸福和快樂”。
每當說到這里,李丙需都會拍打著桌子,異常激昂。
確實,時代變了
可選擇重新回到那個記憶深刻的世界,卻未必能找回記憶中的感覺。
5月28日上午,記者來到鄭州市農業路國際企業中心11樓,一間光線頗暗的屋子里,一盞燈都沒開,只能模糊看見到處堆滿了與毛主席有關的各種物品——可這里不是“毛主席紀念館”,而是李丙需目前工作和生活的地方——“紅色教育展覽館”。
李丙需穿著一條軍褲,正蹲在地上整理毛主席影像資料,他對記者的到來十分吃驚——與見諸報端的報道不同,李丙需的“紅色展覽館”里并無其他訪客。
李丙需說,無論是展覽館還是自己的報告團體,還有贈書活動,在一些地方都備受冷落。
為了自己寫的《中南海警衛》一書,李丙需跑遍了全國大大小小的出版社,“鞋都磨破了,也找不到一家愿意為我出書的。我求爺爺告奶奶,說盡了好話。”
在尋找出版社的過程中,李丙需意識到,自己寫的東西政治性太強,經濟價值太小。
確實,時代變了,出版社不愿意承擔風險。最后,李丙需通過找關系送禮,書才在河南汝州的一家出版社出版。
記者翻開2000年出版的《中南海警衛》,粗糙的印本上并沒有標明印刷冊數,出版社已將成本降至最低。2011年2月,現代出版社再次印刷此書,印數1000冊。
《中南海警衛》出版后,李丙需無論走到哪里都帶著。他一絲不茍地在封皮上蓋上毛主席頭像、“中南海警衛”和“毛澤東衛士李丙需著”的印章,并題詞簽字。他太想找到共鳴了。
回歸毛主席時代后,李丙需的生活變得異常節儉。他很坦然地說,“我沒錢。”5元一份的雞蛋撈面、1元兩個的蒸包和一碗免費的青菜雞蛋湯,這是老李的午飯,幾乎天天如此。
李丙需說,自己組織各種活動的經費,主要來源于家中的積蓄、售賣書法作品以及好心人的贊助。從1998年開始,李丙需時而見諸報端。李丙需說,也有企業邀請他去工作,但他拒絕了,因為“我做愛國主義宣傳,不是為了名利,只是牢記毛主席的教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說到這里時,李丙需嘴角露出了笑意。
在很久以來的宣傳活動中,能理解李丙需的,大多是些老年人,或者與他擁有相似回憶的老兵。
大多數年輕人不理解李丙需。
“但我永遠都不會動搖。”李丙需說。
“我不孤獨,我很忙碌”
不止一個人問過李丙需,為什么時代在不斷前進,而他卻把回憶和宣傳過去當成了主業?
這時李丙需就會談起他轉業后的工作和想法。
1983年,李丙需轉業至河南平頂山一家煤礦做治安保衛工作。李丙需說,自己是“退伍不褪色”,從不居功自傲,也不講自己在中南海的事跡,而是踏踏實實、認認真真地工作。
雖然收獲了不少榮譽,但步入社會的他,也漸漸看到了社會的另一面。他越來越覺得,自己的辛勤勞動并沒有換來與之相配的回報,反而是那些善于逢迎拍馬的小人最后盜取了他的勞動成果。貪污腐敗、爾虞我詐等種種“惡”,讓李丙需強烈不適應,只有在回憶那段中南海生活時,他才感覺找到了精神寄托。
1973年12月20日,在訓練中腿部受傷的李丙需,在日記中曾這樣寫道:“今天,我怎么也沒有想到,我這個普通一兵,在有病時,一位中央辦公廳的主任、老紅軍(汪東興——筆者注),那么大的干部會來看望我。讓我吃中南海的蘋果,送我《毛澤東選集》……我感到太幸福了。”
李丙需經常回憶的另一件事是,他曾在中南海執勤不久后的一個冬天,與毛主席于一棵紅梅樹下偶遇,并說了幾句關于紅梅的話。
這一刻對日夜感恩毛澤東的李丙需來說,不啻人生的頂峰。他與毛澤東距離越近,也就越難走出那個高大的身影。
1976年9月,毛主席逝世,聽到這個消息,李丙需暈倒在地,他實在無法接受這個事實。 那個逝去的時代,曾經給了李丙需無數溫馨的回憶——單純、平等、執著,還有擁有信仰的快樂。
“我不會上網”——雖然現在李丙需的展覽館內有一臺電腦,但僅僅是個擺設。他不知道日新月異的中國社會正在發生什么樣的變化,雖然帶著教育下一代的理想,但他卻不知道現在的年輕人腦子里在想什么。他只能和那些與他年齡相仿的老戰士相互取暖,一起回憶屬于他們那個年代的榮光。
有時,李丙需也會反思,“我對父母的孝義不足,給妻子的恩愛不多,對孩子的關心不夠。”但反思的時間太短,每當他凝視一張毛主席照片,他就感覺到愧疚,“與老革命家、老戰友相比,我的價值還是太小。”
李丙需堅持認為,他的價值,只能通過“保衛毛主席他老人家”來實現,而追尋關于毛澤東時代的一切,也是在追尋當年自己被銘刻在那個年代的輝煌。
“我不孤獨,我每天都很忙碌,因為有毛主席相伴。”他笑著告訴記者。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