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20年開始,國內開源實現跨越式發展。根據中國信通院《開源生態白皮書》,我國開源生態迎來了從技術開源到產業開放的宏觀轉變。而在基礎軟件領域,越來越多的企業已探索出一條適合自身的開源發展路徑。通過開源這種模式,進一步推動國產基礎軟件發展,繁榮基礎軟件生態。
在2022開放原子全球開源峰會“源”動新未來圓桌對話環節,統信軟件總經理、深度社區創始人劉聞歡談到了我國開源產業發展路徑。在他看來,要推動中國開源產業發展,一是要加大開源人才培養、傳播開源理念和挖掘優秀開源項目;二是加強對優秀開源技術、項目的應用和推廣,推動形成正向的商業循環。
開源不能回避商業化
當前,開源正逐漸從“開發者亞文化”變成一個主流的軟件開發模式。
在全世界開源發展的大背景下,國內近幾年對開源的關注度和投入度均大幅提升。根據GitHub 2021年數據統計,中國開發者數量達到755萬,較上一年增長103萬。來自CNCF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2月,CNCF超過20%的開源項目來自中國,中國開發者的貢獻度排名位列世界第二。
“開源擁有多個理念,提到開源,我想到的第一個詞就是開放共享。”在劉聞歡看來,開源運動帶來的很重要的一大改變就是,知識可以流動和共享,并能夠通過這種方式不斷迭代,從而大幅加速軟件發展速度,促進產業向前發展。
關于開源,另一個不能避開的詞就是商業化。劉聞歡認為,開源不能回避商業化,只有在市場的推動下,開源項目才能更健康地得到大眾參與,“開源項目如果能得到廠商的技術支撐和大規模運用,能夠越來越成功,這也是一種趨勢。我們需要從產業角度引導開源和市場結合,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和做軟硬件生態有相似的地方。”
數據顯示,截至7月25日,統信軟件軟硬件兼容適配認證數共計529903款,成為國內首個突破50萬生態適配的操作系統廠商。在劉聞歡看來,建設軟硬件生態和開源一樣,都需要讓更多的人參與其中,如果有市場的參與,由此作為基礎,再去推廣開源的理念、建設生態,不同角色的參與度也會更高。
不同的是,開源和建設軟硬件生態的出發點與參與程度不同,生態建設核心原因就是市場,參與方更多聚焦的是兼容適配問題,包括共同建設接口標準、平臺標準等,而開源需要參與方深入到項目的開發工作中。
但也需要意識到,不是所有的項目都適合開源,也不是所有的開源項目都能商業化成功。劉聞歡認為,項目開發者需要設定一個合理的預期,并且在決定開源前想清楚自己的目的。舉個例子,如果你的項目本身所處的領域較為小眾,并且使用者很少,核心開發者可能就一兩個人,如果你寄希望于開源后能擁有更多的參與者,當發現事與愿違時,很容易失去信心。因此,在決定開源之前,需要先想清楚自己開源的目的,設定一個合理的預期。
假設你的開源并不以吸引更多的人參與為核心訴求,只是想開放自己的代碼,體現自己的設計思想,這也是完全成立的。另一個更為普遍的開源出發點則是希望能通過開源這種模式,建立一個社區,吸引更多的人參與進來。“不是所有的項目開源就一定能取得成功,你需要清楚自己的項目為什么開源,有個合理的預期。”劉聞歡說道。
此外,開發者也需要避免走進商業化誤區,“有些技術雖然很適合開源,但未必能找到好的商業模式,進一步而言,有些項目可能永遠無法在商業上取得成功,這也是開發者必須認清的現實。”
從深度到統信,開源之路如何走?
