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內掀起了一波ARM CPU創業潮,一批初創公司試圖開發ARM服務器CPU,其中部分頭部公司的估值為 2-3 億美元,這一波ARM CPU創業潮吸引了一批資本前來助威,一些善于講故事的弄潮者在半年內已估值翻倍。
鐵流認為,這波ARM CPU創業潮和此前NPU創業潮、GPU創業潮沒啥區別,都是一些弄潮兒與資本的結合。誠然,這些創業者中不乏有遠見卓識者和實干者,但大多數是趁著漲潮渾水摸魚之輩。國外ARM服務器CPU的浪潮早已退潮,國內退潮只是時間問題,那時,只會留下一批裸泳者和一地雞毛。
ARM服務器在商業上前景不佳
在十年前,ARM的支持者開始鼓吹ARM上桌面和服務器,并認為ARM服務器生態將在幾年內完善。一批國際大公司也跟風,其中還不乏AMD、高通等重量級玩家。
IT行業有個特點,那就是國內缺乏原創能力,缺乏另起爐灶的決心和毅力,喜歡跟風,國外什么火,國內就跟什么。也許是受跟風思潮的影響,國內一些企業在這個時候選擇加入ARM陣營,基于ARM技術授權開發桌面和服務CPU。一些公司想通過執行跟隨戰術,希望ARM能在PC、服務器上重復在智能手機上的成功,進而在商業市場上實現“跟在ARM身后吃土”。
然而,天不遂人愿,ARM服務器CPU一直不慍不火,AMD等大廠相繼退出,凱為/美滿電子在堅持了一陣后也裁員了,國內華芯通直接關門,國外互聯網大廠也是自產自銷。ARM服務器CPU在還未漲潮的情況下就已然退潮。由于ARM在商業市場上被X86壓著打,那就只能寄希望于體制內采購。把買ARM授權設計芯片的模式包裝成自主,進而進軍黨政國企單位采購。
國內那些ARM服務器CPU創業公司雖然被資本吹捧,但論實力和AMD等國外大廠差距甚遠,即便是和國內已有的那兩家ARM服務器CPU公司相比,差距也是明顯的。
從實踐上看,F公司背靠央企,這么多年在商業市場上依舊乏善可陳,主要向機關單位和國企出貨,H公司這樣的明星企業,其ARM服務器也是主要向機關單位和國企出貨,商業市場基本是英特爾和AMD的天下。
因此,國內這波“ARM造芯新勢力”不可能做的比H公司和F公司這樣做了多年、資源豐富、背景深厚的公司做的更好。
鐵流認為,這一波“ARM造芯新勢力”最后的結局無非兩種,要么把錢燒光關門,要么被BATJ這類公司收購。當下有一類公司可以作ARM服務器CPU,那就是BATJ這類互聯網巨頭,因為可以“自產自銷”,類似國外互聯網大廠,單純的芯片設計公司很難找到市場和應用場景。
資本游戲之后是一地雞毛
ARM支持者認為,ARM正在進軍服務器和電腦市場,這是一場ARM對X86的技術革新。并以亞馬遜和蘋果作為例子。但實際上,這兩個例子恰恰說明國內這波“ARM造芯新勢力”基本沒戲。
人生一大錯覺就是“別人行,我也行”,因為沒有做大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沒有做到和自身實際情況相結合。
蘋果之所以能做,是因為蘋果既做芯片,也做OS和軟件生態,還做整機產品,且蘋果的整機產品極具市場號召力,品牌溢價全球頂尖,這種條件是國內任何一家“ARM造芯新勢力”所不具備的。
亞馬遜能ARM服務器CPU有戲,是因為亞馬遜可以“自產自銷”,亞馬遜無所謂有沒有買家,也不愁找不到應用,亞馬遜完全可以通過公司內部資源整合完成“內循環”,這也是國內任何一家“ARM造芯新勢力”所不具備的。
事實上,單純依靠商業市場,ARM服務器CPU基本沒戲,全球已經有一波企業栽倒坑里,AMD、美滿電子等公司算是及時止損。國內與高通合資的華芯通則直接關門。
國內“ARM造芯新勢力”創業者們并非看不到這一點,只不過燒的是投資人的錢,真失敗了也沒啥損失,萬一成功了就身價萬貫,那為啥不賭一把呢?何況買ARM IP設計SoC流程非常成熟,技術上無難點,只要能買到A78、X1、N2這些高性能CPU核,就不愁做不成高性能芯片。
國內投資人有一些是裝傻,只要能講故事,在芯片熱的背景下把這些初創公司IPO,那么就解套了。有些是真傻,壓根不懂芯片,被創業者幾張PPT和畫大餅就傻乎乎投資了。
當下,X86 CPU在PC和服務器市場的地位異常鞏固,XC市場已經部署了不少ARM PC,在價格、體驗、性能、生態等多方面與X86差距巨大。想要在PC和服務器市場推ARM,其難度不亞于在智能手機市場推X86。單純依靠商業力量,在PC和服務器上推ARM,華芯通就是這些“ARM造芯新勢力”的前車之鑒。如果找不到BATJ這個級別的互聯網公司接盤,“ARM造芯新勢力”遲早成為華芯通。
對當下芯片卡脖子無濟于事
也許有人說,“ARM造芯新勢力”能夠解決卡脖子問題,會有資本和政策的支持,ARM是大勢所趨。但實際上,用ARM替代X86只是用一條洋人的鎖鏈,去替換另一條洋人的鎖鏈,本質上并沒有變,是前驅狼后迎虎。一位行業人士就公開表示:
“市場換技術的路”是走不通的,到頭來,市場交出去了,可技術沒進來。能力更沒有培養起來。
早在2016年,我在看航天科工的成果展時(在貴陽),我就和他們說,引進ARM系列不是完全自主的,是靠不住的,“風箏線在人家手里牽著,讓你飛多高?什么時候想讓你掉下來,人家一撒手,你也就完蛋了”。當然,借鑒人家的思想和技術來培養自己的能力也是必要的,問題是這條路能走通嗎?人家核心的能力,技術是不會讓你知道的,你只能靠猜。
我和華為的人也講過這個話(2017年),當時他們給了我多種解釋,我都不以為然。這次俄烏之戰,ARM對俄羅斯的制裁該讓人們醒醒了,特別是我們的央企。穿上馬甲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同時,更不該干擾國家的CPU戰略,想想央企的責任是什么?
