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時候,中國科學院向世界摔了一句狠話:要把美國卡脖子清單變成科研任務清單。之后的兩三天,中國媒體“好消息”澎湃而出:世界害怕了,要求和了,外國人擔心中科院要出大成就了。
做部署,當然是對的,但如此高調的臆想絕對是錯的,沒這么容易的事。
別的暫不提,大家總還記得“科技的春天到了”吧?中科院喊了幾十年的口號。
9月26日,《中國科學報》又發表了一篇文章,文中講到,中國的光刻機技術,其發展經過了一個漫長的過程,1960、1970年代基本與世界先進水平保持一致,今天的落后,一方面是后續投入的不足,更重要的是相關基礎研究的滯后。
這是該報紙多年來少見的一點實事精神,終于承認了毛主席時代的高精尖科研成就。不過,我并不贊成后面的那個結論,今天,中國被卡脖子,并不是因為投入不足,也不是因為不重視基礎研究,清華拿了多少錢?交大拿了多少錢?中科院拿了多少錢?誰敢公布一下?說到基礎學科,是真不重視?還是不知道怎么重視?不把這個問題搞清楚,錢投再多,恐怕基礎還是不行。
開放了幾十年,還被卡脖子,真實原因是什么?就一句話:造不如買,買不如租。
不管什么領域,不管做什么事情,不管你用什么手段,只要能快出來“成果”,哪怕是偷和搶都行,誰能突出一個“快”字,誰便是英雄好漢,跟是否潛心科研倒是無關。
今天,還是想談談教育,在討論教育之前,提醒大家關注幾個問題:
其一,如何反省“科技的春天來了!”?這不是民間語言,也不是工人和農民的口號,這是科學家和教育工作者的集體口號,喊了四十多年,為何直到今天才承認春天之前的那個時代并不落后?為何還要繼續講新中前幾十年不重視尖端科技?
其二,科學家講話要不要點良心?前不久,我看某電視臺第十套節目,講的是地質界某院士的人生歷程,前半段,該院士重點強調自己如何在新中國成立時讀大學和如何踏遍祖國河山做地質學研究,他一生的最重要成就都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做出。遺憾的是,后半程,在主持人的“引導”下,他的話鋒突然一轉,說新中國前幾十年完全不重視科學研究,完全是閉關鎖國,直到他八十年代留學兩年回國后才認識到開放的重要性。看到這里,我便換臺了,因為我看到的是一位把良心交給主持人的科學家,他不配“科學家”這個稱號。
其三,自2019年以來,任正非不停地就中國教育“發表重要講話”,不停地帶著隊伍視察全國各高校,不停地給高校領導和高校學生灌輸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向,他的思想,儼然成了中國教育的指南針,判斷中國高等教育的成就和高校辦學質量,已經不需要其它指標,華為認可,任正非認可,那便是成功的大學,否則,就要被嘲笑,清北兩校也未能幸免。
華為和任正非的影響有多大呢?
不妨以我的親身經歷給大家做個說明。今年高考分數出來以后,我去某省參加了多場交流咨詢會,家長們和考生們一見我便問:“老師,我這個分能上你們的計算機專業嗎?老師,我這個分數能上你們的電子專業嗎?,老師,你們學校有集成電路專業嗎?……..”
真沒辦法跟他們做過多介紹,只能反過來問他們:“你們為什么要盯著這些專業?難道其它專業就不重要了?難道你能確定四到七年后,你選的專業還很吃香?”接著,我又給他們講了一個實例,1990年,某縣兩位考生同時進同一大學,分數高的讀計算機專業,分數低的讀冶金專業,后分配工作,兩人又回到本省的一家銅業公司,計算專業的學生坐控制室,舒服干凈,冶金畢業生進車間,既臟又累,還要倒班,2013年的時候,冶金畢業生已是集團總經理,控制室的還在控制室。家長就問:“是能力因素嗎?”我說不是,是專業因素,不管你多現代化的工業,計算機不都是為主業服務的嗎?工程專業才是真正的事業型專業。
即使這樣,學生和家長們還是堅信:華為認可的專業才是決定國家命運的專業。
特別有意思的是,很多學生告訴我:地選采冶是“勸退專業”,生化環材是“四大天坑”,沒頭腦的人才會去學,學了也找不到工作,找到工作也拿不到高薪。
整個社會,彌漫著“熱門專業”這個四個字,不熱的專業是差專業,熱門專業少的學校是爛學校,在眾多人的眼里,冷門專業就應該被撤銷。
