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后,“造不如買”盛行,自主技術被鄙夷摒棄,一大批很有前途的項目被廢除,一大批尖端項目被放棄,最有名的莫過于運10?,F在一大堆卡脖子問題,大部分都和當年自廢武功有關。放棄了運10導致大飛機方面存在短板,即便是C919,我們真正完全自己做的也就是氣動設計和機身,發動機、航電、飛控等關鍵技術都需要與外商合作。
不僅民用航空發動機需要從美國進口,軍用航空發動機在一段時期內也需要進口,導致這種現象的直接原因就是自廢武功,配套J9和Q6的WS6被廢,仿制英國斯貝發動機的WS9只完成第一階段(用國外零件組裝發動機),在第二階段(零配件國產化)就因為“一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匆匆結項,因為未實現完全國產化,而我們的飛機又需要WS9,后來英國首相訪華,就帶了當時在英國已經是淘汰品的斯貝發動機作禮物。
芯片也是自廢武功,中國半導體產業起源自蘇聯156工程,雖然后來玉米帝撤回了專家,但156工程中蘇聯專家是手把手教的,而且援建技術起點是比較高的,北京電子管廠是當時亞洲最大也是技術最先進的半導體工廠。之后,我們以此為基礎建成了門類齊全的半導體產業,70年代日本發展半導體的時候還到上海購買半導體設備。
對于自廢武功的事情,鐵流引用前輩一篇文章:
1984年末,研究第二次被阻。那時的計算機研究所一切都已經成型,但卻面臨著解散的形勢。
科技處的人來詢問要不要進行大規模集成電路的研究,黃令儀立即回答:"如果不進行大規模集成電路以及芯片的研究,那今后做計算機的設計,就只知道用別人的芯片,里面是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清楚這樣,又怎么能設計一臺好的計算機呢?"
但當時對方卻有些難色的說,因為經費緊張,大概拿不出錢來進行大規模集成電路的研究。黃令儀聽出了對方話里的意思,轉身走出門口后便失聲痛哭出來。
即便是現在被卡的最嚴實的光刻機,我國在70年代也有研究,只不過80年代自廢武功,整個工廠改行賣副食品了。1965年中科院研制出65型接觸式光刻機。1970年代中科院開始研制計算機輔助光刻掩模工藝。1972年,武漢無線電元件三廠編寫的《光刻掩模版的制造》。70年代末,我國成功研發GK-3和GK-4,把加工圓片直徑從50毫米提高到75毫米。清華大學研制第四代分步式投影光刻機,并在1980年獲得成功,光刻精度達到3微米,接近國際主流水平,1982年科學院研發KHA-75-1光刻機,跟當時佳能相比最多也就不到4年。
1985年,機電部45所研制出采用436納米G線光源光刻機,通過電子部技術鑒定,認為達到美國4800DSW的水平。按照這個時間節點算,中國在分步光刻機上與國外的差距不超過7年(美國是1978年)。要知道ASML成立時間是1984年,如果不是政策大轉向,中國光刻技術與西方的差距不會像如今這樣大。
在那個年代,自廢武功的何止航空發動機、大飛機、芯片、光刻機,為中國第一枚原子彈、第一枚氫彈、第一艘潛艇提供核原料504廠兼職賣雪糕,制造殲20的成飛兼職賣洗衣機,861廠整體改行賣冰箱......