解決自主問題,是因為人家卡我們的脖子,要想不被人家卡,要么你有卡住他們脖子的能力,要么就是能夠繩鎖完全剪掉,要么就是你的力氣足夠大、脖子足夠的粗。絕不能把“自主”當成單純的生意,更不能用“馬甲”來干擾真正的自主。
另一位行業人士指出:
“指令系統、基礎工業(工藝材料和設備)是信息產業的兩個最重要基石。基于國外指令系統的信息產業支撐不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中國人可以用英文來寫文章,但不可能基于英文來發展我們自己的民族文化。同樣,我們中國人也可以用國外的指令系統做產品,但是我們不能指望用國外的指令系統來做自己的生態。”
“做跟班是可以的,想超越是不行的......丫鬟拿了一輩子鑰匙,也還是丫鬟。所以,我們需要克服奴才心態,做自己的指令系統。”
H公司和F公司會受影響
“ARM造芯新勢力”會讓H公司和F公司非常尷尬,一是會在性能上被超越,二是所謂的自主包裝會受到更多質疑。
首先來說性能。眾所周知,ARM CPU性能強弱關鍵在于能否買到ARM的高性能CPU核,一家公司買A53,一家公司買N2,那最后性能肯定是買N2的那家更強。對于CPU公司而言,只要能買到X1、N2這些CPU核,芯片的性能就有保障。
目前,F公司的CPU核大致相當于A57水平,H公司的CPU核相當于A76水平,只要“ARM造芯新勢力”買ARM更好的CPU核,其芯片性能就可以輕易超越H公司和F公司,正如阿里通過購買N2設計倚天710。
再來看所謂的自主。實踐已經證明,ARM芯片受制于人,只不過個別公司非常善于包裝和忽悠,把ARM成功包裝成自研打進XC市場。在越來也多的ARM CPU橫空出世般的問世后,會使人民懷疑,當初同樣橫空出世的ARM芯片是不是也是這樣來的。
另外,“ARM造芯新勢力”在宣傳上肯定會高舉自研大旗,回避購買ARM技術授權的事情,正如阿里在宣傳倚天710的時候回避購買N2的事實。而這又會帶來一個問題,那就是同樣是ARM芯片,憑什么那兩家公司能進XC?
如果說XC還有“牌照”作為門檻,那么在商業市場兩家公司擋不住“ARM造芯新勢力”。ARM服務器CPU最大的問題是生態,這個生態并非某一家公司壟斷的,而是整個ARM陣營共用的,好不容易H/F公司把軟件配好打通了,結果“ARM造芯新勢力”通過買ARM更好的CPU核可以快速出一款性能更好的ARM CPU,復制阿里倚天710的例子,就可以輕易摘桃子。可以說,未來國產ARM CPU會開啟一輪“軍備競賽”,更新的CPU核,更好的臺積電工藝,更多的核心數量......
必須說明的是,為了維持“自主可控”這套皇帝新裝,H/F公司就不可能像“ARM造芯新勢力”那要頻繁購買ARM公版架構,甚至必須長期維持ARM V8,這必然使其在市場競爭中處于性能劣勢。如果為了性能購買ARM V9,那么,將來是不是還要買V10、V11?這種“買無止境”將會進一步揭露ARM偽自主的本質。
結語
全球來看,X86、ARM已經形成了楚河漢界,在各自的地盤里地位穩定。就危機而已,ARM的危機顯然比X86大,由于RISC-V在全球受到歡迎,眾多RISC-V芯片如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首先沖擊的就是ARM的嵌入式市場。
就培育人才和發展產業而言,RISC-V這個新興事物是更合適投資的對象。基于RISC-V指令集設計CPU,遠比買ARM IP設計SoC更能鍛煉人才,做RISC-V主攻嵌入式市場找到適合自己的細分市場比剛誕生就做ARM服務器CPU直接撞上英特爾、AMD更具可行性。
總之,就人才培育和產業培育而言,RISC-V比ARM更合適,只不過RISC-V需要從基礎做起,從嵌入式市場做起,缺乏噱頭,很難在PPT上吊打英特爾和AMD。而ARM路線可以走捷徑,只要買ARM高性能CPU核,買臺積電尖端工藝,集成64、96、128核心就能在PPT上吊打英特爾,可以講故事,可以玩資本游戲。原本可以用于發展本土半導體產業的社會資本就這樣在資本游戲中被空耗。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