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不可再生資源出口并回購資源型外資企業 賈根良 劉琳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 摘要:出口自然資源的目的是什么?除了換取外匯,還有別的目的嗎?如果沒有,那么,換取外匯已經完全沒有必要。在外匯儲備不斷貶值的時代,不可再生資源是一國財富保值和升值的最佳選擇。我國是人均不可再生資源非常匱乏的國家,也是自然資源進口大國,資源問題越來越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致命&ldqu
媒體發布了WTO裁定“稀土案”中國敗訴的消息,這再次暴露了WTO作為發達工業國御用工具的本質,凸顯了WTO、美國、歐盟和日本在中國稀土問題上的強盜邏輯。近兩年來,筆者觀察到,在調解國際貿易爭端上,WTO實際上已經不起作用,美國、歐盟對中國光伏產業的“雙反”、巴西對中國制成品征收高關稅等都說明誰愿實施保護主義就實施,WTO實際上已經失效。因此,中國不用理睬WTO的裁定,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筆者認為,實施出口配額是遠遠不夠的,我還是堅持三年前在下面這篇舊文等文章中的觀點:完全禁止稀土出口,把資源行業(包括稀土)的外資企業全部國有化,對稀土等出口行業征收禁止性的資源租金稅和環境污染稅。
本文摘自《中國稀土保衛戰》中國經濟出版社 作者:王珺之 全書閱讀:http://finance.jrj.com.cn/book/book/bookinfo_1829.shtml 新聞背景:WTO裁決稀土案中國敗訴 將敞開供應 稀土是一種具有戰略意義的金屬,《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稱,50年前,世界經濟建立在鋼、鋁和鐵之上,而今天,稀土金屬正在重塑世界經濟。美國《連線》雜志稱,稀土金屬是21世紀科技的關鍵,如果沒有它們,人
WTO裁決稀土案中國敗訴 將敞開供應 鳳凰財經3月26日訊 美國、日本、歐盟針對中國的稀土貿易訴訟案初步裁決中國敗訴,商務部26日晚間確認了這一消息。商務部條法司副司長楊國華對此向鳳凰財經等媒體回應稱,目前商務部正在評估WTO專家組裁決報告,其強調中國政府仍有權向WTO上訴,此案尚未“蓋棺定論”。按照WTO上訴流程,中國政府尚有最多90天時間決定是否上訴。
在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中,國有企業體制改革是一個中心環節。 理論界的一種流行意見,主張國企應該實行徹底的產權改革即私有化。理由是:私有企業才是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國有制的效率必然低于私有制。而對現實中國有企業效益的提高、在各領域作出的重要貢獻,則找出種種理由予以貶低或否認。 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性質決定基本的社會制度,這是眾所周知的道理。
尹海濤:我國光伏產業實質:走傳統老路 高污染高耗能 這些年來,經濟結構轉型是個頗時興的話題。這個轉型,牽扯著中國經濟增長換動力的改革戰略,亦事關環境治理之成敗。 經濟活動的不同部門,在能源消耗方面有很大差別。工業生產的耗能顯然要高于服務產業。雖然國家近年來大力鼓勵和支持服務業的發展,但工業生產在整個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目前仍達40%左右,美國只有不到20%。
首先,適當保護價值鏈高端環節及其國內市場,確保國內企業核心技術創新及其收益的巨大市場空間。其次,利用巨大的國內市場規模推動核心技術創新。再次,加強中央政府對產業規劃的統籌能力,抑制地方政府為追求GDP增速在產業發展上的“過度競爭”,禁止地方政府競相出臺各種優惠條件打造新的產業園區。最后,加快完善鼓勵創新的政策體系,打造以民族產業價值鏈高端為核心的全球價值鏈。
