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媒體報道一名黑客公布了從英特爾竊取的20GB絕密芯片工程數據,這些數據可能會給多個平臺的用戶帶來新的“零日漏洞”,攻擊威脅黑客鏈接到加密信息平臺Telegram上的一篇帖子詳細說明了竊取的內容,并在底部附上了Mega文件。雖然這些內容本身是無害的,但它們包含可用于構建惡意軟件的BIOS信息和英特爾專有技術的源代碼。
這名黑客自稱為“英特爾機密湖”,聲稱這些數據還沒有在任何地方發布,而且大部分信息都受到嚴格的保密協議(NDA)保護。這些數據來自匿名消息來源,他在2020年早些時候入侵了英特爾。如果黑客找到操縱代碼并將其安裝到目標計算機上的方法,Kabylake和其他處理器的BIOS代碼可能會給這些用戶帶來麻煩。也許最具破壞性的是TigerLake平臺的工具和固件,這可能會導致該產品上市前惡意軟件泛濫。
近年來,英特爾漏洞頻發。此前,媒體報道Intel官方正式確認并發布了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汪東升、呂勇強、邱朋飛和馬里蘭大學Gang Qu等發現的“騎士”漏洞。“騎士”漏洞將影響Intel公司第6, 7, 8, 9 和第10 代 Core™ 核心處理器,以及Intel至強處理器E3 v5 & v6 和 Intel至強E-2100 & 和-2200等系列處理器。
“騎士”漏洞是中國研究團隊發現的首個處理器硬件漏洞,該漏洞是因為動態電源管理模塊DVFS存在安全隱患造成的。DVFS模塊的設計初衷是降低處理器的功耗,允許多核處理器根據負載信息采用相應的頻率和電壓運行。一般說來,高運行頻率配備高電壓,反之采用低電壓。但是,當某一個核出現電壓和頻率不太匹配的情形,如電壓偏低無法滿足較高頻率運行需求時,系統就會出現短暫“故障”,就像是電壓不穩燈泡閃爍一樣,有時雖然不會影響系統整體運行,但如果該故障發生在安全等級較高的操作過程中,如加解密程序,會因為故障對系統行為結果的干擾會泄露出重要的系統行為信息,影響系統安全。“騎士”攻擊正是利用這一漏洞,采用電壓故障精準注入的方式,迫使處理器可信執行區(TEE,如ARM TrustZone、Intel SGX等)內的高安全等級程序運行出現故障,從而逐漸暴露其隱含的秘鑰信息或者繞過正常的簽名驗證功能。
針對“騎士”漏洞的攻擊完全是在DVFS允許的電壓范圍內進行,且攻擊過程可以完全使用軟件在線、遠程實現,不需要額外的硬件單元或者線下輔助。“騎士”漏洞廣泛存在于目前主流處理器芯片中,可能嚴重波及當前大量使用的手機支付、人臉/指紋識別、安全云計算等高價值密度應用的安全,影響面廣。
目前,英特爾的處理器已經被發現存在熔斷、幽靈、PortSmash、Spoiler等一系列漏洞,這一系列的事情證明,自主研發的CPU未必安全,但買來的CPU一定不安全。誠然,鐵流相信,其他國外廠商的CPU漏洞不一定比Intel少,只不過Intel處于風口浪尖,大家用的多,研究它的安全人員多,所以問題暴露的也就多。
當下,信息安全非常重要,其中風險是顯而易見的,如果中國在CPU等關鍵元器件上依賴英特爾、ARM等西方公司,那么,西方公司可以利用這些漏洞輕易癱瘓中國的信息系統,這將對中國的政府管理、經濟和人民生活造成巨大影響。政府管理信息化水平倒退30年,金融系統、軌道交通系統基本癱瘓,數控機床和智能工廠趴窩,電腦和智能手機變成磚塊.....
不僅僅是基礎硬件,基礎軟件上的威脅同樣非常巨大。永恒之藍在全球肆虐就是最佳例子。不久前,國外一個黑客小組用勒索病毒敲詐勒索,賺了20億美元后金盆洗手。由于勒索病毒來錢太快,連墨西哥毒梟都轉行勒索病毒,然后被逮住了。網傳國內一公司被勒索病毒鎖定后,拿出197萬元去解密。
鐵一般的現實都表明,依賴Wintel這樣的國外基礎軟硬件是存在巨大風險的。風險不僅存在于直接買芯片,也包括買IP做集成,以及買國外源碼做修改。老祖宗有句話,欲速則不達,引進國外技術,從洋人那里買源碼,看似走了捷徑,其實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洋人的東西再好,也是洋人的東西,外國公司預留的后門,我們很難全面的進行全面排查,很難做到不留任何漏洞。而中國人自己寫的CPU,則能避免后門,或是說實現預留的后門全部掌握在自己手里。這就避免了外國科技公司事先預留后門背后捅刀子的問題。
從治標又治本的角度看,最有效的途徑就是構建其自主的基礎軟硬件體系。誠然,這個體系在初期會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足,但因為銷量少,專門針對自主CPU找漏洞做病毒的黑客估計會餓死,因而被針對的可能性低,漏洞會比較少。當自主CPU成長起來之后,則會在成長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逐漸提升其安全度。當然,這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個過程。
必須指出的是,做自主技術體系有一個巨大的好處,那就是可以自己改,可以自己打補丁,而依賴英特爾、ARM的話,只能等洋人給我們打補丁。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