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北美大國發出了禁令,禁止在全球范圍內使用北美制造的機器或提供的軟件來為H公司及其關聯公司設計或制造芯片。這項禁令有120天的緩沖期,將在第四季度生效。在這項禁令頒布后,臺積電并已將H公司原定產能全部開放給了蘋果、高通、聯發科、AMD等大客戶。之后,北美商務部允許北美公司與H公司在5G標準上合作,國內媒體一片沸騰,認為北美“扛不住了”、“投降了”,H公司概念股也集體暴漲。事實上,這完全是媒體的誤讀,后禁令時代,局勢依然嚴峻。
北美解禁和放松制裁是媒體誤讀
北美商務部發布公告,允許北美大國企業在制定5G標準方面可以與H公司合作,不需要再申請臨時許可。隨后國內媒體一片沸騰,各種北美“投降”、“扛不住了”等言論充斥網絡。
事實上,在2020年5月,北美就頒發了北美企業與H公司在5G標準制定方面的合作的臨時許可。本次北美只是把臨時許可廢除了,也就是北美企業可以不需申請臨時許可就能在技術標準上與H公司進行合作。
換言之,北美大國從未禁止過北美企業在制定5G標準方面與H公司合作。
北美之所以如此,主要還是3GPP議事規則的限制。3GPP會議討論雖然充斥著一些堪稱宮斗劇的明爭暗斗,但總體上還是每個公司為實現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博弈。
在這種偏向技術類的國際會議上,政治暫時還未深度涉入,北美大國無法將任何一家公司“開除出”3GPP,因而如果阻止北美公司與H公司合作,則意味著在3GPP的討論上,一旦H公司出場,北美企業必須回避。這樣H公司在標準制定組織中反而少了許多競爭對手,可以在標準上擁有更大話語權。
北美商務部允許合作,其實是解除北美企業的枷鎖,讓北美企業可以沒有政治負擔的在3GPP標準制定中進行博弈和競爭。
H公司能堅持多久取決于芯片庫存
根據彭博社的報道,H公司芯片的庫存只能維持到2021年初,在最新的限制措施出臺后,H公司迄今未能針對限制令想出一個解決方案。國內媒體報道稱H公司的庫存能維持1至2年。由于此前H公司曾經以實際需求量的3倍采購芯片,因而芯片庫存量應該是頗為可觀的。不過,H公司體量巨大,芯片消耗量也大。
從數據上看,H公司2019年購買約200億美元的半導體(約占全球半導體市場份額5%),其中,從北美大國采購芯片超過160億美元。具體來看,采購金額最大的是購買,約20億美元,估計是各種網絡芯片,從英特爾采購15億美元,估計是X86 CPU,從鎂光采購11億美元,估計是存儲芯片,從Skyworks和Qorvo采購6.2億美元,估計是各種射頻芯片......
雖然明星企業家公開表示“都有備胎”、“自己的芯片比國外的還要好”,但從2019年從北美大國進口160億美元芯片來看,明星企業家的這種說辭只是安慰媒體和大眾。
就H公司自己開發的ARM芯片來說,CPU核在過去10年里全部從ARM購買,工藝高度依賴臺積電,H公司只做SoC設計,雖然名義上是“自主研發”,但實際上是“融入國際主流”,依賴臺積電工藝,給ARM打工,一旦外部環境發生變化,就會面臨休克的窘境。
此前,業界傳聞H公司向聯發科和展銳求助,但可能得不到足夠的支持,一旦“懂王”擴大范圍,聯發科等公司會因恐懼引火燒身而撇清關系,斷掉供應鏈,正如現在臺積電的所作所為。何況,聯發科和展銳只能解決手機SoC等手機芯片的問題,無法解決高性能CPU、GPU、FPGA、DSP,以及NAND、DRAM、CIS、射頻等器件的卡脖子問題。
特別是諸多模擬器件,基本被德州儀器、ADI、博通、Skyworks、Qorvo等公司占據非常高的市場占有率,暫時找不到可以替換的非西方廠商。
因此,H公司能堅持多久取決于芯片庫存量,如果庫存能夠堅持到兩邊家長談妥,就可以度過難關。
H公司休克與否對東亞大國和北美大國影響都有限
一些文章大肆宣傳稱,H公司倒下將是對東亞大國高科技產業毀滅性的打擊,或是宣傳東亞大國高科技全面崩塌。但實際上,H公司主要業務國內都有替代者。
4/5G基站上,Z公司、大唐可以頂上去。
手機芯片上,展銳可以頂上去;
在網絡設備上,烽火、新華三、銳捷可以頂上去;
在PC上,聯想等一大批PC廠商可以頂上去;
在智能手機上,OVM等廠商可以頂上去;
在服務器上,浪潮、聯想、曙光、新華三、寶德可以頂上去;
在電視上,TCL、創維、康佳、長虹、海信等廠商可以頂上去;
......
