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通信行業是高度政府保護和政策扶持下發展起來的產業。1999-2001年的中外各種力量圍繞中國加入WTO超級博弈時,當時的信息產業部部長吳基傳頂住了主流意見,堅決反對電信業過度開放,強調如果喪失信息安全則國家安全毫無保障,堅持認為不能允許外資絕對控股國內電信設備商、國內電信設備采購必須給民族電信設備企業留下一定份額,不允許外資壟斷。由此,華為、中興通訊等才能在起步之初不被跨國公司一口吞并,民族電信設備業的萌芽才不至于被連根拔起。其后,華為在發展中匱乏資金,早期階段還得到了電信企業的融資支持。這才使華為積累了第一桶金。
正是在國家意志下,運營商硬著頭皮用,采購國產設備支持國產廠商,并在使用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實現螺旋式提升,完成了從沒法用,到堪用,再到好用的轉變。
在海外市場的擴展中,國有銀行的政策性貸款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華為和中興之所以在早些年能夠在海外攻城略地,主要是受益于國家政策和中國商業網絡的擴張。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自2004年以來,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等國有銀行陸續向華為、中興提供了高額出口信貸,進而引歐盟雙反調查。
以國開行為例,從2004至2009年向華為的客戶提供100億美元信貸額度,2009年到期之后,其又將這一額度提升至300億美元。同時,2010年年中,華為副總裁胡厚昆在公開信中稱華為的客戶共使用了國開行的100億美元額度。
類似的,國開行與中興也簽署150億美元《開發性金融合作協議》,主要也是為了滿足購買中興設備及相關技術服務的海外客戶的融資需求。
也就是說,華為和中興在海外擴張,高度依賴國家政策扶持,等于是海外客戶即便貧困潦倒,也可以從中資銀行借錢買華為和中興的設備。
2011年6月15日,美國進出口銀行總裁霍赫貝格就直言,華為增長如此迅速的原因之一是它從國家開發銀行獲得了300億美元信貸額度的支持,這使得華為可以給顧客提供比競爭者更優厚的資費條件。
不過,這種政策扶持雖然使華為和中興在海外高速擴張,但客戶的還貸支付能力卻取決于當地電信市場的實際增長,這使的風險在相關銀行和產業鏈上數以百計的中小企業間互相傳遞,以至于討債成為華為、中興分包商們的一項重要工作。
此前,印度一家運營商破產,國開行成為第一大債權人,進出口銀行、工商銀行均位列債權人名單。出現這種情況,就是因為中國國有銀行對通信公司提供了買方信貸,使亞非拉運營商可以用中資銀行的錢購買中國企業的通信設備。
即便是現在,政府采購和國企采購依然是國內通信寡頭的重要利潤來源,比如此前國內運營商采購服務器,事實上,X86服務器的不可替代性很低,高度同質化,從浪潮、華為、曙光、聯想、寶德等公司買到的X86服務器最大差別就是品牌,以至于網友調侃,Intel是這些采購的最大贏家。但從運營商從不同廠商采購的比例看,網友調侃:這個采購比例完美體現了各廠商和運營商的關系,而這些采購的規模都以億元人民幣為單位的。
4G時代,中國4G基站數量占到全球70%以上,同時三大運營商從華為中興采購基站數量是有政策紅線的,不能低于40%和35%的比例,這等于是把全球一半市場直接交給華為和中興。這種扶持力度是絕無僅有的,任何一個企業,如果能夠借助政策吃下全球市場的20%以上,只要不是阿斗,都能一點一點的做起來。
到了5G時代,扶持的力度就更大了,運營商嫌棄5G基站覆蓋差、成本高、功耗大,就行政指令紅頭文件制定5G規劃,要求運營商采購。5G基站成本太貴,一些地方政府出臺補貼政策。功耗太大降不下來,政府行政力量補貼壓低電價。5G沒有殺手應用,只能用來測網速,政府變了法子幫忙推廣找應用。5G投資方面,政府更是計劃投資上萬億投資。
從實踐上看,個別企業的成功,真心不是像其員工標榜的那樣,全部歸功于自己牛逼,把外界對自己的幫助全部抹殺,甚至把政府視為拖后腿的。回首某龍頭企業的發展歷程,政府、國企、國有銀行和人民群眾的支持發揮了巨大作用。喝水不忘挖井人,做人做事要學會感恩。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