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版 - 推薦文章 每天下午六點更新
[思潮碰撞] 蘇共亡黨是因為背叛馬克思主義階級斗爭學說

李慎明同志主編的《居安思危—蘇共亡黨二十年的思考》運用大量事實,從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高度上分析解剖了蘇共亡黨的內在的根本原因,批駁了形形色色的錯誤特別是有相當大影響的歸結為“斯大林模式”的觀點。總體上說,該書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是筆者看到的探討蘇聯解體原因的最好的一本書。但是該書也有明顯的缺陷。本文結合分析該書的主要缺陷的同時,也闡明筆者對該問題的回答,同時與李慎明同志及其有關作者商榷。我發現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最主要的基本觀點即階級斗爭的觀點,書中沒有指出。由此導致整本書中缺乏一條主線,即主要沒有用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觀點和階級分析的方法分析認識之,也是整本書的最主要缺陷。而蘇共中央背叛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最主要最根本的觀點就是背叛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專政的觀點,背叛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實質就是蘇共領導把無產階級性質的政黨轉變為資產階級性質的政黨。
[工農之聲] 李北方:誰是新工人,新工人,怎么辦?

“80后”、“90后”的新一代農民工客觀上已經無法回到農村。他們不再是“農民工”,只能是工人,他們的最終歸屬不再是農村,只能是城市。然而,中國的工業化、城市化戰略沒有及時回應這個轉變,滯后的收入分配方式不能支持他們融入城市。稱他們為“新工人”,淡化農民工稱謂,是為了打消那種他們會如同上一輩那樣“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幻想,是為了提示調整發展策略以便能讓他們在城市落地生根、獲得有尊嚴的人的生活的緊迫性,是為了全社會不至于忽視這個寂靜無聲的龐大人群的存在。他們與父輩是不同的,他們受教育程度更高,對世界有著自己的看法,一旦他們開始說話,每個人都必須傾聽。
[思潮碰撞] 溫鐵軍等:改革以來中國對外開放歷程的演變及其內在邏輯

本文對中國改革以來對外開放的進程和內在邏輯的演變按照宏觀經濟背景進行梳理,認為:進入21世紀之前新中國的對外開放,大致與一般發展中國家在資本短缺壓力下改善外部資本獲利條件的應變之策類似,其成敗主要取決于制度成本能否轉嫁;進入新世紀之初深化對外開放融入全球化,則屬符合規律的演變:三大差別—內需不足—國內產業過剩向國際市場釋放,伴生國際資本在金融泡沫壓力下向中國要素低谷的擴張。當前中國進入應對輸入型通脹挑戰的新階段,亟需主動進行政策調整,以維持經濟的可持續性。
[工農之聲] 皮村小小攝影師:和孩子們一起拍照的時光

同心實驗學校位于北京市金盞鄉皮村,是由公益組織“工友之家”創辦的打工子弟學校。2005年,“打工青年藝術團”用首張專輯的版稅7.5萬元租下皮村的廢舊廠房,與工友、志愿者一起改建校園,取名“同心”,旨在幫助改善“流動兒童”的教育狀況。攝影班一開始的定位就不是簡單的記錄——尤其是記錄貧窮。我把攝影當做一種美育教育,和繪畫一樣,不同的是我們不是用筆和紙,而是用手中的照相機。在攝影成為普羅大眾日常消費品的今天,“人人可以是攝影師”,小數碼一樣可以拍攝出好作品。攝影班的孩子只是在書包里多了件“大玩具”,他們把相機當做眼睛的延伸,發掘生活之美,留念友誼,表達好惡。
[思潮碰撞] 作為意識形態陷阱的西方民族主義

民族主義是世界近代史上興起的一種對全球社會產生過深刻影響的意識形態,截至目前它對整個世界的影響力依然有增無減。究其原因,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所主導的民族主義意識形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里的范式演變和在全球范圍內的傳播不無關系。在西方資本主義發展史上,民族主義意識形態主要經歷了相沿承襲的三個演變范式:文化民族主義的印刷“機”緣范式、族裔民族主義的種族血緣范式和公民民族主義的領土地緣范式。本文通過對這三個范式和與之相應的傳播模式的梳理,以期厘清西方民族主義意識形態對全球社會歷史的正反影響,進而透視其固有的意識形態陷阱。
[共產黨人] 張全景、李慎明等保持黨的純潔性十人談

放棄了黨的純潔性建設,就必然逐步墮落為資產階級政黨,國家就會改變顏色,社會就必然步入動蕩周期。只有保持黨的純潔性,才能真正堅持改革開放并堅持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方向,抓住國內外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應對各種嚴峻挑戰,使我黨我國避免重走蘇聯亡黨亡國的老路。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理想信念的動搖是最危險的動搖,理想信念的喪失就是政治生命的完結。黨員干部要胸懷共產主義遠大目標,一切為了人民的利益,把個人利益乃至生命置之度外。要自覺經受名位、權利、金錢、美色的考驗,嚴守黨的紀律,堅決抵制各種不正之風。
[共產黨人] 信仰——我們的故事

[共產黨人] 原中組部部長張全景:永遠的紅旗渠精神

[思潮碰撞] 婦女為何受壓迫?--馬克思主義與婦女解放

[思潮碰撞] 老田:美國如何在中國確立意識形態領導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