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三大運營商都開始大規模采集服務器,根據中國電信公布的采購數據,采用國產X86和ARM CPU的服務器總量為11185臺,占據總采購量的20%。這一事件一方面折射出技術引進的X86和ARM CPU性能不俗,可以在一些領域嘗試替換英特爾和AMD的CPU,另一方面也展示出國企的擔當和社會責任感。
一直以來,中國在追趕西方發達國家的過程中,國產的高科技產品在問世之初往往存在“價高質次”的問題。商業公司出于趨利避害的考慮,必然會優先采購性能更好的國外芯片。因而在發展初期,單純依靠市場的力量,很難把國產芯片扶持和發展起來。在這種情形下,必須由政府牽頭,由體制內單位來擔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只有這樣,才能把國產CPU用起來,并逐步實現從能用到好用的螺旋式提升。
由于受財政和編制的限制,行政機關不可能持續性的拿出太過巨大的市場,要想要實現較大規模的替換,只有依靠企業的力量。根據2017年的數據,京東采購的服務器總量與墨西哥相當,百度采購的服務器總量和整個巴西服務器采購量相當,阿里服務器采購總量和整個澳大利亞相當,騰訊服務器采購總量和韓國相當。
誠然,商業公司奉行的是在商言商,采購國產CPU是情分不是本分,但本國戰略行業的大型央企、國企完全可以承擔這個社會責任。國家大型央企是掌管國家命脈的企業,享受著諸多國家政策紅利,有責任和義務犧牲部分商業利益。對于這些大行業的國企來說,即便只是將一小部分訂單開放給國產芯片,對這些大型國企的影響微乎其微,但對國產芯片來說則是一個完善提升的良好機會。
本次中國電信的舉措,就是承擔社會責任的最佳體現,是非常值得贊揚的!如果國內企業都能像中國電信那樣扶持國產CPU,那么CPU的國產化替換和技術引進將有望提速。
這里就幾位網友關于為何采購國產X86和ARM CPU談談自己的看法。
從情感上看,鐵流當然希望運營商采購的是自主CPU,而不是國產X86和ARM CPU。
但由于現階段自主可控標準模糊,比如個別寡頭拼命在搶話語權,以使ARM CPU滿足標準。事實上,某寡頭的ARM CPU一方面需要ARM授權,另一方面依賴臺積電先進工藝,對境外技術有較大依賴,是存在較大風險的,一旦ARM和臺積電遵從川普禁令,將面臨巨大風險。
事實上,這并非危言聳聽,而已經成為現實,臺積電已經公開表態遵守北美大國法律,拒絕為該寡頭提供代工服務。
(這里鐵流不得不吐槽一下我們的標準認定和審查。當年的毒奶F、毒疫M等都是堂而皇之的登入市場,汽車行業的某評測機構則被網友評為“五星批發部”,中保研按照美國IIHS標準進行測試,結果一批“名車”原形畢露。鐵流只能期待CPU領域的中保研能夠出現)。
采購國產X86,這個主要是因為替換成本低,畢竟國產X86與英特爾和AMD都是X86,軟件移植成本可以忽略不計。
國產X86和國產ARM雖然都是技術引進,但在服務器市場上,X86有很大優勢。而且國產X86不用像國產ARM那樣存在大量軟件移植成本,可以直接搭便車,可以直接造血。而國產ARM則先需要給ARM移植軟件,這等于是耗費國有資源給ARM做生態。同樣是技術引進,能夠搭X86生態便車,能夠直接造血的技術引進,顯然是優于無法直接造血,要給ARM建生態的技術引進。
國產X86性能頗為不俗,被運營商看重是情理之中。站在用戶的角度看,國產ARM替換英特爾還有一大堆軟件移植問題,以及新平臺穩定性可靠性有待檢驗的問題,比較折騰。用國產X86替換英特爾和AMD在完全沒有這些問題,非常省心,用戶肯定是最青睞國產X86這個替換方案。
龍芯和SW沒能被運營商選擇,鐵流猜測,主要有以下原因。
SW背景特殊,限制了商業化,加上自主定義SW64指令集,使SW必須在軟件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特殊的背景和自主定義指令集使SW CPU雖然性能不俗,但更多只能在特定圈子里應用,雖然這些應用非常亮眼,舉世矚目,但想要大規模鋪開,與成熟的商業公司還有一定差距。
龍芯落榜的原因有兩點,一是關系不如人,二是多核性能不夠。由于龍芯的體量較小,人力和財力都與引進X86和ARM CPU的大公司有差距,這些年苦心孤詣提升單核性能和加強軟件生態建設,沒有更多的財力和精力去堆核心數量,龍芯3B4000也只有四個核心,多核性能與國產X86、ARM差距非常明顯。加上龍芯與運營商基本沒啥瓜葛,而國企采購恰恰很容易受指令的影響,自然也就落選了。可能將來3C5000問世后,雙路或者四路3C5000的方案,配合阿里/騰訊(云)+浪潮/曙光(整機)+龍芯(CPU)的組合,可以嘗試沖擊一下運營商采購。
總的來說,中國電信這次采購還是非常贊的,充分展示了擔當精神,承擔了社會責任。希望隨著自主CPU解決體制機制上的桎梏,或者多核性能提升上來后,也能進入運營商的采購名錄。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