隨著開源浪潮席卷全球,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擁抱開源?;谑袌龊图夹g的雙向選擇,開源已經成為基礎軟件研發的主流。也因此,這類基礎軟件廠商往往更早地加入到開源浪潮中。統信正是其中的一員,早在公司成立之初,開源理念就已注入其中。
“統信的前身是深度,深度一直是一家做開源的企業。在整個參與開源的過程中,我們也積累了一些經驗和教訓。”
劉聞歡表示,在過去,深度整個業務以開源為主,在商業化方面的投入并不多。隨著統信公司成立,公司在商業化方面投入較多,甚至在公司成立初期曾有一段時間因為商業項目的交付,而減少了在開源上的投入,最終導致公司在開源產業里的影響力開始下降,對上游回饋時也遇到了阻礙。“在這個過程中需要逐步找到一個平衡點,目前我們的方式就是,原則上可以開源的部分都要采用開源的模式,把自己的技術能力開放出去,而不是選擇封閉。”
除了開放技術,做開源,最重要的還是要建立社區。對于開源而言,如果沒有社區,代碼最終也將會死去。“Apache軟件基金會有個理念叫做社區高于代碼,哪怕你的項目起初已經很成功了,但如果你沒有建立一個健康活躍的社區,最終也會走向失敗。一個成功的開源項目不會過于依賴某一個人或者某個環節,它需要通過社區不斷迭代,最終構筑自身的影響力。”劉聞歡說道。
2022年5月18日,統信軟件發布桌面操作系統根社區——“深度”根社區,并發布了社區未來三年規劃。根據深度社區的建設規劃,2022年,社區將強化開源社區基礎建設;2023年,深度社區將形成開源根社區影響力;2024年,深度社區將形成成熟的社區聯合治理模型,國外社區、國外用戶數量上達到數十萬規模,力爭在開發者數量、開源治理模式上追趕國際主流發行版社區水平,并為下一代桌面操作性系統的產品和技術創新構建良好基礎。
目前,深度正按照既定節奏,有序地向前推進社區建設。“目前我們在社區上已經做了很多動作,包括建立相應的開發者社區,組織成立不同的興趣小組,提供開發者工具,建立郵件列表,完成項目遷移,等等。做社區,困難一定是存在的,客觀來說,在構筑影響力這一方面,我們還需要繼續努力。”
在全球范圍內,已經有很多成熟的操作系統根社區,如OpenSUSE、Fedora、Debian以及Arch,但在國內,桌面操作系統根社區的建設還處于初期階段,很多開發者對于“根社區”的概念還不甚了解,甚至也有開源愛好者帶著有色眼鏡來看國內的開源項目和社區。
“大家會對你進行一段時間的考察,看你是否真的以社區的方式,開放地在做事情,并且你所做的項目具備一定的技術能力和創新性,而不僅僅只是喊了一個口號。這樣大家才會愿意投入進來,并且也會引以為豪。”在劉聞歡看來,這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需要持續投入。“深度是有一定的基礎的,如果完全從頭去建設一個社區,難度會非常大。”
基礎開源軟件如何走向全球化?
當前,在基礎軟件領域,開源已幾乎成為必選項,越來越多的基礎軟件廠商探索出一條適合自身的開源發展路徑。
在劉聞歡看來,越是基礎越是底層的軟件,越該采用開源模式。一方面,用戶對于開源的信任度會高于閉源;另一方面,基礎軟件領域人才稀缺,開源模式有利于吸引更多優秀的開發人才。
而從產業視角來看,基礎開源軟件要想走向全球化,最關鍵的還是要建立自身的產品優勢,實現技術創新。“如果不創新,很難走向全球。這也是我們選擇成立桌面操作系統根社區的原因之一。打個比方,如果你自己不成為根,始終依靠在別的根下,對方定好一個框架,你只能在它的基礎上生長。當你自己本身成為根時,可以更好地實現創新。”
劉聞歡表示,操作系統十分龐大,創新不是一蹴而就的,更多是隨著計算設備的創新而來。“在未來很可能會出現一種全新的操作系統,這種操作系統在現有的設備上出現的難度很大,一定是在下一代計算設備的變化中出現的。”總體而言,當前做操作系統最核心的兩件事,一是解決線下的用戶需求;二是積聚團隊能力,以使得團隊能夠應對下一次的變化。
統信軟件與深度社區的開源之旅還在繼續,對于下一階段的開源規劃,劉聞歡表示,首先要積極地參與到開源基金會中,并將一些項目捐贈給基金會,這也是目前已經在做的事情;其次,操作系統產業要想進一步向前發展,也需要廠商聯合共同發起一些新的開源項目;最后,除了做桌面操作系統,在未來,統信也將研發移動操作系統,并很可能將其開源,為用戶提供一種新的嘗試。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