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寫于6月初,原文標題是 《中芯國際面臨合規問題 臺積電扛得住壓力么》
因為公眾號:tieliu1888 禁言半月就沒發布。
沒幾天就出臺積電斷供的事情。只能略作修改。
6月3日消息,中芯國際官方此前已經宣布,將于近期回歸A股,將在國內上市并募集大約200億元的資金。回歸A股后,中芯國際將把募集的資金用于先進工藝制程的開發,同時加大14nm的擴產。
在招股書中,中芯國際也公布了他們面臨的政策風險:
目前,經濟全球化遭遇波折,多邊主義受到沖擊,國際金融市場震蕩,特別是中美經貿摩擦給一些企業的生產經營、市場預期帶來不利影響。公司堅持國際化運營,自覺遵守生產經營活動所涉及相關國家和地區的法律、法規,自成立以來合規運營,依法開展生產經營活動。
2019年5月,美國商務部將若干中國公司列入“實體名單”;2020年5月,美國商務部修訂直接產品規則(Foreign-Produced Direct Product Rule),據此修訂后的規則,若干自美國進口的半導體設備與技術,在獲得美國商務部行政許可之前,可能無法用于為若干客戶的產品進行生產制造。
上述修訂的規則中,仍然有許多不確定的法律概念,其具體影響的程度,目前尚未能準確評估。
上述中美經貿摩擦等相關外部因素,可能導致公司為若干客戶提供的晶圓代工及相關配套服務受到一定限制。公司可能面臨生產受限、訂單減少的局面,進而對公司的業務發展和經營業績產生不利影響。
雖然中芯國際在招股書中的標明“若干客戶”,但大家都知道這其實指的是H公司。之所以“在獲得美國商務部行政許可之前,可能無法用于為若干客戶的產品進行生產制造”,主要是因為在設備和原材料上受制于人。就設備來說,工廠里大量使用購買自應用材料、ASML等歐美寡頭的半導體設備,這些設備的正常運轉都需要國外寡頭的技術支持,福建某公司之所以休克,就是因為歐美大廠的技術人員接到通知后全部撤走,結果這些重金采購的設備只能堆在工廠里積灰塵。就原材料來說,大陸12寸晶圓也只是解決了有無問題,市場份額有限,全球晶圓市場被勝高、信越等幾大寡頭壟斷,數年前就曾經發生過大陸某晶圓廠被勝高砍單的情況。一旦外商在原材料上卡脖子,中芯國際將陷入無米下炊的窘境。
中芯國際這種大陸企業尚且如此,指望臺積電保障流片渠道安全就更不靠譜了。當下,臺積電和中芯國際給H公司代工只能低調做事,千萬不能大肆聲張,國內媒體千萬別對這些事情以沸騰體的口吻大肆報道,雖然這種做法可以迎合民粹,收割流量韭菜,但對于冒著風險給H公司代工的企業而言,無疑是大麻煩,萬一被川普殺雞儆猴,損失會非常慘痛。
近日,媒體報道臺積電有意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設廠,市場點名獲臺積電去年 “化學材料質量合作優良供貨商獎”的關東鑫林、石化大廠長春石油以及勝一化工3家廠商將一同赴美,作為臺積電美國廠的第一批化學品聯軍,這項舉動與臺積電斷供H公司一并成為臺積電向“懂王”遞交的投名狀。
面對這種局面,根源在于過去幾十年奉行的“造不如買”的政策,以及自80年代以來,一大批企業紛紛以“貿工技”為指導思想有關。
由于缺乏頂層設計,中國的集成電路事業,在科研、教育、產業方面相互脫節。
在產業政策制定上選擇了“造不如買”,盲目對外開放,放棄了過去全國一盤棋,自力更生,獨立自主的指導方針。
“造不如買”的政策直接摧毀了中國獨立的科研和產業體系;
科研面是單打獨斗,科研成果轉化成產品的微乎其微;
高校教育淪為國外巨頭的附庸,大多是為留學和外企培養人才,或者是教授學生如何使用芯片,而不是如何設計和制造芯片;
產業在硬件上淪為組裝廠,為外資企業提供廉價勞動力;在軟件上圍繞國外制定的技術標準和技術體系馬首是瞻,軟件工程師轉變為廉價的碼農。
極其少數堅持獨立自主路線的企業,在買辦和外資的夾縫中求生存。
如今,到了放棄幻想,重拾偉人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精神遺產,建設自主產業鏈的時候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