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外媒報道,三名被控竊取鎂光機密的人員被列入北美通緝名單,北美舊金山聯邦地方法院已于24 日(周三)發出逮捕令。三人分別為晉華總經理陳正坤和兩名從鎂光跳槽聯電的工程師。此前,臺灣省法院裁定聯電因涉及竊取鎂光商業機密,須支付340萬美元的罰款,三名與聯電有關的員工被判處4至6年徒刑,并另處罰金。之后,聯電表示本次設計糾紛的DRAM技術是三百多位工程師組成的研發團隊通力合作,耗時超過二年自主開發的......并未違反營業秘密法,并將提起上訴。
鐵流回溯這起由知識產權糾紛引發的事件,希望今后能從中吸取教訓。
事情起因是聯電和鎂光之間的知識產權糾紛
本次晉華被北美商務部制裁,其直接原因要屬聯電和鎂光之間的知識產權糾紛。
數年前,聯電從華亞科挖人,而華亞科是鎂光在中國臺灣地區的合資公司。鎂光宣稱,跳槽的員工通過閃存盤盜取了公司的技術資料,然后交給了新東家聯華電子公司的高管,屬于“帶槍叛逃”。隨即鎂光在當年2月和9月分別在中國臺灣省和北美對聯電提起訴訟。
那鎂光和聯電之間的知識產權糾紛又是怎么牽扯到晉華的呢?
由于晉華在存儲芯片上缺乏技術積累,選擇了與聯電合作的技術引進道路,由晉華出資,委托聯電開發 DRAM 相關技術。根據中國臺灣省“地檢署”公布的資料,晉華提供三億美元資金采購研發設備,并依進度陸續支付聯電四億美元,開發出的技術成果雙方共有,整體技術完成后,再轉移到晉華進行量產。
由于晉華和聯電的這種關系,使鎂光和聯電的糾紛波及到晉華。對此,聯電和晉華在自然也不會坐以待斃。
聯電先是否認了鎂光科技的指控,表示并未侵犯第三方公司的知識產權。隨后聯電在中國發起對鎂光的訴訟進行反擊,也就是在2018年1月,聯電和晉華在大陸對鎂光發起的訴訟,聯電和晉華認為,包括鎂光MX500系列的2TB、1TB、500GB、250GB 2.5英寸的固態硬盤的數款產品存在侵權行為。
隨后,福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做出了一個非常有智慧的裁定,要求鎂光立即停止銷售、進口十余款英睿達固態硬盤、內存條及相關芯片,并刪除其網站中關于上述產品的宣傳廣告、購買鏈接等信息。
這里說明一下,裁定僅用于解決程序性問題,也就是說,法院并沒有認定鎂光的數款產品存在侵權行為。該裁定只是為了防止在訴訟審理期間,鎂光在中國內地銷售產品、開展業務的活動可能會對聯電和晉華造成的利益損失。由于知識產權訴訟一般都非常冗長,這就會導致官司如果打5年,鎂光的這些產品就要禁售5年,如果演變成微軟、蘋果、施樂之間的那種世紀連環訴訟,那鎂光的一些產品基本就無緣中國市場了。這種裁定雖然沒有就實體部門做出任何裁決,但起到的作用和鎂光敗訴的效果沒兩樣,這就使鎂光非常難受。
事實上,利用專利訴訟搞死搞殘競爭對手的做法在硅谷屢見不鮮,比如當年Intel起訴全美達,雖然最后全美達打贏了官司,但因為存在知識產權糾紛,生意受到極大影響,被訴訟活活拖死了。
