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日經亞洲評論》報道,H公司已經儲備了可最多使用兩年時間的關鍵美國芯片,以保護其業務不受美國政府打壓的傷害。消息人士稱,H公司儲備芯片的重點在于英特爾公司所生產用于服務器的中央處理器(CPU)、賽靈思公司的可編程芯片。這些芯片都是H公司基站業務和新興云業務“最重要組件”。現在,H公司有足夠的庫存可支撐一年半至兩年時間。消息人士稱,H公司從2018年年底開始購買這些芯片,也就是在長公主在楓葉國出事情以后。H公司在上周披露,公司在2019年投入了人民幣1674億元(約合234.5億美元)儲備芯片、組件以及材料,同比增長73%。
雖然H公司曾經表示“都有備胎”,但只要了解IC行業的人都知道,這是不切合實際的。就核心元器件來說,這是我國的短板,在CPU、GPU、DSP、FPGA、NAND、DRAM、射頻、WIFI、光通信芯片、數模轉換器/模數轉換器、激光器等器件上,對美歐日韓等國的英特爾、英偉達、AMD、高通、博通、三星、SK海力士、東芝、鎂光、德州儀器、ADI、Skyworks、Qorvo、恩智浦、英飛凌、lumentum、Finisar、Neo Photonics等公司都有一定依賴性。2018年和2019年,H公司進口芯片超過200億美元。其中,2018年H公司從美國進口芯片金額達110億美元,2019年進口芯片金額達160億美元。
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并非H公司或Z公司不給力,而是因為東亞大國集成電路整個產業技不如人。
畢竟,如今的美國把東亞大國作為最大競爭對手,若要想打壓東亞大國,有的是借口。就像一句古語: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何況H公司還違背購買M國芯片時候的承諾,與YL做生意,金融欺詐的把柄被還被匯豐等金融機構曝光,這等于是拱手送上把柄。
集成電路產業出現大量的空白和缺口。根源在于80年底開始奉行的“造不如買”的政策,以及自80年代以來,一大批企業紛紛以“貿工技”為指導思想有關。
由于缺乏頂層設計,東亞大國的集成電路事業,在科研、教育、產業方面相互脫節。
在產業政策制定上選擇了“造不如買”,盲目對外開放,放棄了過去全國一盤棋,自力更生,獨立自主的指導方針。
“造不如買”的政策直接摧毀了東亞大國獨立的科研和產業體系;
科研面是單打獨斗,科研成果轉化成產品的微乎其微;
高校教育淪為國外巨頭的附庸,大多是為留學和外企培養人才,或者是教授學生如何使用芯片,而不是如何設計和制造芯片;
產業在硬件上淪為組裝廠,為外資企業提供廉價勞動力;在軟件上圍繞國外制定的技術標準和技術體系馬首是瞻,軟件工程師轉變為廉價的碼農。
極其少數堅持獨立自主路線的企業,在買辦和外資的夾縫中求生存。
由于整個集成電路產業不給力,H公司和Z公司做的主要是整機產業,比如智能手機的CIS、NAND、DRAM、射頻等器件都需要進口,CPU、GPU等都需要ARM授權。基站中則大量充斥著源自境外廠商的芯片。一些宣傳已經過度將H公司神化。從實踐上看,H公司所謂的備胎也許是從境外大廠采購的庫存。
當然,在當下這個局面,采購夠用2年的庫存是非常明智的,也是最有效的應對策略。相信有2年的時間窗口,足夠雙方家長談判并達成新協議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