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北京證監會官網公布,中科寒武紀與中信證券簽署 A 股上市輔導協議,將開啟科創板發行上市的進程。據IHS Markit發布的數據,到2025年,AI應用市場規模將從2019年的428億美元激增到1289億美元。如果寒武紀科技順利登陸資本市場,按當前25億美元的估值,勢必會成為“人工智能AI芯片第一股"。鐵流認為,IPO對于寒武紀來說,既是機遇,還是挑戰。
創始人技術科班出身技術立業
相對于賈躍亭等會計出身的創始人,寒武紀創始人陳云霽、陳天石兄弟均畢業于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都是十四五歲就讀大學的少年英杰。博士畢業于中科院計算所,是龍芯創始人胡偉武的學生,陳云霽、陳天石都曾經參與龍芯研發,雖然兩人比較年輕,但在芯片設計啊方面均有較豐富經驗。
2015年,陳氏兄弟研發了世界首款深度學習專用處理器原型芯片,之后,成立了寒武紀公司并獲得多輪融資,據2018年6月的第四輪融資中,估值為25億美元,投資方包括中科院旗下基金、科大訊飛、國投創業、阿里等。
可以說,寒武紀是當下非常典型的技術立業、知識變現范例。
成也偉華 敗也偉華
目前,寒武紀在商業化上并沒有達到其在技術上的水平。誠然,在2017年,寒武紀通過與偉華合作,以向偉華出售IP的方式將寒武紀1A處理器集成到了偉華手機芯片中。當年,余大嘴就以人工智能為亮點重點宣傳,偉華Mate10也被媒體打上“真正的AI手機”標簽,接著人工智能大火的東風,助推了偉華Mate10、mate20等一系列手機的品牌光環、技術光環和商業銷量。
不過,在最初德國的發布后上,偉華的PPT里寒武紀變成了麒麟NPU,之后中科院給偉華發了一封“賀信”,非常巧妙委婉的指出,所謂麒麟NPU其實是寒武紀1A。之后國內的宣傳上偉華才改了口徑。
誠然,這可能僅僅是營銷部門偶然為之,但從事后諸葛亮的角度看,這其實是偉華與寒武紀分手的預兆。對于AI芯片這樣一個新風口,偉華顯然不會只滿足于采購上游供應商的產品,在接觸了寒武紀之后,自己開發一款AI芯片對于家大業大的偉華而言,只是時間問題。
在與偉華分手之后,寒武紀失去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客戶,時至今日,公開市場上也沒有出現類似于偉華這種千萬級銷量的客戶,這對于寒武紀在商業上的造血能力和品牌光環而言不可謂不大。可謂是成也偉華,敗也偉華。
AI芯片的未來在于和應用結合的是否緊密
由于AI概念非常火,國內不少新興團隊和互聯網巨頭紛紛研發AI芯片,在發布會上,各個都用PPT吊打英偉達,以展示自己的性能優勢。然而,這種PPT吊打是有一定取巧成分的。
通用性和專用性來說,從CPU到GPU,再到ASIC,通用性遞減,專用性遞增。國內大多數人工智能芯片都是ASIC,都是以犧牲通用性,換取專用性。國內一些在PPT上吊打英偉達的AI芯片,其實只是在局部性能上超越英偉達,但其他方面就不行了。
而AISC這種專用性,必須是有足夠的量才能夠把成本降下來。這導致AISC更適合本身就有AI應用的大公司,比如谷歌,谷歌自己的數據中心就有足夠的用量,而且龐大的使用量還能平攤TPU的研發成本。而對于一些小公司而言,英偉達的GPU更加靈活,編程更加方便,生態圈也更加完善,因而更加傾向于采用GPU,甚至是FPGA這種更加靈活的芯片。這就導致寒武紀這類ASIC芯片則面臨一個比較尷尬的局面。作為大公司,顯然是會傾向于自己研發AI芯片,或收購、投資一家AI芯片公司;作為中小公司,則更加傾向于GPU、FPGA這類編程更加方便、更加靈活的芯片。這也是為何龍芯首席科學家在幾年前就曾經表示,AI芯片公司未來可能被阿里這樣的巨頭收購,或偉華這樣的整機廠商收購。
這里強調一點,AI芯片的未來不在于PPT上能否吊打友商,而在于和應用結合的是否緊密,能不能被廣泛應用,形成自己的根據地、基本盤。如果做不到,最終恐怕難逃被寡頭收購的命運。
寒武紀IPO機遇與挑戰并存
就IPO來說,寒武紀肯定是能成功的,因為這不僅僅是技術問題、商業問題,更是一個“ZZ”問題。寒武紀所代表的不僅僅是一款AI芯片,在輿論上已經多了很多技術以外的東西,因而相關部門會一路綠燈,IPO只是時間問題。
不過,IPO對于寒武紀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說是挑戰主要是當下寒武紀遭遇了一些困難,比如商業市場開拓問題,行業人士告知,由于在商業上沒能創造人工智能神話,一些投資人有點急,想趁著芯片熱和人工智能熱還未消退之際IPO套現。還有網友在Z乎上發帖,稱公司內部中科系和偉華系內斗。說是機遇,主要是IPO圈來的資金可以為寒武紀下一步發展提供充足的彈藥,一旦在商業模式上成功的走出一條自己的路,寒武紀就可以化危為機,扶搖直上。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