由于中國大陸市場的銷售額占到鎂光銷售總額的比例很高,失去中國大陸市場對于鎂光影響很大,這使得鎂光必然進行反擊。而在當前“懂王”高舉貿易保護主義大旗和炒作中國威脅論的大背景下,鎂光必然會借勢北美當下的大環境,游說北美政府使用反制措施,北美政府中對將中國視為最大競爭對手的精英人士必然借勢把矛頭對準和聯電有合作關系的晉華。因為,這樣一來,既可以打擊中國發展半導體產業,對中國實現存儲芯片國產化替代造成負面作用,又能殺雞儆猴警告聯電,起到一箭雙雕的效果。
聯電“秒認慫”晉華其實是給聯電背鍋擋槍
2018年10月29日,北美商務部宣布,對福建晉華集成電路有限公司實施禁售令,禁止北美企業向后者出售技術和產品,將其加入到了禁售清單。北美商務部還表示,福建晉華涉及違反北美國家安全利益的行為,給北美帶來了嚴重風險。
隨后,聯電開始撤出技術骨干,并中止了和晉華的技術合作。同時,歐美半導體設備廠商也撤走了為晉華提供技術支持的員工,晉華重金從西方采購的半導體設備只能堆在廠房里積灰塵。聯電和西方半導體設備廠商的舉動直接導致晉華研發陷入停擺。
2019年1月下旬,晉華向北美商務部最終用戶審查委員會提交信函,要求移出北美商務部出口管制實體清單。聲明接下來的幾個月中,晉華希望澄清公司并不存在危害北美國家安全的風險,并說明公司始終一以貫之地遵守北美法律。
從事件的前因后果來看,本次晉華實際上是給聯電擋槍,因為與鎂光存在知識產權糾紛的是聯電,而不是晉華。晉華只不過是出錢委托聯電研發技術,然后通過技術轉讓的方式,獲得聯電研發的技術成果,聯電在研發DRAM技術過程中,是否存在侵犯知識產權的情況,這與晉華無關。
即便鎂光和聯電存在知識產權糾紛,那也應該由鎂光和聯電這對當事人之間解決,不應該由案外第三人晉華來承擔負面后果。在整個事件中,即便要找責任承擔者,也應該是聯電,而不是晉華,晉華只不過找合作伙伴的時候遇人不淑,純屬躺著中槍。
整個事件中,鎂光、聯電、晉華都是輸家:
晉華因鎂光制裁處于停擺狀態;
鎂光的數款產品在中國大陸市場被福州中院裁定禁售;
聯電則因福建晉華事件導致的律師費等各種費用支出為2300 萬美元(根據聯電的 2018 年第四季度財報),以及兩周前被臺灣省法院裁定支付340萬美元罰款(由于聯電上訴,這筆罰款需要等二審后才能塵埃落定)。
技術依賴聯電 研發中心設在境外是敗筆
目前,長江存儲、福建晉華、合肥長鑫是中國存儲芯片的三駕馬車,其中,晉華集成電路已納入"十三五"集成電路重大生產力布局規劃。在三駕馬車中,以長江存儲的表現最好,2019年量產64層128Gb的3D NAND,不久前,長存發布了128層3D NAND產品。
紫光之所以能夠做的比較好,就是因為紫光在海外收購碰壁的同時,在在走自主技術的路線,一方面整合了國內武漢新芯和西安華芯這些有一定基礎的內資企業,同時大肆從海外挖人,比如高薪聘請了在中國臺灣有“存儲教父”之稱的高啟全。在整合海內外力量之后,形成了自己的研發能力和研發隊伍,因而可以避開海外大廠的專利。
這與晉華在技術上高度依賴聯電形成鮮明對比——在晉華被制裁之后,聯電馬上撤出了上百名技術骨干,直接導致晉華研發工資停擺。
把研發中心設置在境外,也是晉華的一大敗筆。因為如果把研發中心放在中國大陸,那么,國外大廠要調查取證會比較麻煩,而晉華和聯電合作的研發中心恰恰設在中國臺灣省的南科廠區,這讓鎂光很容易狙擊聯電和晉華。
既然如此,那么為何當初晉華和聯電不把研發中心放在境內?