可以說,H公司的主要業務國內都有替換者。一旦H公司倒下,Z公司、大唐、展銳、烽火、新華三、銳捷、小米、OPPO、VIVO、浪潮、聯想、曙光、新華三、寶德等公司都可以頂上去。所謂的“H公司倒下,東亞大國高科技產業會被毀滅性打擊”的言論完全不客觀,過度貶低了東亞大國科技產業,過度拔高了H公司的能力。
還有一些文章稱,北美不敢切斷供應鏈。因為一旦切斷供應鏈,北美芯片公司業績會大幅下滑,不僅會對美方造成巨大損害,還會對與H公司合作的歐洲廠商帶來影響,甚至會造成全球性反彈。由于損失巨大,因而北美政客會投鼠忌器,但實際上,這種觀點比較片面,不夠辯證。
宏觀上看,過去幾十年“融入國際主流”其實是給西方主導的產業鏈打工。東亞大國企業對北美大國企業是強依賴,而北美大國企業對東亞大國企業是弱依賴。在整機設備上,北美大國科技公司可以從日本、韓國、東亞大國臺灣公司中找到一大批替代者,但東亞大國卻很難找到北美大國及其鐵桿盟友之外的芯片供應商或替代者。
這里明確一點,全球市場不以一家公司的存在而存在,不以一家公司的消失而消失。
全球手機市場的規模和人民對手機的消費需求是客觀存在的,并不會因為H公司的存在而增加,也不會因為H公司的消失而減少。北美大國制裁H公司后,短期北美大國芯片公司會業績下滑。
由于消費者對智能手機的需求是客觀存在的,不會因為沒有了H公司,大家就不買新手機了。所以當H公司芯片供應鏈斷裂后,只會導致原本其占據的市場被小米、OPPO、VIVO、三星、蘋果等品牌手機侵蝕,隨著手機銷量的增加,然后這些公司會向北美大國芯片追加訂單,經過一個周期之后,北美大國芯片公司業績必然回升。
基站也是類似。全球5G基站市場總量擺在那里,H公司被制裁之后,原本屬于H公司的市場份額被諾基亞、愛立信、Z公司、大唐、三星等公司侵占,然后這幾家公司爭相向北美大國芯片公司追加訂單。北美大國芯片公司只會遭遇短期業績下滑和損失,長期來看影響并不大。
最好的例子就是臺積電,臺積電遵守禁令之后,第4季營收將與第3季持平,全年營收成長維持年增15~18%的目標仍可達成。可以說,遵守禁令對臺積電自身影響不大,但對H公司來說就非常麻煩了。
5G標準專利上處于群雄制衡狀態
一直以來,國內媒體喜歡在報道H公司的時候沸騰體宣傳,鼓吹H公司在5G標準專利上擁有壓倒性優勢。相比之下,同樣在5G標準專利上頗有建樹的Z公司則無法獲得同等待遇,甚至還要被媒體各種鄙夷。
從數據上看,H公司、三星、LG、諾基亞、愛立信、Z公司、高通、英特爾等公司在5G標準專利上位居前列。H公司申請專利數是第一,但授權專利數量上位列第四。
這里說明一下,申請專利是廠商自己申請的,而授權專利是獲得官方認可的。廠商在申請后,一些專利可能無法通過審批,一些專利還在審批過程中,還未獲得授權,因而申請專利只能說明一家企業申請了很多專利,授權專利才是真正有用的專利。
授權專利的數量排序為:
三星(1728件)、諾基亞(1584件)、LG(1415件)、H公司(1274件)、Z公司(837件)、高通(831件)、愛立信(768件)、英特爾(148件)。
從排名前八的企業數據上看,韓國擁有的5G標準專利數量最多,東亞大國緊隨其后,然后是芬蘭、北美大國和瑞典。從授權專利的數量上看,H公司是5G標準制定的重要參與者,但無法像媒體鼓吹的那樣占據壓倒性優勢。
專利不僅要看數量,還要看質量。當下,專利注水是行業普遍情況,工程師為了完成KPI,企業為了增加必要專利數量,都拼命把垃圾專利往標準里塞。一些廠商把同樣的技術在多個國家申請專利,結果導致專利數量倍增。
要做知識產權談判的話,專利數量只是一個因素,更重要的核心因素是加權專利占比。
5G的必要專利將幾千項,但是其核心技術只有七八項,關鍵技術也只有十幾項,企業之間談判知識產權付費問題,一定會最終折算加權專利占比。就加權專利占比來說,5G知識產權加強占比最兇的是北美大國高通。高通的5G必要專利數量瞧起來不是特別多,但是,它的加權占比很兇,遠遠領先于其它會員單位。排在高通之后的,是愛立信。后面的三星、諾基亞、H公司、Z公司幾個企業占比的差距就沒有那么大了,H公司的加權排位是第五位。
可以說,5G標準是全球企業共同制定的標準,既非“東亞大國智造”,也非H公司占據壓倒性優勢的標準,東亞大國是5G標準的重要參與者,而非主導者。
在5G存在成本、應用、功耗、覆蓋四大問題的情況下,5G的意義非常有限,一些網友總是喜歡引用北美政客用來煽動民粹的話術,稱H公司5G“秒天秒地”、“壓倒性優勢”,所以北美要壓制,這完全是臆想。
