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丁香園”,這里再說兩句。
昨天筆者寫了篇關于“丁香園”疑似被全網禁言的文章(《疑似被全網禁言的資深中醫黑丁香謠,最近還好嗎?》),竟然還有人找上門來罵的,這只能說“丁香園”的孝子賢孫實在太“孝”了。
罵了也白罵,昨天晚上,猜測為真,“丁香園”旗下五個活躍的微博賬號丁香園、丁香醫生、丁香媽媽、丁香生活研究所、丁香園用藥助手目前均處于禁言狀態,而那些“丁香園”未過年審,或多年無更新的其他賬號則未受到波及(丁香人才、丁香診所、丁香學術、丁香園醫學教育、丁香關愛、丁香六度頻道、丁香園論文與基金頻道、丁香園內分泌頻道、丁香園腫瘤時間、丁香園感染頻道、丁香園骨科頻道、丁香園神經頻道、丁香園健康互聯頻道、丁香園風濕免疫頻道、丁香園呼吸頻道、丁香園消化頻道、丁香園兒科頻道)。
從以上種類齊全的賬號其實也可以看出“丁香園”的來頭和野心均不小,可惜屁股太歪,出事也就成為了必然。
目前,無論丁香園自己、平臺方還是有關部門都沒有給出任何公告,因此,各路網友都不清楚“丁香園”是因何被處理,被處理到什么程度——是類似與“丁香園”有相同投資背景的“回形針”和“科學松鼠會”一樣被直接銷號,還是永久禁言成為網絡平臺的一個標本,或者僅僅是敲打敲打禁言一段時間就恢復?
當然,無論最終結果如何,這都是值得高興的一件事。
現在,我們把目光轉向其它同樣值得關注的事件。
這兩天,瀘州富康醫院舉辦的2022年下半年營銷方案PPT圖片在網絡中流傳,其中一張是這樣的,講了7點,包括“行業現狀分析、解決病人從哪里來、怎么讓病人長期留下來、怎么讓病人給我們排隊交錢、怎么樹立良好的口碑、如何做到可持續發展、多元化創收增加效益”。
“怎么讓病人長期留下來、怎么讓病人給我們排隊交錢”——這話很坦白,很直率,簡直坦白、直率得“可愛”。
這正是目前某些醫院中流行的用銷售的思維來經營醫院,作為一項公共事業的醫療,最終也成為了一門生意。
因此,瀘州富康醫院這種不加掩飾的赤裸裸也就不會是孤例,今年初東莞康華醫院一條標語“虎虎生威迎新年,手術室里全是錢!”就曾經引發轟動。
生意嘛,總要賺錢的,這并不奇怪。
在這樣的思路下,或遲或早、或輕或重,都會滑向造假,即雇傭醫托、制造病人、過度醫療、醫療欺詐。過程中還有醫生檢驗人員護士全員參與檢查報告造假,給患者吃貴藥,給患者吃有害藥加重病情,小病“吹”成大病,連騙帶嚇迫使病人住院、手術,然后過程中不斷“查出”新問題,新的藥和手術又給安排上,甚至手術做一半也能“發現”新問題,然后再交錢才能繼續手術……
當然了,以上做法都太low,只要有心一查一個準。
這也從側面反映了一個問題,醫療這塊蛋糕實在太好吃,大小資本都垂涎欲滴、蠢蠢欲動。
畢竟每個人一生難保不會生一次大病,更何況日常的小病那是家常便飯、隔三差五;而且醫療機構與病患之間有著極大的信息和勢能的不對等,這里多收一點那里多收一點很難被發現。
自然,類似字節、聯想這樣的互聯網巨鱷都想從中分一杯羹。只不過菜鳥是直接經營醫院,高手則是搞投資、定標準(醫療及用藥方案)、撬政策,最終直到自己說了算——還是柳教父說得好,“為什么要民營,上邊沒誰是天,我們說改就改”。
此外,相比瀘州富康醫院的低端營銷,更高明的營銷其實是合理合法的讓健康人疾病化、讓疾病慢性化、讓就醫服藥日常化、讓重金治病普世化,高盛的一份報告就明確指出:“能讓病人治愈的商業模式不具備可持續性”。
相比之前的“營銷”套路,這種更為隱秘,危害也更大,它的出現往往是以科學的名義,背后還有醫療共同體、資本、權力保駕護航。身為病人的普通人因為缺乏專業知識,在巨大的信息不對稱之下,只能它們說什么就是什么,任由其擺布了。
當醫療走向市場,當公共事業成為生意,這些幾乎都會成為必然。
出路,其實在于將醫療真正的當成公共事業、公益事業,而不是一門生意,這也是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
“我的病人離不開我,我也離不開我的病人。”
“如果想發財,就改行,不要當醫生。”
“當醫生的人是賺不了大錢(他甚至婉拒了國務院特殊津貼,因為工資夠生活了),他的主要職責就是幫病人解除疾病痛苦,我把病醫好了以后,他們重返工作崗位,這就是我最大的幸福,最愉快的事情。”
以上是云南省大理州賓川縣中醫院退休老院長李博藩的肺腑之言。81歲的他至今每周還要給病人義診5天,有著一份退休工資的他直接分文不收,只開方,不賣藥也不收掛號費,為的就是“幫病人省出一劑藥錢”(大多都是來看疑難雜癥的有的因為看病早就花光了積蓄)。
不要想著發財、就只想著如何幫病人解除痛苦——其實不光醫生應該這樣,醫療相關的機構,無論是醫院和藥廠也該這樣,這又涉及到一個生產資料由誰來掌握的問題。
這也才是社.會.主.義應該有的樣子。
只是當李老這一代人走了之后,這會成為絕響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