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興與高通在西安試驗基地共同實現了700MHz商用產品新空口承載語音(5G VoNR)通話。本次通話基于3GPP Release 15規范,在700MHz頻段(n28)上進行,采用中興通訊的5G新空口基站以及搭載了Qualcomm® 驍龍™ 5G調制解調器及射頻系統的智能手機形態的5G測試終端。
在國外,沃達豐與諾基亞合作,開始使用700MHz頻段進行現場測試,利用低頻段頻段來補充其3.5GHz 5G部署。
以前,在談論5G時候往往離不開毫米波,然后如今的現實卻是高頻覆蓋不行,中頻實現連續覆蓋也夠嗆。只有用低頻能拯救覆蓋問題。
在行業內,5G基站的短板被調侃為“覆蓋、成本、功耗三個3”,也就是3倍成本,3倍功耗、1/3覆蓋。
以覆蓋來說,當下5G(中頻)基站的覆蓋只有200至300米,由于覆蓋太差,一些通信廠商呼吁清理2G、3G頻譜,用低頻部署5G以提升覆蓋。
就成本來說,當下的5G基站是4G基站的3倍。
就功耗來說,5G基站是4G基站功耗的3倍左右。中國移動董事長楊杰就在GTI國際產業峰會表示,“當前5G基站價格是4G基站投資的2倍,功耗約為2.5-3倍”。
中國電信技術創新中心副主任楊峰義指出,5G基站典型功耗在3500瓦左右。同樣覆蓋目標情況下,5G基站數量將達到4G的3-4倍,這樣5G移動網絡的整體能耗將是4G的9倍以上。
雖然這種搞法可以讓設備商發大財,但對于運營商而言實在是過于巨大的負擔。因此,國內外同行都寄希望于低頻5G來實現廣域覆蓋。
不過,這種低頻5G也有其缺陷,那就是網速只有4G水平。5G走的就是高頻擴容路線,性能就是靠大帶寬、MIMO天線等暴力堆料堆上去的,相對于中頻500兆左右的帶寬,以及高頻1000兆以上的帶寬,低頻的帶寬只有幾十兆,和4G的帶寬差不多,天線則基本就是4G的規格。這種為了降低成本和適應700Mhz搞閹割,就導致閹割之后的5G性能和4G差不多。
從實踐上看,廣電就在700M低頻上部署這種低成本、低功耗組網模式,消耗40M帶寬,理論下行網速為220—440Mbps。愛立信在20MHz帶寬、2T2R情況下,5G終端實測下載速率為163Mbps。
作為參照,早期的4G Cat 4標準理論下行網速為150Mbps,4G Cat 6標準理論下行網速為300Mbps,4G Cat 12、Cat 13標準理論下行網速600Mbps,聯通在雄安4G實測網速則達到1.2Gbps。
可以說,廣電和愛立信的低頻5G方案是5G的信號標志,4G的網速。采用所謂的“中低頻、低成本、低功耗5G方案”,其網速和4G是差不多的。此前4G被限速,原因就在于此,否則5G網速和滿血版4G差不多,月租更貴,誰會為這種4G網速的5G買單呢?
不過,就廣電而言,部署這種低頻5G還是有積極意義的,因為廣電沒有4G的歷史負擔,在廣電財力有限,且基建水平和三大運營商有較大差距的情況下,用低頻5G和相對小一些的基建成本和維護成本實現一定范圍的覆蓋,不失為明智之舉。但對于傳統運營商這類用良好4G覆蓋的企業而言,用低頻5G方案重復建設一張4G網絡,未免有重復建設,浪費資源的嫌疑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