H公司的命運取決于兩邊家長談判
從“懂王”過去的一系列行為來看,其目的在于以H公司等一批東亞企業為人質,逼迫東亞大國簽署新版“廣場協議”。
此前,雖然“懂王”宣布把H公司列入“實體名單”,但又給了90天的寬限期,然后北美大國公司為了賺錢拼命賣,H公司為了囤貨使勁買。另外,不少北美大國科技公司還通過尋找法律的漏洞,向H公司大量出口芯片。
從“懂王”上臺的一系列行為上看,“懂王”的真實目的是逼迫中國簽署“廣場協議”,要求中國向北美大國開放金融,允許北美大國資本進入中國命脈產業等等。通過這種方式使北美大國資本實現從中國吸血。同時,打壓其他國家的制造業,比如對墨西哥“修墻”和征收高關稅,使一大批歐美日汽車廠放棄在墨西哥的建廠計劃,要求郭臺銘在北美大國本土建工廠,打壓中國高端制造業,讓工廠回到北美大國,使北美大國中下層民眾獲得工作,兌現自己的競選口號。
可以說,一家公司的生死根本不是“懂王”關注的,從頭至尾,制裁Z公司和H公司只是“懂王”實現自己目的的手段,而非目的。Z公司和H公司的生死,“懂王”根本不在乎,兩家公司只不過被“懂王”拿來當了一回人質。
之所以選擇Z公司和H公司,也是兩家公司的特質決定的。
首先,兩家公司是非常全球化的公司,在海外有較大的市場份額。而且都涉及到與YL貿易這個雷區,Z公司有內鬼指控,H公司則有匯豐當污點證人,這使“懂王”師出有名,方便動手下刀。
其次,兩家公司對北美大國技術和芯片有較高依賴性。雖然中國通信設備整機做的不錯,并在國開行,進出口銀行的信貸支持下,在海外市場攻城略地,但在核心技術和器件上,對北美大國及其盟友有較高依賴性。
在CPU、GPU、DSP、FPGA、NAND、DRAM、射頻、WIFI、光通信芯片、數模轉換器/模數轉換器、激光器等器件上,對美歐日韓等國的英特爾、英偉達、AMD、高通、博通、三星、SK海力士、東芝、鎂光、德州儀器、ADI、Skyworks、Qorvo、恩智浦、英飛凌、lumentum、Finisar、Neo Photonics等公司都有一定依賴性。2018年和2019年,H公司采購芯片都超過200億美元。因此,制裁H公司和Z公司能夠取得較好的效果。
最后,H公司和Z公司是旗幟,太大而不能倒。其實,很多央企在多年前就被制裁,但一聲不吭,業務照常。比如中國超算、中國核電等等。而H公司和Z公司是中國通信產業的旗幟,一旦倒下,對整個產業和民心士氣將造成毀滅性打擊,所以國家必須會救,這就使“懂王”有了討教還價的籌碼。
“懂王”想要做的是挾持H公司作人質進行談判,而不是殺死人質撕票,因而H公司短期來看是安全的。這從“懂王”一方面高調升級制裁,一方面又在夏威夷搞談判可以看出其目的。雖然叫得兇,但本質上還是挾持人質進行訛詐,逼迫東亞大國出讓利益的套路。
就H公司的未來而言,短期來看不會有危險,因為“懂王”暫時不會撕票。加上資本逐利,北美大國的芯片公司還是運用各種手段規避禁令,向H公司出售芯片。H公司憑借庫存和特殊渠道買到的芯片,完全可以支撐到兩邊家長談妥。在付出一定對價后,H公司可以在受一定限制的情況下做生意,正如2019年的經營狀況。
即便最后沒能談妥,H公司庫存又耗盡,最壞的結局也不過是H公司分拆。由于H公司的主要業務國內都有替代者,因而不會對東亞大國科技進步造成多少負面作用。H公司在拆分后,不再會出現“大公司所過之處寸草不生”的局面,反而有助于激發市場活力,促進充分競爭。
結語
總而言之,即便在半導體領域北美再怎么強勢,天塌不下來,即便面對最壞的情況——H公司分拆,地球照樣轉,東亞大國ICT行業也依然會照常發展。
國內一方面要認識到局面的嚴峻性,不要對西方繼續抱有幻想,必須另起爐灶,獨立自主。
另一方面也要保持一顆平常心。
既不要沸騰體——H公司“秒天秒地”、“壓倒性優勢”。
也不要過于悲觀——“H公司倒下將是對東亞大國高科技產業毀滅性的打擊”,“或是宣傳東亞大國高科技全面崩塌”。
從北美的經驗看,一個仙童倒下去,英特爾、AMD等一批巨頭站起來。
只要整個產業發展的土壤在,北美大國再怎么壓制,也只是減緩東亞大國的進步,而無法徹底遏制東亞大國產業升級。
東亞大國處于國力上升的過程中,北美大國處于國力下滑的過程中,時間對我們有利,在這種背景下,因怒而“興兵”,爭一時之長短反而是因小失大。
如何不卑不亢的用少量代價換取東亞科技產業發展的時間,并用好這些珍貴的時間,才是最為關鍵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