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路透社報道,“懂王”決定將包括H、海康威視等20家中國頂尖企業列為中國軍方“擁有或控制”,此舉或為北美對其實施新的金融制裁鋪路。報道稱,這一名單由北美國防部起草,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北美防部官員證實了該文件的真實性,并表示名單已被提交給國會。
之后,《金融時報》公布了清單,除了H、海康威視外,還有中國航空工業(AVIC)、中國航天(CASC)、航天科工(CASIC)、中國電科(CETC)、南方工業(中國兵器裝備集團)、中船重工(CSIC)、中國船舶工業(CSSC)、北方工業(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浪潮集團、中國航發(AECC)、中國鐵建(CRCC)、中國中車(CRRC)、熊貓電子、中科曙光、中國移動、中國廣核、中國核工業集團和中國電信。
從外媒的報道看,“懂王”這次貌似來勢洶洶,但其中很多企業,早就在北美的黑名單里了,這次單獨拉出20家企業,無非是給談判增加籌碼。近年來,北美一直在做類似的事情,比如6月5日,北美商務部發公告,將24個所謂“支持中國軍用采購”的機構和個人、9家所謂“侵犯人權”的中國機構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
需要說明的是,很多在清單里的企業,暫時沒有遭遇嚴厲制裁,只是拉到清單里,業務受到一些限制。“懂王”這種做法是典型的拿槍頂著你的腦袋,但暫時不扣動扳機,一方面以此為人質和籌碼逼迫中方用真金白銀來做交換,另一方面,“懂王”可以保留進一步采取措施的空間,先嚇唬,再談,不聽話再加碼,不一下把牌全出了,以此逼迫中方就范。
對于本次北美政府的做法,大部分央企的影響不會太大。因為這些央企過去就一直在北美黑名單里,而且特定領域對芯片性能和成本并不是特別在意,對穩定性、可靠性和自主性比較重視,對國外元器件的依賴性不像一些商業公司那么大,一些裝備的產量也和消費電子產品無法同日而語,少數需要進口的器件完全可以用代理或其他特殊渠道獲取。
即便是H公司而言,依靠庫存和特殊渠道供貨也足以支撐1至2年,此前,H公司就以3倍用量囤積國外芯片,在不久前又向臺積電緊急追加了一批訂單。擁有1-2年窗口期,足以等雙方家長談妥解禁。這里提一下,其實即便是臺積電流片也是有特殊渠道的,這已經是一個產業了,不少大陸企業都用這種方式代工芯片,養活了不少代理商,即便是H的ARM桌面、服務器芯片,也可嘗試用代理的方式,獲得一定芯片供貨量。而且現在ARM桌面、服務器芯片在商業市場壓根沒戲,只能在機關和國企市場靠政策保護混日子,因而用量有限,通過代理或其他特殊渠道獲得的那點產能也夠用了。
從宏觀上看,兩邊家長肯定會談,只要“懂王”要價不是太離譜,付出一定代價花錢買時間也是可以接受的。如果“懂王”愿意妥協,H公司認罰與北美和解,選擇中興的破局方式也是一條可行路徑。如果“懂王”要價過于離譜,那么,對H公司進行分拆也是一個可行的選擇。
目前,北美正處于疫情和大游行雙重打擊中,但社會底層的動蕩很難影響資本寡頭的生活,更很難左右北美政客的決策。在北美大選結束后,不論懂王是勝是敗,技術脫鉤的大趨勢都無法改變。
在當下這種環境和半導體產業實力對比情況下,國內企業不應該鼓吹自己“秒天秒地秒空氣”,過度標榜和浮夸宣傳雖然能夠給企業“封神”,收割“愛國稅”,但對于當下的困局于事無補。反而使北美一些原本可以爭取和團結的力量,被迫站到我們的對立面。
在半導體技術實力對比有較大差距的情況下,打雞血沒有太多意義,只能讓我們自己內傷。就科技戰來說,美方的牌遠比我們多,如果酒精上頭一時腦熱正面迎上去,以短擊長實屬不智。
真正應該做的是有限度的反擊,另辟蹊徑,開辟敵后戰場,以“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方式,搞不對稱反擊。而不是高調宣傳搞針鋒相對,因為能否打贏這場科技戰,關鍵不看營銷多厲害,嘴上喊的有多兇,而是看本國企業能否實現技術自立和獨立自主,能否占據制高點實現國產化替代。
當下,國內企業放棄過去“融入國際主流”的發展路線,選擇另起爐灶,獨立自主的發展路線,應該低調練內功,建立獨立自主的整套技術體系,實現有外來技術可以錦上添花,沒有外來技術也能自力更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