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志愿者支農運動的一塊奠基石
——悼念劉老石老師
——悼念劉老石老師
錢理群
老天不仁,竟然用這樣殘酷的方式,突然地奪去了我們的劉老石老師的生命!
我聽到這一噩耗,大為震驚。一夜沒有睡好,早晨醒來,劉老師的身影就浮現在我的眼前,許多的往事歷歷在目——
我大概在2004年就和劉老師相識了。那是在他主辦的志愿者支農骨干培訓班上,請我去作報告,記得我的講題是《我們需要農村,農村需要我們》。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開會前他指揮大學生們唱歌,那樣一種昂揚的激情,仿佛又回到了革命年代。在私下交談里,才得知他是用業余時間來參與支農組織工作的,家也不在北京。那么,我們也都是志愿者了;那時候,志愿者運動還在起步階段,舉步維艱,高校老師中參與者很少,說實在話,我和劉老師都有點寂寞,因此,就一見如故,并且有相濡以沫的感覺。以后凡是劉老師主持的活動,需要我講點什么,我都是有請必到。不過,我只是空談,而劉老師卻是實實在在地在干實際的組織、領導工作,我從內心是十分敬佩他的。后來在《鄉村文化、教育重建是我們自己的問題》一文里,特地引述了劉老師寫的《農村的精神文化重建與新農村建設的開始》,并且寫了這樣一段話:“我們應該向那些正在中國廣袤的農村大地上默默耕耘,從事鄉村建設,鄉村文化、教育重建實驗的農民和知識分子致敬:他們是先行者,希望就在他們腳下”。我心中想著的,就是我在參與志愿者運動時結識的許多朋友,其中劉老石老師是占有特別突出的地位的。
劉老師實在不應該走。中國的志愿者運動需要他,中國的新農村建設運動需要他,他的朋友,他的學生都離不開他。在中國,在中國的高校,像他這樣的始終和腳下的土地和人民保持血肉聯系,情系農村,情系學生,獻身于自己的理想的老師,實在太少太少了。
魯迅曾為一位為了中國的未來,甘愿“切切實實的,點點滴滴滴做下去”,卻英年早逝的年輕學者,寫下這樣的文字:他“不是高樓的頂尖,或名園的美花,然而他是摟下的一塊石材,園中的一撮泥土,在中國第一要他多。他不入于觀賞者的眼中,只有建設者和栽培者,決不會將他置之度外”。
劉老石老師就像他給自己取的名字一樣,就是魯迅說的“石材”和“泥土”,是中國青年志愿者支農運動的一塊奠基石。“建設者和栽培者”,青年志愿者們,所有關心與參與青年志愿者運動、新農村建設運動的人們,都不會忘記這位埋頭苦干,最后獻出了生命的先行者。
我聽到這一噩耗,大為震驚。一夜沒有睡好,早晨醒來,劉老師的身影就浮現在我的眼前,許多的往事歷歷在目——
我大概在2004年就和劉老師相識了。那是在他主辦的志愿者支農骨干培訓班上,請我去作報告,記得我的講題是《我們需要農村,農村需要我們》。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開會前他指揮大學生們唱歌,那樣一種昂揚的激情,仿佛又回到了革命年代。在私下交談里,才得知他是用業余時間來參與支農組織工作的,家也不在北京。那么,我們也都是志愿者了;那時候,志愿者運動還在起步階段,舉步維艱,高校老師中參與者很少,說實在話,我和劉老師都有點寂寞,因此,就一見如故,并且有相濡以沫的感覺。以后凡是劉老師主持的活動,需要我講點什么,我都是有請必到。不過,我只是空談,而劉老師卻是實實在在地在干實際的組織、領導工作,我從內心是十分敬佩他的。后來在《鄉村文化、教育重建是我們自己的問題》一文里,特地引述了劉老師寫的《農村的精神文化重建與新農村建設的開始》,并且寫了這樣一段話:“我們應該向那些正在中國廣袤的農村大地上默默耕耘,從事鄉村建設,鄉村文化、教育重建實驗的農民和知識分子致敬:他們是先行者,希望就在他們腳下”。我心中想著的,就是我在參與志愿者運動時結識的許多朋友,其中劉老石老師是占有特別突出的地位的。
劉老師實在不應該走。中國的志愿者運動需要他,中國的新農村建設運動需要他,他的朋友,他的學生都離不開他。在中國,在中國的高校,像他這樣的始終和腳下的土地和人民保持血肉聯系,情系農村,情系學生,獻身于自己的理想的老師,實在太少太少了。
魯迅曾為一位為了中國的未來,甘愿“切切實實的,點點滴滴滴做下去”,卻英年早逝的年輕學者,寫下這樣的文字:他“不是高樓的頂尖,或名園的美花,然而他是摟下的一塊石材,園中的一撮泥土,在中國第一要他多。他不入于觀賞者的眼中,只有建設者和栽培者,決不會將他置之度外”。
劉老石老師就像他給自己取的名字一樣,就是魯迅說的“石材”和“泥土”,是中國青年志愿者支農運動的一塊奠基石。“建設者和栽培者”,青年志愿者們,所有關心與參與青年志愿者運動、新農村建設運動的人們,都不會忘記這位埋頭苦干,最后獻出了生命的先行者。
2011年3月30日急就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