?。ê斯S賣雪糕)
?。w機廠賣洗衣機)
?。ㄜ姽まD型賣電冰箱)
正是因為奉行“造不如買”,導致偉人時代建立的半導體產業逐漸瓦解,中國基本淪為外商的產品傾銷地。誠然,國內確實數次試圖重建半導體產業,投入了不少錢,但往往采用合資方式,或從外商購買技術授權方式,在這種模式下,只能引進國外淘汰技術,同時,外商基于“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心理,在技術上必然嚴防死守,甚至主動扼殺國內技術團隊自主研發。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909工程,1995年當年中央財政總收入才3800億,直接拿出100億投資一條8英寸晶圓 0.5微米的產線。1995年的100億元人民幣不是小數目,這筆錢如果用來發展本土技術,即便發展的慢一些,也可以培養一批人才,鍛煉隊伍,結果急于求成,盲目合資,變成了出錢讓日本人建個產線,而且還是NEC淘汰技術,由于NEC在存儲芯片上本身實力不濟,被韓國三星等廠商打的落花流水,909工程未實現提升本土技術和商業盈利的目標,反而在2001年虧損14億。
上廣電和日本NEC合資也是類似,上廣電在2002年與日本NEC成立的合資公司,并從日本NEC引進了一條5代線,總投資近100億元。雖然合資投入資金巨大,但因合資公司只是向NEC購買相關生產專利和技術,并支付技術使用費,且技術許可費用占年銷售額3%,這令其未能獲得核心技術工藝,反而處處受制于人。2007年全球液晶面板價格崩盤后,合資公司在高額設備折舊、高價進口原材料、產品缺乏競爭力、人事動蕩以及高額技術許可費用的五重打擊下,走入窮途末路。
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可以說,中國半導體產業如今的情況的根源是80年代的“造不如買”,以及之后的盲目合資、盲目引進、反復引進。
基本的脈絡是80年代“造不如買”導致原有的半導體產業崩盤,之后想重新撿起來,但不愿意十年磨一劍苦練內功,反而急于求成,結果選擇與外商合資或技術引進,然后在合資和引進中反復栽跟頭,時至今日,自主技術依舊在國外巨頭和漢奸買辦的夾縫中求生存。
這里強調一下,鐵流并非反對一切技術引進,鐵流反對的是自戕式技術引進,真正能夠大幅提升本土科技水平且不附帶限制條款的技術引進,鐵流是非常支持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56工程,鐵流就非常支持。因為引進的是當時比較先進的技術,而且師傅是手把手真心實意的教導的。
具體來說,中國第一代坦克——59式坦克原型是蘇聯T54,于1958年定型,1959年量產,通過量產59式坦克,中國在坦克上一舉追平世界先進水平。又比如引進蘇聯米格19技術研制J6,當時原本想引進米格17,但蘇聯專家告知,米格17已經落后了,要引進就引進米格19,這種真誠的態度是80年代后從西方引進技術根本想都不要想的。在與歐美日韓企業的合資或技術引進中,中方幾乎扮演冤大頭的角色,被外商肆意宰割,很多時候是錢花光了,市場給出去了,只拿到一些淘汰技術,在一代又一代的反復引進中徹底失去自主研發能力??梢哉f,80年代后所引進的大多數項目很多都是有毒的,一些項目外商明確要求國內企業必須自廢武功,必然麥道合資必須先廢運10,汽車合資必須先廢掉自己的汽車研發能力......
誠然,當時國產汽車和運10與西方確實有差距,但自家兒子成績不好,不是扼殺孩子的理由,好好培養,即便高考失利,也能考成人本科,有上進心的話也能繼續深造碩士博士。最怕家長嫌棄孩子,放任不管,孩子餓死街頭。幾十年后,美帝一聲令下斷絕往來,這時候后悔當年怎么沒有好好培養親兒子。
在如今這種大環境下,真的應該好好反省反思過去“造不如買”,盲目引進的發展路線。中國半導體產業起步早,在偉人時代雖然與美蘇有差距,但也僅僅是落后于美蘇,無論技術實力還是產業規模,都是優于韓國和臺灣地區的,更為可貴的是,偉人時代的半導體產業是全產業鏈,不存在卡脖子問題。
如今這種局面,歸根結底是80年代后發展路線錯了,放棄了自主研發,放棄了自力更生,盲目引進西方淘汰技術,不緊徒費民脂民膏,還擠壓了自主技術的生存空間。如今,國家大力倡導內循環,其實就是撥亂反正,希望本土產業鏈回歸偉人時代自力更生、互幫互助模式。
在《過秦論》中,賈誼指出: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希望國內企業能夠吸取教訓,別再干穿馬甲,當偽軍的事情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