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兩年前的筆記悼念劉老石
昨天上午,就看到劉老石這個陌生的名字而沒予理會。晚上打開本站首頁,溫鐵軍三個字使眼前一亮。2009年4月4日在央視老故事頻道請溫鐵軍等人為嘉賓,講述合作化的歷史故事,老漢有幸與他在電視屏幕上有一面之交。由于佩服他的學識和敢講真話,第三天也就是4月7日在百度上查詢其詳細情況,卻給我?guī)砹艘馔怏@喜——發(fā)現了《烏有之鄉(xiāng)》。可以說,是溫鐵軍把我?guī)У竭@片新天地,所以他的文章《老石祭》我是一定要看的。
緊接著又看了幾篇相關文章,劉老石的事跡深深感動了我,更為這位東北老鄉(xiāng)的英年早逝而悲痛。因為是《老故事》頻道使我知道了溫鐵軍,他的文章使我知道了劉老石,而且又都是著名的“三農”人物;那么,就用我兩年前看《老故事》頻道講述合作化歷史時的筆記來悼念老石吧。
2009年4月2日
《老故事》頻道回憶全國勞動模范李順達、耿長鎖的事跡:1943年,他們響應毛主席‘組織起來’的號召,分別成立了互助組。
耿秀峰在河北五公村組織喬萬像、李玉田等幾戶成立了互助組。1944年因耿秀峰去組建供銷社,由耿長鎖當組長。李玉田家地多,覺得不劃算退出了,盛下的都是窮戶、22口人,45畝地,沒有牲口,只有三把大鎬。但是人多力量大,當年畝產223斤比單干戶多產五、六十斤。1945年互助組從四戶發(fā)展到十七戶,畝產228斤。1946年,受‘人6地4’分紅的影響,地多的退出八戶。1947年畝產290斤,1949年畝產320斤,1950年畝產470斤。而且有了大騾子大馬。
李玉田退出互助組后,妻離子散?;ブM又收留了他,并幫他找回妻子。
中間還插播了《金光大道》片段和插曲——‘······誰要走回頭路,我們堅決不答應。’
還回憶了‘半工半讀’的事,一位嘉賓說它有現實意義,一是解決技術工人問題,二是解決好多人上不起學的問題。
2009年4月4日
《老故事》繼續(xù)講合作化,以下是嘉賓的講述。
學者溫鐵軍:農民積極性很高。(前面的內容因聽得入迷而漏記)
作家肖獻法:1947年五公村搞土改打擊一大片。387戶劃了71戶富農。耿長鎖的農業(yè)合伙組也劃為富農。工作隊長張玉昆說;你們有地、牲口、農具已經發(fā)展成富農了。耿長鎖冒雪找饒陽縣委書記李太反應情況,經冀中行屬糾偏,把七十三戶改為三戶富農??隙撕匣锝M。合伙組還收養(yǎng)了兩對孤兒。組員李輝廷想用6000斤麥子買地入股分紅。耿長鎖勸他不能走老道路。
原省委副書記王謙:土改以后,生產發(fā)展了,生活改善了,但也出現了階級分化。有的農民把土地、牲口、房子都買了。······必須走合作化道路。他在當地委書記時組織了10個初級社。
嘉賓還有作家申雙魚、原拖拉機站長韓培發(fā)。
抄錄到此,耳邊仿佛又響起少兒時“換工插犋,你來我去······”的朗朗讀書聲;眼前仿佛再現受小伙伴之邀到“黎明”社參加義務勞動的場面。在那個火紅的年代,就連小孩子都關心熱愛集體,是很值得我們追思懷念的;再看看如今一盤散沙的農村,我用這種方式悼念劉老石,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劉老石匆匆地走了,深信他的學子們一定會踏著他的足跡,重新步入金光大道。
兩年前的筆記是邊看電視邊記錄的,肯定有遺漏,請網友原諒。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