近十多年以來,我跟大量考生接觸過,從來沒有遇到今年這樣的浮躁局面,從來沒有看到中國社會這樣的價值觀畸形,從來沒有感覺到教育和科研方向這樣被國人誤讀。想來想去,最重要的刺激因素毫無疑問是華為事件的不斷發酵。一只手被切斷后,國人準備集體砍掉自己的一只手去救一個產業,然后,又讓后人再砍一只手來救自己。
我為什么要講上面這幾個事?因為中國的所有問題都出在教育,教育出問題了,表面現象就成了迷惑國人的毒藥,不管你是普通人還是教授,甚至是科學家,都無法用自己的智慧來對自己負責,只要達到目標,只要符合主流共識,睜眼瞎無妨,閉眼吹無害,教育害了誰,誰就來害教育,最后就是教育害全民。
辦大學,在許多國人眼里,已經成了開餐館,專業成了餐館的菜譜,只有符合食客口味的菜才有存在的價值,食客不愛點的菜就得退出菜單,為了趕潮流,每所高校的大而全菜譜都接近一樣。
高招結束后,因專業問題,我跟很多朋友產生了分歧,并進行了非常激烈的爭論。
他們認為:老化專業,就業形勢不好的專業,工作很苦的專業,就要及時停辦退出。
我堅持認為:大學既需要分層次,也需要做好專業分工,特別要注意專業沉淀,只要社會有需求,只要專業建設自成體系,就不能隨便停辦,隨大流,對學校無益,對國家也無益。
現在,大家都承認“基礎”的重要,言必稱“強基”。
然而,什么是基礎?所謂基礎,說得直接點,就是底層專業,就是傳統專業,就是為后續熱門專業做支撐的專業。數理化生是理論基礎專業,而地選采冶材機電則屬工業基礎專業,兩者缺一不可。一個小國家,可以不需要完備的理論和工業基礎,但對一個人口大國或工業大國而言,基礎完備是最低要求。
中美貿易戰之后,國人都高喊用稀土來反制美國。我就經常問一些人:你說地選采冶是勸退專業,沒有地質工作者,稀土會自動從地下冒出來嗎?沒有采選工作者,挖出來的那一堆土是稀土嗎?沒有冶煉工作者,高純度稀土和高純稀土氧化物從哪里來?
還有人講:美國賣一架飛機的利潤抵得上中國一家中型企業一年的利潤,中國不干基礎,可以從外國買回來。我只能回答:中國如果能象美國那樣造出受世界歡迎的大飛機當然甚好,但這與中國辦好工業基礎專業并不矛盾,飛機是用什么造出來的?沒有一流的材料,能造出頂好的飛機?能造出一流的發動機?
當前,全國人民都說芯片之戰是國家命運之戰,只能贏,不能輸,必須動用國家力量,必象毛主席時代一樣攻關克難趕上并超越美國。
聽起來很激勵人,也有必要性。
但是,我很想問大家的是:“全國一窩瘋”等同于“全國一盤棋”嗎?“全國大撒錢”等同于“集中力量辦大事”嗎?
3000多所大學,幾乎每所都有計算機專業,中國又為計算機這個產品貢獻了哪個核心部件?舉全國之力搞重大項目,并不是全國都搞同樣的事,是指全國重點單位積極配合牽頭單位。大家以為國家沒投巨資研制芯片嗎?多少公司拿了國家巨額補貼?看看從什么時候已經開始部署?沒有科學的規劃,“全國搞”就等同于“全國搞不好”。芯片落后是心痛,但急不得,老一輩科技工作者的成就是干出來的,現在的很多人希望靠舉國立項立出大成果。
我在文首《中國科學報》那篇文章后面的評論中看到一位網友講:中國光刻機雖然起步早,但因為文革耽誤了研究,所以后來落后于世界,不得不放棄,要怪也只能怪當時閉關鎖國。我特別想說:這個人渣,不是眼瞎了,是心爛了。
辦大學,尖端專業要不要?當然要。熱門專業要不要?當然也要。
但是,一個大國,辦大學,設專業,是不是可以喜新厭舊?是不是得讓整個社會沉浸于追逐熱門專業中?絕對不可以。真正的制造強國,絕不只有某一個產品稱雄世界,必須有一個完整的產業體系稱雄于世界,至少不能整體落后于世界。荷蘭,光刻機雖很強,真要面臨生死存亡之戰,它能堅持多久?
美國,俄國,德國,日本,之所以能被世界認定為強國,都是因為它有很強大而完整的工業體系。英國為什么被認定處于衰落之中?因為它的產業體系正變得殘缺不全。印度,為什么會被視為后起之秀?為什么它慢慢被接納入大國俱樂部?因為它正在構建一個強國所必須的完整體系。
任正非說基礎學科重要,馬云也說基礎學科重要,全國人民跟著都說基礎學科重要。
那我就想問:他們是真心認為重要嗎?
別人都不問這個問題,都相信這些大神的話就是真理。我得提出這個問題,因為我并不認為他們內心深處真的認為重要,他們也是被形勢所逼才意識到這個問題重要,幾乎是被逼到絕路才醒悟過來。
我為什么要這樣講?
