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媒體報道德淮半導體已經停工50余日,且仍無復工跡象。雖然淮安政府早已公告“企業可自行復工,無需經政府審批”,但德淮仍對咨詢“何時上班”的員工回復稱“正在等待政府審批”。其實,德淮早已入不敷出,拖欠了近億元的員工工資。德淮半導整個項目在淮安政府2020年工作報告中已被除名,而且被踢出江蘇省2020年重大項目名單。基本上屬于放棄治療,任由自身自滅的節奏。
CMOS傳感器是被索尼、三星壟斷的紅海市場
德淮半導體主攻的方向是CMOS傳感器,手機攝像頭里都有這種傳感器。在這個領域,日本索尼占據了絕對霸主地位,三星依靠三星手機的垂直整合扶持,也把自己的CMOS傳感器做起來了,并向國內手機廠商供貨。
還有一家做的還可以的是OV,這家企業創始人是華人,而且創業時候還有一段傳奇——OV的創始人曾經拿著友商的產品當自己的產品,然后“說服”了投資人拿出真金白銀,可謂是空手套白狼,開創了一番事業。
OV曾經在多年前技術還可以,并一度成為蘋果的CMOS傳感器供應商,只不過這些年被索尼壓著打,加上OV又沒有三星垂直整合的“護體神功”,這些年品牌地位不斷下滑,從昔日的蘋果供應商,成為如今國產低端機的COMS傳感器供應商,甚至在一些廠商的宣稱資料里,如果用的是索尼的COMS傳感器,都會標明是索尼的,有的甚至會說明具體型號,但如果用的是OV的COMS傳感器,就只表明1300萬像素這類的措辭,其他的全部省掉了。
誠然,由于低端手機具有巨大的銷量,OV的市場份額還是可以的,但品牌價值和技術水平和索尼的差距已經不小了。正是因此,中資把OV收購回來,美國相關部門沒有過多阻擾,成為中國收購美國半導體企業為數不多的成功案例。
可以看出,德淮半導體主攻的方向是CMOS傳感器是一個已經被索尼、三星等國際寡頭高度壟斷的市場,沖擊這種紅海市場本身就是有較大風險的,一旦資金或技術上跟不上,就會賠的血本無歸。
德淮/德科碼上高度依賴外商
2016年6月,南京市政府、南京德科碼以及TowerJazz宣布合作,在南京建設8寸晶圓廠。按照規劃,德科碼走的是IDM模式,也就是自己搞定芯片設計、晶圓制造、封裝及攝像頭模組整條產業鏈。
不過,由于本身缺乏技術積累,因而走的是技術引進路線,現實從ST手里買到COMS傳感器的相關工藝授權。然后又從安森美半導體買相關專利和技術授權。之后又在日本成立芯片設計公司,并找來了原來日本東芝CMOS圖像傳感器的設計和研發團隊......可以說,德科碼在技術商高度依賴海外技術輸入,本身并不具備太強的技術研發能力。
根據當初規劃,計劃建設三個12寸CMOS圖像傳感器專屬晶圓廠,一期晶圓廠年產能達24萬片,2018上半年投產。當三座Fab全部落成,產能可以覆蓋中國市場13MP及以上50%的需求。不過,現實很骨感,雖然媒體新聞上一直是各種敲鑼打鼓報喜訊,投資多少億,簽下多少億,但突然爆出欠薪新聞,以及南京德科碼被南京市棲霞區人民法院正式公布為失信被執行人,畫風的轉別實在有一些讓人觸不及防。
德淮的前身是淮安德科碼根據最初規劃,李睿為將通過碼揚(上海)微電子有限公司出資4000萬?;窗驳驴拼a開工之后,政府與李睿為的矛盾開始爆發。動工之后就要開始花錢,需要李睿為出資,在李推脫數次之后,淮安才發現他根本沒打算出錢。剛剛開工的德淮項目停滯,直到2017年淮安政府出資后才重新啟動
之后,地方政府和李睿為發生糾紛,李睿為起訴淮安,要求對方不能使用“德科碼”這個名字,不得已,地方政府賠錢,并改名德淮半導體。如今,德淮這個項目政府已經投資46億元,然而卻根本拿不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已經成為燒金的無底洞。有意思的是,在南京、淮安兩個德科碼遭遇困難之后,2019年初,李睿為在寧波注冊了“承興半導體”,在獲得700萬政府資金后,主流媒體上就看不到下文了。