首先,臺商不愿意。一直以來,臺商在與大陸廠商技術合作中都是非常保守的,在技術上可謂嚴防死守。像臺積電在大陸獨資開設晶圓廠,也是保持N-1/N-2代技術代差。
其次,研發中心放臺灣也更省錢。因為辦公大樓、研發設備、研發人員全部遷移到中國大陸,是一筆不小的開支,特別是如今中國大陸一線大城市房價、地價節節、生活成本攀升的情況下,研發中心放在中國大陸,成本優勢已經沒有了,反而還要額外支付一比搬遷費用。
而在整個過程中,晉華是純資本,缺乏一個有經驗的技術團隊,因而即便資料全部給過來,晉華也消化不了,因而聯電才是項目研發的實際主導者,話語權掌握在聯電手里,對于聯電來說,無論從經濟性,還是從技術保密性的角度看,放在臺灣地區的南科廠區,顯然對自己更有利。
晉華之劫充分說明了必須自力更生自主研發
本次事件充分說明了,靠人人跑,靠山山倒,對外技術依賴有多強,你的基礎就有多脆弱。
事實上,隨著近年來中國大力發展集成電路產業,各級政府都對發展集成電路產業非常關注,并大開綠燈,而且在國家資源的調配上,比較傾向于技術引進,對自主研發的扶持嚴重不足,比如HGJ 01專項的錢幾十億的給引進X86和ARM的公司,卻對自主CPU極度吝嗇。這直接導致技術引進企業可以拿公款拿到手抽經,自主研發企業卻要實現自己造血,自收自支。
同時,外商一看拿一些三流、二流的技術,或是在國際市場根本不具備競爭力的技術,居然都能從中國政府手里拿到這么多錢,于是紛紛來華合資或技術合作。而從結果上看,這些技術合作或合資項目不少都是大坑。
比如高通和DT合資研發低端手機芯片,實際上,低端手機芯片是國內紫光展銳完全掌握的技術,根本就沒必要搞合資,何況高通只是把自己的低端芯片穿一個馬甲,包裝成國產。這項合資只會成為高通用來和紫光展銳打價格戰的工具。
又比如高通和某地方政府合資成立華芯通,整個項目地方投資3億美元左右,結果昇龍CPU僅僅是高通服務器CPU的馬甲芯片,由于ARM服務器商業前景糟糕,在全球退潮,連高通自己都放棄這項業務了,華芯通最后已關門告終。
還有IBM和蘇州宏芯的技術合作,宏芯成立僅2年就爆出欠薪事件。
GF在成都與地方政府合資,GF出技術和設備,地方政府投資的工廠也是一地雞毛。據媒體報道,該項目前期注入資金超80億,沒多久就遇到了困難,投資預算成本失算,以及GF全球虧損增加,在擱置了20個月后無人接盤,成都格芯也正式宣布停業和裁員,從西方重金采購的半導體設備堆積在廠房積灰塵。
ARM來華成立合資公司也是為了上市收割韭菜,ARM前中國區總裁譚軍博士就表示ARM中國所謂的“自主可控”是霧里看花,水中望月,公司不可能擺脫北美的制約。最近還鬧出“換帥”羅生門。
Intel和國內某公司的合作就更絕了,直接把Intel的X86內核與一個ASIC模塊封裝在一起,Intel的CPU轉眼就搖身一變,成了“國產”。
......
本次晉華和聯電的合作也是類似,晉華走的是技術引進道路,本身并不具備研發能力,根據公開消息,晉華提供三億美元資金采購研發設備,并依進度陸續支付聯電四億美元,開發出的技術成果雙方共有,整體技術完成后,再轉移到晉華進行量產。
然而,這種模式一旦聯電爽約,晉華就悲劇了。
總而言之,靠人人跑,靠山山倒,關鍵還是要靠自己。在“懂王”一意孤行,中美脫鉤已然是大勢所趨的環境下,“融入國際主流”已經被實踐證明是歧路,應當放棄幻想,獨立自主,另起爐灶,自力更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