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據全國企業破產重整案件信息網公布的信息顯示南京德科碼申請破產,破產案件案號為(2020)蘇01破申23號、(2020)蘇01破10號。其實,早在2019年11月,德科碼就被南京市棲霞區人民法院正式公布為失信被執行人。從當年的號稱投資30億美元的項目,到如今申請破產,德科碼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引進技術道阻坑多。
南京德科碼上高度依賴外商
2015年11月,德科碼“CMOS 圖像傳感器芯片(CIS)產業園”項目簽約落戶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總投資約25億美元;到了2016年6月8日項目舉行奠基儀式時,宣布的總投資額已經達到30億美元,金額和南京當年3月簽約的臺積電項目體量相當。
2016年6月,南京市政府、南京德科碼以及TowerJazz宣布合作,在南京建設8寸晶圓廠。按照規劃,項目將分期建設。一期項目為一座8寸晶圓廠,預計投產后產能可達4萬片/月;二期項目為8寸晶圓廠1座和12寸晶圓廠1座,投產后產能可達6萬片/月,12寸晶圓廠以自主開發的CMOS圖像傳感器芯片生產為主,投產后產能可達2萬片/月。
在2017年6月的報道中,德科碼表示,一期建設的8寸晶圓廠“將于今年(即2017年)11月主體封頂,明年(即2018年)6月實現量產。”
德科碼走的是IDM模式,也就是自己搞定芯片設計、晶圓制造、封裝及攝像頭模組整條產業鏈。
不過,由于本身缺乏技術積累,因而走的是技術引進路線,現實從ST手里買到COMS傳感器的相關工藝授權。然后又從安森美半導體買相關專利和技術授權。之后又在日本成立芯片設計公司,并找來了原來日本東芝CMOS圖像傳感器的設計和研發團隊......可以說,德科碼在技術商高度依賴海外技術輸入,本身并不具備太強的技術研發能力。
需要說明的是,南京德科碼既不具備多少技術研發能力,也不具備商業造血能力和融資能力。德科碼早期運營資金均靠政府投資,而工程建設費用、供應物料費用,全部由中建二局以及供應商墊付。南京市政府總計向德科碼投資大概是2.5億元,但資金分批次發放。當花錢的速度超過政府投資時,問題就爆發了。
根據當初規劃,計劃建設三個12寸CMOS圖像傳感器專屬晶圓廠,2018上半年投產。當三座Fab全部落成,產能可以覆蓋中國市場13MP及以上50%的需求。
不過,現實很骨感,雖然媒體新聞上一直是各種敲鑼打鼓報喜訊,投資多少億,簽下多少億,但從2019年開始畫風突變,先是爆出欠薪,然后又被列為失信被執行人,最近又是申請破產,把當地政府和公司員工坑害得不輕。
在整個過程中,德科碼還有一個神操作,那就是寧可拖欠員工工資,也要提前向洋大人支付技術授權費。在2017年8月,德科碼向TowerJazz一次性支付1800萬美元作為技術授權費,此次支出耗光了德科碼的現金流。之后,德科碼開始欠薪。2018年底,政府又到了一筆資金,德科碼給員工補發了2個月薪水,但沒補全,還欠著不少。在2019年2月,德科碼又向TowerJazz支付了900萬美元的技術授權費,政府資金再次耗空。真可謂是寧予友邦不與家奴。
南京、淮安、寧波三地入坑
南京并非唯一被德科碼坑害的地方,淮安和寧波也和南京一樣掉進坑里。德淮半導體的前身是淮安德科碼。根據最初規劃,德科碼董事長李睿為將通過碼揚(上海)微電子有限公司出資4000萬。
淮安德科碼開工之后,政府與李睿為的矛盾開始爆發。動工之后就要開始花錢,需要李睿為出資,在李推脫數次之后,淮安才發現他根本沒打算出錢。剛剛開工的德淮項目停滯,直到2017年淮安政府出資后才重新啟動。
之后,地方政府和李睿為發生糾紛,李睿為起訴淮安,要求對方不能使用“德科碼”這個名字,不得已,地方政府賠錢,并改名德淮半導體。據媒體報道,德淮這個項目政府投資46億元,然而卻根本拿不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已經成為燒金的無底洞。有意思的是,在南京、淮安兩個德科碼遭遇困難之后,2019年初,李睿為在寧波注冊了“承興半導體”,在獲得700萬政府資金后,主流媒體上就看不到下文了。
早些時候,一位網友就對“兩德”的項目給出評價:
