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ARM中國換帥羅生門引發輿論關注,據彭博社報道,此次風波可能與H公司禁令有關。彭博社方面分析稱,首先整場風波的時間點十分巧合,正好趕上美國制裁H公司;同時ARM公司也依靠ARM China進而在中國開展相關業務,而ARM在美英等國均有業務;去年曾曝出涉事的吳雄昂承諾與H公司保持合作。
誠然,這只是彭博社的報道,并非ARM官宣。但從2016年制裁Z公司以來,ARM多次遵守北美禁令,在大國關系趨于平緩后,又改頭換面稱與中國企業合作,并與其合作伙伴一道標榜ARM自主可控。由于ARM存在反復橫跳的前科,堪稱薛定諤的授權,大家對于ARM CPU標榜自主必須保持高度警惕。就當下XC市場而言,ARM在利潤、自主等多方面存在瑕疵,必須慎之又慎。
依賴ARM授權在利潤上受制于人
利潤被ARM攫取也是ARM陣營廠商的一個問題。在通信行業上,高通曾經憑借其優勢地位肆意向其他廠商征收“高通稅”,引發全球通信廠商眾怒,因而在4G時代中歐廠商聯手去高通化,隨后才有了對高通的反壟斷調查和處罰。高通也下調了“高通稅”的稅率。
事實上,在IC設計行業,ARM稅同樣引發了很多大公司的不滿,這才有了RISC-V的出現和迅速發展。
雖然一些媒體喜歡用中國公司買斷ARM授權,仿佛以后都可以免費用,但實際上,買斷的措辭是有問題的。
先不談制裁這類風險,但就資金方面,買了ARM指令集授權,先要支付一筆巨額授權費,根據授權的不同,費用一般是每5年數千萬美元至上億美元,到期后重新談判購買。法國一家初創公司就解答為何選擇RISC-V的時候表示,“8000萬美元的授權費對于一家初創公司而言難以承受”。
在支付了高昂的費用后,還是要支付“ARM稅”的,“ARM稅”類似于“高通稅”,每生產一片ARM芯片,就要向ARM支付費用。
打個比方,ARM就是地主,國內ARM陣營IC設計公司花高價從ARM那里組土地,種子也是在地主家買的,化肥也要外購,機械化耕作這些東西都要仰仗臺積電,最后糧食豐收了還要給地主家一部分。
一旦ARM大規模進入XC市場,將會把整個XC工程綁在ARM的戰車上,源源不斷的繳納“ARM稅”。通信上“高通稅”尚未革除,IT上再來一個“ARM稅”,這種負擔會使整個行業給外商打工,源源不斷的向ARM繳納自己的利潤,不利于行業長期發展。
ARM的授權模式是馬甲CPU的溫床
從實踐上看,技術只能迭代演進,不可能一口氣吃成胖子。因為后一代都是針對前一代發現的問題進行改進,而每一代改進源碼量一般不會超過25%。而很多問題,都是需要規模化應用才能發現的。正因如此,鐵流在以前的文章中強調,規模化應用對國產CPU非常重要,是國產CPU進步的階梯。
從Intel、AMD、IBM、ARM等公司的CPU發展歷程看,都是迭代演進幾十年。
蘋果屬于中途插入,也不是一口氣吃成胖子,而是拿ARM A8、A9、A15改了三代,經過A4、A5、A5X、A6、A6X數代處理器之后,才出自己的CPU核。
三星所謂的自主CPU核,直到第三代的M3才脫離ARM公版的痕跡。
伯利克這么牛,RISC-V也是迭代演進,一步一個腳印,不存在一步登天的情況。
參照國內自主路線的LX和SW,也是近20年如一日迭代演進技術,根據前代的不足有針對性的改進,內核一代一代提升。
如果是技術引進,就可以跳過十年磨一劍的技術積累歷程,直接橫空出世一款高性能CPU。
非常有意思的是,全世界唯獨中國公司,出現了一批橫空出世性能不錯,且宣傳自主研發、自主可控的CPU。
雖然大家都知道某芯技術源自IBM Power8,但并不妨礙其標榜自主。
又比如某芯通,雖然大家都知道技術源自高通,但并不妨礙標榜昇龍CPU自主。
類似的,某公司標榜ARM服務器CPU自主,也存在違背事物發展客觀規律的問題。
該公司第一款ARM CPU為買A57做集成,第二款ARM CPU同樣為買A57做集成,第三款ARM CPU為買A72做集成,第四款CPU為其宣傳為設計。雖然PPT上看起來迭代了4代,但問題是,前幾代的CPU核是從ARM購買的,該公司只做了SoC設計,即便要說技術迭代,也是ARM完成了從A57到A72的迭代。
鐵流認為,那種幾年搞一個較高性能的內核一步登天,還宣傳源代碼100%自己寫,就好比一個原來連米格21這個級別的飛機都沒有獨立設計和制造經驗的工廠,宣傳自己花了幾年就能獨立設計和制造了J20一樣不靠譜。
從實踐上看,那種幾年時間吃成胖子,一步登天,比較類似的模式是美國盟友引進F35的技術,并用多年時間學會部分技術,依靠進口核心器件和自制部分零件進行組裝,這才是正常的技術發展規律。
在這方面,相對于一些合資/合作公司一看就知道是IBM、高通、Intel等公司CPU的馬甲,ARM的這種授權模式非常具有隱蔽性和欺騙性。
此前,ARM就允許客戶把 Cortex-A CPU以自己的品牌進行包裝和銷售,比如高通的 Kryo CPU和三星貓鼬CPU的前幾代都有ARM Cortex-A CPU的影子。如今,ARM發起了CXC項目,Arm根據合作伙伴的要求,設計出滿足其需求的CPU,同時,Arm還繼續維護CPU軟件和進行市場營銷。說的簡單點就是ARM為VIP客戶提供高端定制化服務。
由于“國外一開源,國內就自主”的慣例,有了這種購買洋人設計服務的套路和途徑之后,隨著Arm CXC項目的推進,國內ARM陣營是否會借助Arm CXC項目“開發”出性能越來越強悍的名為“自主”的ARM CPU呢?
