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成立國家集成電路大基金以來,大量國有資金注入集成電路領域,實際出資超過1000億元,引導帶動社會融資達數千億元。近兩年,中國半導體企業在資本市場備受青睞,截止到7月5日,中國半導體企業2020年的融資額約1440億元人民幣, 僅半年時間就達到2019年全年的2.2倍。然而,在最近這次貿易摩擦中,數千億的投資沒能改變關鍵元器件被卡脖子的命運。當下,國家對半導體產業高度重視,然而在頂層設計和企業資金使用上還存在一些問題,幾千億資金高額投入所取得的成績與人民的期望還有很大差距,投入產出比還有待提升。
一是盲目引進國外企業和技術。從最近幾年的實踐上看,相對于扶持本土企業,地方政府更喜歡引進跨國公司。相對于自主研發,國內企業更喜歡引進海外技術,或與海外企業技術合作。前者比如G州與高通合資成立華芯通,成都引進格羅方德成立G芯,X安引進三星,N京引進臺積電等。后者比如LQ與英特爾合作開發京逮CPU,H購買ARM授權開發ARM芯片,J華與聯電合作開發存儲芯片,Hong芯從IBM引進Power8技術等。由于外商在技術轉讓往往轉讓在西方沒有競爭力的二流、三流技術,不少技術引進項目已經陷入困局。Hong芯在2016年就爆發欠薪事件,H的ARM芯片受制裁沖擊已經無法在臺積電代工,華芯通在公司成立2年多后關門,成都G芯項目處于停擺狀態,晉華受聯電與鎂光專利糾紛波及,如今處于休克狀態。
二是投資上缺乏頂層設計。過去幾十年,國內企業奉行“融入國際主流”的策略,IT產業可以說是建立在西方的技術體系之上的,對國外原材料、設備、EDA、IP、制造工藝有較強依賴。而且國內芯片設計公司熱衷于購買國外設計工具和芯片技術授權,而不是采用本土是設計工具和自主研發芯片,熱衷于去境外大廠流片,而不是選擇本土晶圓廠。國內晶圓廠偏好購買國外ASML、應用材料等大廠的設備,而不是本土廠商的設備。這些導致中國IT產業實際上是給國外產業鏈做下游,沒能形成橫跨原材料、設備、設計、制造、封裝測試的本土自主產業鏈。這使中國的IT產業非常脆弱,很容易被卡脖子。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半導體產業,各地地方政府紛紛招商引資,開出的大量優惠條件,并投入海量資金啟動集成電路項目。以晶圓廠來說,從廣東到山東,從青島到廈門,有十多家12寸晶圓廠正在建設或即將上馬。在生產線建設中,大量采購歐美ASML、應材、泛林、科壘等歐美公司的設備,這些投資中很大一部分資金變成國外半導體設備商的利潤,沒有對本土半導體設備商產生牽引作用。目前,半導體工廠雖然在全國遍地開花,但這些投資非常散亂,缺乏統籌規劃,個別項目互相傾軋,個別地方政府還為了引進外商惡性競爭,開出過于優厚的條件。幾乎就是當年各地方爭相上馬的洗衣機電冰箱小家電項目的翻版。
三是資金錯配和空轉。近年來,民間資本對半導體熱情高漲,很多主營業務與芯片關系不大的企業紛紛改頭換面,包裝成芯片概念股,謀求拉高股價,已經出現多支10倍股價的妖股。一些企業在大量融資后沒有把錢真正用到技術研發上,反而大肆投資或收購,通過資本運作和包裝開啟新一輪融資。一些民間資本則利用芯片熱在資本市場營銷包裝和收割韭菜。這些現象都導致資本空轉,海里資金投入到錢生錢的游戲中,沒有真正用于發展實業。另外,新興熱門領域占用過多資金也是一個問題。隨著人工智能等概念火爆全球,人工智能芯片也成為資本的寵兒,大量社會資本一擁而上,魚龍混雜。雖然人工智能的概念很火,但當下能夠實現的只是圖形識別、機器學習之類的“弱人工智能”,與科幻電影中的人工智能差距巨大。何況人工智能芯片并非被卡脖子的領域。而且人工智能芯片的功能,GPU、DSP、FPGA等傳統芯片也能做,其意義被輿論過度拔高了。當下,中國真正的短板是CPU、GPU、DSP、FPGA、NAND、DRAM、射頻等傳統器件,這些才是信息產業的“石油”,是當下被卡脖子的東西。
當下中國在半導體產業投入產出比是偏低的,面對制裁缺乏抗風險能力。將來,應加強頂層設計,以全國一盤棋的方式進行統籌,循序漸進的方式發展半導體產業。
一是全國一盤棋布局半導體產業。在資金投入上對半導體原材料、設備、設計、制造、封裝、測試各個環節都要有所投入,對各個半導體各個環節的投資不能存在“厚此薄彼”的情況,必須實現全產業鏈齊頭并進。產業發展要有明確規劃和方向,不能零敲碎打,更不能互相傾軋、惡性競爭。各地方政府應當有所為,有所不為,應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布局產業鏈,不能盲目貪大求洋,妄圖一口氣吃成胖子。針對資金在資本市場錯配、空轉的問題,應當加強對企業融資上市和資本市場不正常交易的監管,讓實干者獲得融資和補助,把好鋼用在刀刃上。
二是加強對自主技術的支持力度。對于技術引進項目要加強審核,不能夠盲目引進、重復引進。對于一些拿國外技術“穿馬甲”偽裝成自主技術的情況,也必須進行甄別。在相關行業已經有技術積累十多年的本土企業情況下,應當重點扶持本土企業,支持自主技術做強做大,哪怕自主技術弱一些,出成績慢一些,也要支持自主技術,地方政府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覺悟。
三是要運用政策引導培育本土紅色產業鏈。中國IT市場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受政府影響的市場份額非常大,政府完全可以利用這個市場扶持本土企業和本土技術發展。比如黨政國企采購優先采購不會受外商制裁的自主技術,采購境內IP、境內工藝的芯片產品,對于采用境外IP或制造工藝的芯片,則不納入采購名錄。或者是評標時候把從原材料、設計、制造、驗證等諸多環節列入采購加分項,符合條件的可以優先入圍等等。長此以往,可以有效促進本土原材料、設備、設計、制造、封測行業穩步發展,形成紅色產業鏈。
四是加強短板領域的投資。對于社會資本不愿投資的短板領域,國家應該加大投資力度,充分整合“國家隊”的資源,把天南海北的技術團隊聯合起來,以抱團攻堅的方式突破技術瓶頸。在市場化方面優先從黨政事業單位和金融、能源、交通、電力、通信等行業開始,由內而外,商業上形成正循環,循序漸進發展壯大,最終實現解除政策保護,在商業市場上與國外寡頭同臺競技。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