如果他們真的有“基礎重要”這個初心,為什么不早點出錢出力支持高校的基礎理論教育?被逼到絕路才想起重要性的人不算有教育情懷,馬云,財富排世界前幾名,華為,前些年利潤高得嚇人,他們除了知道內部分錢,在哪所大學投巨資支持過基礎理論研究?任總知道數學重要,華為從什么時候開始在幾所大學重點支持數學院?
有人可能認為我對這些知名企業家要求太高,人家自己的錢,想怎么花就怎么花,誰也管不著。這一點我是承認的,我尊重他們的選擇權,但我也可以認為他們的段位并不高。美國的名校為什么成果豐碩?不只是政府出錢,還與基金會或企業家持續不斷的巨額捐助密不可分,比如說哈佛大學,辦學經費中基本上有40%來源于捐助,高達近二百億人民幣,而中國最好大學清華大學每年獲捐助額連哈佛的二十分之一都不到。
有情懷的企業家,不應整天滿世界指手劃腳地演講,也不應對大學評頭品足,應該默默地持續地給教育界輸送資金,讓自己心中的理想在大學里得到無聲無息地生根發芽。華為到處高薪挖人,卻沒有情懷培養人,它不知道為什么自己招不到理想的人才,中國很多企業的行為都是渴望建空中樓閣,地基的事,自己不想出錢建,樓上的美事卻想獨自擁有。
說到重視基礎,我又要再次說說“強基”這件事。教育部為什么要搞強基?其實就與華為有關,華為整天喊缺基礎人才,教育部便順應呼聲推出強基。然而,結果并不理想,除了清華北大勉強完成任務,其它所有學校都沒有招滿計劃,部分學校甚至連一半指標都沒用完。
為什么?
除制度設計不合理之外,還有三個原因:一是學生投機心理重,把強基看成是自主招生的新玩法,以為能獲得優惠,結果分數更高,很多人反悔了;二是情懷抵不過現實,基礎專業,就業肯定會差太多,國家又不能解除后顧之憂,好漢不能吃眼前虧,放棄也算理性;三是沒有人能給強基學生一丁點甜頭,沒有一個有情懷的企業家出錢作為強基獎學金,沒有任何高校承諾強基學生可以直接保研,強基實質上變成了底基。
三十年前,很多高校都設有集成電路專業,后來,因為太冷,只能紛紛停辦。現在,我們發現,教育部,科技部,又不停地往這個專業砸錢,都希望能盡快砸出點奇跡來。
從緊迫性上講,本人并不反對專業傾向性。但是,非常反對簡單粗暴地決定大學專業的去留。艱苦專業,冷門專業,基礎專業,動不動就面臨黃牌警告,高校生怕傳統專業被摘牌,又怕不跟隨熱門專業而在撥款上吃虧,還怕不辦流行專業而影響學校排名,稍有點名氣的大學,都得擠破腦袋實現專業同質化,搶食客搶到不顧體面。
我經常在想一個問題:人類競爭到極致時刻爭的是什么?
不就是基礎嗎?如果核武器打完了,人類還沒有滅亡,還要接著打,不還是回到槍炮甚至是刺刀嗎?不還是保證不餓死嗎?沒有鋼鐵,你連槍炮都造不好,飛機,航母,智能駕駛,5G手機,持久嗎?如果美國只重視核武器,不重視基礎工業,總有一天也會吃虧,高科技不是永遠都能高下去的。
中科院立志解決卡脖子問題,全國人民都想解決卡脖子問題,但至今沒有人提出:原來不卡脖子的問題,今天為何倒是卡脖子了?原來卡脖子的問題,為何今天還繼續卡脖子?四十多年的春天,我們到底是怎么解決卡脖子問題的?是錢投少了?還是事做錯了?解決卡脖子問題,歸根結底不得靠大學教育嗎?吃了四十多年的快餐專業模式還能持續下去嗎?
實際上,中國緊迫要解決的卡脖子問題絕對不是芯片問題,更不是光刻機問題,是卡腦子問題,腦子卡死了,十四億人的智慧都會被梗塞,砸錢買藥吃就通一下,停止砸錢,又會堵起來。
大學設置專業的菜譜化,責任不在高校,而在教育管理者和設計者,或者說在浮躁的全體國人。浮躁的國人最后又要反擊到時代的路徑上面,“造不如買,買不如租”在當前背景下仍然是主流精神,并不因為中國高科技受阻有任何根本性轉變,它之于中國高等教育的直接毒害是“排名高于一切”,只要有利于排名,錢就砸向哪里,只要排名提高,又可以拿到更多的錢,非常有特色的內循環。
中國所有的大學都象餐館,生意的好壞,一取決于位置,二取決于菜譜,沒有別的新意。
附言:
1,網友問:美國疫情嚴重,歐洲疫情重燃,中國會不會一枝獨秀?答:不會,基建支撐不了一枝獨秀,瘋狂造富支撐不了市場,要想到后面有更多的困難。
2,網友問:會立即攻打臺灣實現統一嗎?答:不敢妄下結論,但本人認為,還有更多工作需要做在前頭。
寫于2020年9月29日星期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