鐵流希望不會,但誰能打保票一定不出現這種情況呢?
ARM授權堪稱薛定諤的授權 風險較大
這幾年來,往往在大環境比較嚴峻的時候遵守北美禁令,在大環境趨于緩和之后跳出來宣傳一如既往與國內企業合作,與合作伙伴一道標榜ARM CPU符合自主標準。對于ARM這種反復橫跳的行為,鐵流只能感慨這是薛定諤的授權。
2015年,集成電路大基金注資Z公司24億人民幣,Z公司也喊出了“訊龍芯+ZX OS”的口號,CPU上選擇加入ARM陣營,OS則選擇和谷歌合作開發。之后開發了好幾款集成了A53和A72的機頂盒芯片。然而,在2016年和2018年兩次制裁中,由于ARM遵守北美禁令,時至今日,“訊龍芯+ZX OS”依然不見蹤影。
在北美2019年制裁H公司時,BBC聲稱獲得的內部文件,ARM 將暫停與華為的全部業務。該內部文件顯示,ARM 指示員工暫停與華為及其子公司的 “所有在履行的合同,授權許可證和任何在商談中的合同”,以遵守最近美國的貿易禁令,因為其設計包含 “源自美國的技術”。
在簽訂滿紙都是China should的文件之后,大環境趨于緩和,這時候,ARM又一副中國人民老朋友的樣子,聲稱授權不受影響,繼續保持合作。不過,ARM發言也非常藝術,合作前提是必須“合規”。
至于什么時候合規,什么時候不合規,從實踐上看,這個“懂王”說了算(也許沒人比“懂王”更懂薛定諤的授權)。對于ARM和ARM中國說了什么,大家不要太當一回事,畢竟ARM公開發言要符合ARM商業利益,關鍵要看,當“懂王”要禁時,ARM是怎么做的。
在這類制裁事件中,西方科技公司也是在賺錢和政治風險找平衡,當政治風險大的時候,打著“不合規”的旗號,立馬翻臉制裁你。當政治風險變小了,就一幅“中國人民的老朋友”的樣子,標榜“合規”,在中國做生意,從中國賺取高額利潤。甚至和聯合中國合資企業或合作伙伴高舉自主旗幟。可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大家千萬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疼。
對于ARM進入XC市場應慎之又慎
70年代,西方之所以愿意主動緩和關系,一方面顧然有北方毛熊的因素,另一方面也有當時華夏做到了西方有啥,華夏也有啥,雖然在技術水平上與西方有差距,但技術門類齊全,而且整個產業鏈是閉環的,對外來技術依賴性不強,屬于有外來技術則錦上添花,沒有外來技術也能自力更生。正是因此,當時的華夏獲得了西方的尊重,并主動拋橄欖枝加強聯系。
如今,之所以反復被北美政客訛詐,根源就在于放棄了偉人時代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路線,選擇了造不如買,融入國際主流的路線,這導致我們對外來技術有較強的依賴性。
從實踐上看,如果做不到西方有啥,華夏有啥,那么,必然會被欺負,即便一時付出一定對價與西方修好,也會被西方政客反復訛詐。近年來各種例子比比皆是,最近某大學matlab軟件被禁用又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因此,華夏必須要建立自己基礎軟硬件體系,具體來說,就是必須建立獨立于WIntel體系、AA體系的第三套技術體系,必須徹底摒棄Intel和ARM,以自主CPU和Linux為基礎發展中國版Wintel。
XC市場則是中國版Wintel絕佳的孵化池,如果放任ARM在XC市場擴張,則會侵蝕中國版Wintel的生存空間。在當下這種大背景下,XC市場的走向關系到信息安全和IT產業的未來,不能被個別商業公司的利益綁架。應當扶持真正有助于抗擊西方訛詐的自主技術體系。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