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芯國際發布公告,正在謀求科創版上市。根據公告,中芯國際建議將予發行的人民幣股份的初始數目不超過1,685,620,000股股份,占不超過二零一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已發行股份總數及本次將予發行的人民幣股份數目之和的25%。募集資金計劃用于40%用于14nm及以下先進工藝研發,約20%用作為本公司先進及成熟工藝研發項目的儲備資金,約40%用作為補充流動資金。
2020年,中芯國際最大的突破就是實現14nm工藝商業量產,成為全球屈指可數的掌握了14nm工藝的晶圓廠之一。在營收上,2019年公司收入約31.16億美元,凈利潤達1,019.1百萬美元,相比2018年為799.4百萬美元,漲幅為27.5%。
可以說,從營收和技術上,中芯國際取得的突破是顯而易見的。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要看到差距。
誠然,中芯國際掌握14nm工藝值得慶賀,但在技術上和市場份額上與臺積電差距巨大。
就市場份額來說,臺積電的市場份額超過50%,而中芯國際的市場份額大約是臺積電的十分之一。
在技術水平上,中芯國際也和臺積電這樣的大廠有一定差距。目前臺積電7nm工藝早已量產,正在研發5nm工藝,而中芯國際剛剛掌握12nm工藝,正在研發10nm工藝。從收入比例看,臺積電先進工藝收入比例較高,而中芯國際在這方面比較一般,根據2019年第三季度數據,中芯國際65%的收益來自150/180nm (35.8%)和55/65nm,28nm工藝收入僅占4.3%。
由于半導體行業普遍有贏者通吃的現象,中芯國際在美國資本市場是不可能有太多波瀾的,相比之下,國內掀起的芯片熱對半導體公司非常“友好”,A股和科創版那些10倍股則是活生生的正面典型。在從美國退市后,中芯國際選擇在科創版上市,可以獲得比美股更好的融資環境和想象力,能夠從資本市場籌集到更多資金。
在中芯國際14nm工藝商業量產后,希望更多的廠商能夠把訂單交給中芯國際。這方面可以給自己多一條后路,避免受政治影響臺積電拒單流片渠道斷裂,又可以幫扶國內企業發展,實現共同進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