不了解項目的都覺得這個項目很牛,了解項目本身的人都知道項目岌岌可危,各種內部原因沒法在公開場合細講,講了有損形象,但是市場上前有狼后有虎,自身技術不達標東西做不出來,項目前景一片黯淡,希望能支撐住,如果一旦爆雷,XX區震動不會小,政府將背負巨額債務。
在2020年3月,媒體報道德淮半導體已經停工50余日,且仍無復工跡象。雖然淮安政府早已公告“企業可自行復工,無需經政府審批”,但德淮仍對咨詢“何時上班”的員工回復稱“正在等待政府審批”。
其實,德淮早已入不敷出,拖欠了近億元的員工工資。德淮半導整個項目在淮安政府2020年工作報告中已被除名,而且被踢出江蘇省2020年重大項目名單。基本上屬于放棄治療,任由自身自滅的節奏。
引進項目官員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接受紀律檢查和監察調查
此前,德淮陷入困難時就曾經四處選擇投資,然而卻鎩羽而歸,只有當地給予鼎力支持。然而,在2019年10月,淮安市XX區委原書記劉ZY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接受紀律檢查和監察調查之后,德淮就不行了。劉ZY自2013年12月出任區委書記,德淮半導體系其引進的重點項目。
據媒體報道,“劉被調查之后,紀檢部門聯系過德淮的多個高管了解情況”;“談話之后,德淮部分高管開始風聲鶴唳,有的已經好幾個月不露面了,還有直接提出離職的,但公司沒有批準”......
在一些招投標項目中,也出現一些詭異現象,比如基建項目耗費比正常的價格虛高了一倍,又比如生產線項目費用偏高,而且還是“舍優取劣”。報價最低,實力最強,曾經承接過北京中芯國際、西安三星項目的中國電子系統工程第四建設有限公司因“業績不達標”被排除,反而是反而是實力不如中電四,報價更貴的中電精泰中標。
另外,媒體還報道德淮存在驚人的公關費用,有媒體引用知情人士的披露:“德淮每個月僅煙酒費用要高達幾十萬”,“德淮的消費很奢華,整個淮安的高檔KTV,德淮幾乎全都是VIP”,“高管一頓年夜飯就能吃掉200多萬”。
不宜盲目技術引進
之所以出現上述情況,根源還是盲目技術引進。李睿為曾經擔任日本TMLink株式會社分支機構總裁。李睿為借用常期在美國、日本求學、工作的經歷,使國內一些人迷花了眼,對于擁有洋背景的李睿為,南京、寧波、淮安等地方政府沒能夠仔細甄別,輕率的與之合作,進而造成了如今這種尷尬的局面。
事實上,由于近年來中國興起了芯片熱,中國各地都對芯片項目非常熱衷,在政策上各種開綠燈,投資力度也非常大,其中,類似李睿為的人還有很多。
比如蘇州宏芯在與IBM合作后,2年左右就鬧出欠薪風波。
又比如貴州華芯通,在與高通合資之后2年多就關門了。
還比如成都格芯,媒體報道中稱投資90億美元,結果幾年下來毫無建樹,廠房無人接盤,從西方采購的價值近百億元的設備堆在廠房里積灰塵。
還有個別頂著民族企業光環的寡頭,打著安全旗號,向相關單位大肆兜售ARM服務器,并且在全國各地圈地要市場,這些做法都是非常值得商榷的。
地方政府對于那些具備洋光環和民族光環的引進項目,應該增加甄別能力,避免發生寶貴的國有資金和時間被這些技術引進項目揮霍。
另外,在國有資金的使用上,一些地方總是對于買設備,買技術非常熱衷,對于高管拿高薪開綠燈,對于養海外技術團隊非常熱衷,但對于培養本土技術團隊,養本土人才非常吝嗇。以德淮這個項目來說,買技術授權耗資4.5億元,高層年薪都在百萬以上,維持原日本東芝的CIS一個幾十人團隊,則耗費了3.5億元,而這些日本員工壓根就沒有拿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作為對比,本土員工至今被欠薪。
鐵流認為,地方政府應該扶持那些技術上十年磨一劍,甘心坐冷板凳十幾年的小公司或科研團隊,從本土技術團隊中去挖掘真正值得投資的科研團隊或小公司。
“實踐反復告訴我們,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核心技術有錢買不來,市場也換不來,只能通過自主研發,自主創新”。各級地方政府應充分領會講話精神,切勿重蹈犯“貪大求洋”的覆轍。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