早些時候,一位網友就對“兩德”的項目給出評價:
不了解項目的都覺得這個項目很牛,了解項目本身的人都知道項目岌岌可危,各種內部原因沒法在公開場合細講,講了有損形象,但是市場上前有狼后有虎,自身技術不達標東西做不出來,項目前景一片黯淡,希望能支撐住,如果一旦爆雷,XX區震動不會小,政府將背負巨額債務。
引進項目官員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接受紀律檢查和監察調查
此前,德淮陷入困難時就曾經四處選擇投資,然而卻鎩羽而歸,只有當地給予鼎力支持。然而,在2019年10月,淮安市XX區委原書記劉ZY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接受紀律檢查和監察調查之后,德淮就不行了。劉ZY自2013年12月出任區委書記,德淮半導體系其引進的重點項目。
據媒體報道,“劉被調查之后,紀檢部門聯系過德淮的多個高管了解情況”;“談話之后,德淮部分高管開始風聲鶴唳,有的已經好幾個月不露面了,還有直接提出離職的,但公司沒有批準”......
在一些招投標項目中,也出現一些詭異現象,比如基建項目耗費比正常的價格虛高了一倍,又比如生產線項目費用偏高,而且還是“舍優取劣”。報價最低,實力最強,曾經承接過北京中芯國際、西安三星項目的中國電子系統工程第四建設有限公司因“業績不達標”被排除,反而是反而是實力不如中電四,報價更貴的中電精泰中標。
另外,媒體還報道德淮存在驚人的公關費用,有媒體引用知情人士的披露:“德淮每個月僅煙酒費用要高達幾十萬”,“德淮的消費很奢華,整個淮安的高檔KTV,德淮幾乎全都是VIP”,“高管一頓年夜飯就能吃掉200多萬”。
不宜盲目技術引進
之所以出現上述情況,根源還是盲目技術引進。李睿為曾經擔任日本TMLink株式會社(TM Link主要經營LED、CMOS相關產品)分支機構總裁。李睿為借用常期在美國、日本求學、工作的經歷,使國內一些人迷花了眼,對于擁有洋背景的李睿為,南京、寧波、淮安等地方政府沒能夠仔細甄別,輕率的與之合作,進而造成了如今這種尷尬的局面。
事實上,由于近年來中國興起了芯片熱,中國各地都對芯片項目非常熱衷,在政策上各種開綠燈,投資力度也非常大,其中,類似李睿為的人還有很多。
比如蘇州宏芯在與IBM合作后,2年左右就鬧出欠薪風波。
又比如貴州華芯通,在與高通合資之后2年多就關門了。
還有個別頂著民族企業光環的寡頭,打著安全旗號,向相關單位大肆兜售ARM服務器,并且在全國各地圈地要市場,這些做法都是非常值得商榷的。
地方政府對于那些具備洋光環和民族光環的引進項目,應該增加甄別能力,避免發生寶貴的國有資金和時間被這些技術引進項目揮霍。
另外,在國有資金的使用上,一些地方總是對于買設備,買技術非常熱衷,對于高管拿高薪開綠燈,對于養海外技術團隊非常熱衷,但對于培養本土技術團隊,養本土人才非常吝嗇。以德淮這個項目來說,買技術授權耗資4.5億元,高層年薪都在百萬以上,維持原日本東芝的CIS一個幾十人團隊,則耗費了3.5億元,而這些日本員工壓根就沒有拿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作為對比,本土員工至今被欠薪3個多月。
鐵流認為,地方政府應該扶持那些技術上十年磨一劍,甘心坐冷板凳十幾年的小公司或科研團隊,從本土技術團隊中去挖掘真正值得投資的科研團隊或小公司。
“實踐反復告訴我們,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核心技術有錢買不來,市場也換不來,只能通過自主研發,自主創新”。各級地方政府應充分領會講話精神,切勿重蹈犯“貪大求洋”的覆轍。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