中國是世界工廠的說法已經深入人心。回顧歷史,第一個被稱為世界工廠的國家是英國,從1820年代基本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到1880年代經濟衰落,英國的工業品產量以及出口量都在國際上占據著絕對優勢。之后,按照通常的說法,美國在20世紀初接替英國成為新的世界工廠,并把這個地位一直保持到1970年代。日本隨后短暫地接過世界工廠的位置,但很快就在1990年代把這個地位讓給了中國。 制造業
出租車行業是城市的窗口和名片,采用何種品牌作出租車,可以直觀地體現出城市管理者的品味、水平和價值取向。目前,不少大城市(包括北京)出租車幾乎清一色是洋品牌轎車。大而言之,多數消費者將國外品牌列為購車首選。從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大目標來看,這種現象絕非好事,我們有必要更多使用自主品牌轎車,并倡導“使用國貨光榮”的消費新時尚。這是因為,它涉及到對兩個重大問題
經濟增長是西方經濟學所追尋的一個重要目標,西方經濟發展史揭示,只要能實現經濟增長,哪怕是當海盜、販鴉片、行欺詐、窮兵黷武等等也在所不惜。英美等西方國家歷史上都根據本國國情,不拘一格促進產業發展,促進本國的經濟增長。然而,近幾十年來,特別是近幾年來,西方尤其是美國,對東亞當然包括中國,以產業政策來促進經濟增長的非議與指責越來越多,視“產業政策”為意識形態上的
中國經濟平面擴張已難以為繼,推進自主創新-產業升級主要依靠國企 高粱 當前宏觀調控政策的基本方針是“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由于出口不暢、國內消費受大眾收入水平的限制,調控政策不可避免地地指向保持投資規模。但由于工業產能過剩,以往的投資,或偏向于低水平重復的工業項目,或偏向房地產。今天宏觀調控的困難在于,既要保證一定的經濟增速,又要防止房地產
當前宏觀調控,面臨一個過去沒有遇到的特殊困難:既要保證經濟增速不大幅回落,同時還要遏制大中城市房價的過快增長,因為房價已經成為社會問題。貨幣供應量(M2)已接近GDP的兩倍,而實業工業界處處遭遇資金瓶頸。宏觀調控不僅要把握資金規模,還要監控引導資金流向。 偏重外需和基礎投資 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我國的市場化、外向化水平已達到相當充分的程度。從世紀初開始,外商在華
經濟民主“大鍋飯”—日本產業獨步天下的秘密 (原標題:發展型國家的產業民主與生產擴張) 經略網 經略網刊 日本企業主要在國家的間接保證下,通過推行產業民主來提高勞動者的技能,進而保證生產在質上的擴張。韓國企業在早期主要在國家直接介入下,試圖通過發展專制主義的管理體制來達到同樣的目的,90年代之后則被迫引進產業民主要素,進而試圖以強化設備
“稀土園區發展無序導致產能進一步過剩。”稀土協會秘書長馬榮璋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這樣說。他表示,2010年以來,全國現有約18個類同稀土產業園區,將導致產能進一步過剩。稀土工業園區遍地開花僅是目前稀土行業產能過剩的一個縮影。近幾年,稀土行業產能無序擴張讓本已脆弱的產業鏈面臨新危機。(據經濟參考報)
今年6月下旬中共中央辦公廳轉發了中組部、國資委的指導意見,首次對國企黨組織參與企業重大決策的程序做出具體規定,明確了黨組織發揮政治核心作用的形式。這既是對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的重要完善,也是在新的內外環境下對有關國企的各種錯誤觀念的回應。 國企改革以來,隨著中央政策的調整,黨組織的地位和作用幾經變化。上世紀80年代初,國有企業領導體制從“黨委領導下的廠
8月8日,FT中文網頭版發表天則經濟研究所盛洪先生《壟斷國企與經濟滯脹》一文,雖然各大網站都在轉載,但影響并不大,評價也不高,而且反對者多,贊成者少,大家可以看看筆者從和訊網和搜狐上隨手摘錄的幾個網友評論: 1、印度經濟滯漲比中國嚴重多了,不知道又會有什么研究成果,希望國家領導層意志夠堅定。 2、歐美經濟出現滯脹也是中國國企壟斷造成的吧? 3、什么是壟斷呢,銀行還是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