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年初,網絡上熱炒華為準備聯合袁隆平院士進軍海水稻。之后,華為辟謠,沒有任何從事水稻種植業務的計劃,也沒有發布任何與此相關的消息。從聲明的內容看,華為的意思是海水稻種植華為不擅長,這個交給袁隆平院士的團隊做,華為做物聯網方面的應用。
最近,有讀者轉了關于“華為”、“海水稻”、“5G”、“物聯網”的文章和5G+AI助力海水稻種植的消息,讓鐵流談談看法。鐵流認為,海水稻有潛力,但不宜捧得太高。對于在農業玩“5G+Al+物聯網”等概念的做法,鐵流持保守態度。
海水稻有潛力 但不宜捧殺
誤區一:海水稻用海水灌溉
海水稻的稱呼很容易讓人誤以為這種水稻使用海水灌溉,但其實上使用海水灌溉只是農業專家們的一個努力方向,目前的海水稻能在鹽分濃度為3-8‰澆灌水種植條件下存活,青海水稻研究中心的楊紅燕博士表示:這種鹽度大至相當于吃剩的菜湯的咸度。相比之下,海水的平均鹽度在3.5%左右,鹽分濃度已經大幅超越了海水稻澆灌水的濃度。此外,如果在鹽堿地里直接用海水澆灌,也起不到用海水稻改善鹽堿地土質的目的。
海水稻的學界稱謂是耐鹽堿水稻,也就是具備在鹽堿環境下生長的水稻。至于為何包括袁隆平掛帥的研究中心在內的諸多單位都以海水稻命名呢?主要是這個名字好理解,通俗易記。
(小區域收割、脫粒、除雜、測水分、稱重,最后再通過幾個復雜的固定公式,才能計算出海水稻的產量。)
誤區二:海水稻有海水的咸味
雖然海水稻長在鹽堿地里,而且還可以使用鹽分濃度為3-8‰澆灌水灌溉,但這并不意味著海水稻就帶有海水的咸味。此前一些媒體報道海水稻苦澀有咸味,其實是以訛傳訛。
在9月28日,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的工作人員在白泥地試驗基地組織專家、記者、當地農民試吃收獲的海水稻,大家均表示口感要比普通的稻米香甜,并無海水的咸味。
誤區三:海水稻是由袁隆平院士發現和培育的
早在1986年,廣東農業科學家陳日勝發現了一種可以抗鹽堿性的野生水稻,在取下那株野生水稻上結下的522粒種子后,陳日勝開展了長達29年的培育工作。
從1987年到1991年,陳日勝完成選種工作,最終定型品系為“海稻86”。到2014年11月,陳日勝已將海水稻從畝產100斤增至300斤,在廣東、浙江等地,海水稻種植面積也擴張到1000多畝。
不過,由于陳日勝的影響力相對有限,海水稻的商業化種植和推廣之路比較坎坷。2014年10月,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獲悉海水稻情況后,給科技部部長萬鋼寫信,說明海水稻具備極高的科學研究和利用價值。兩年后,袁隆平院士牽頭成立了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專門從事耐鹽堿高產水稻方面的研究。
由此可見,海水稻的發現和培養工作是由陳日勝完成的,袁隆平院士則在海水稻的推廣和進一步提高海水稻的產量方面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兩位科學家都對海水稻的培育和推廣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誤區四:海水稻能多養活2億人
中國人均耕地面積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國家也有死守18億畝耕地的死命令。不過,考慮到全國各地紅紅火火的房地產和造城運動,中國耕地資源已經非常緊張。由于中國內陸確有約15億畝鹽堿地,如果都能夠種植海水稻,確實能夠大幅提升中國糧食產量。因而有媒體由此測算海水稻能多養活2億人。
不過,目前海水稻并非能在海水鹽分條件下生長,而是可以在鹽分濃度3-8‰澆灌水種植條件下生長。對鹽堿地的土壤情況同樣有一定要求,不是任何鹽堿地都能種植海水稻。加上內陸很多鹽堿地本身就是缺水地區,因而真正適合海水稻生長的鹽堿地,遠遠達不到15億畝這么多,一個比較樂觀的數據是2億畝鹽堿地具備種植海水稻潛力。不過,這也是理論上比較樂觀的數據,實際數據到底怎么樣,還有待實踐檢驗。
目前,海水稻還只是小面積試種,只是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要在全國大面積推廣,就必須進一步進行檢測和培育,提升海水稻的產量和品種的穩定性。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在白泥地試驗基地的數據表明,6‰鹽度的耐鹽堿水稻的小面積測產最高產量為每畝620.95公斤。中國工程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表示:在3-5年內選育出能在鹽分濃度3-8‰澆灌水種植條件下,產量達300公斤/畝以上的耐鹽堿水稻新品種。因此,現在就信誓旦旦海水稻能多養活2億人,未免有些輕率了。海水稻如果進一步研究和培育,確實有很大潛力,只是不宜過度捧殺。
傳統農業玩“5G+Al+物聯網”概念華而不實
中國當下有個特色,就是喜歡玩概念,造聲勢,不顧客觀實際搞出一堆熱詞,包裝的高大上,然后被全社會吹捧制造一股風潮。
前幾年的搞“共享經濟”,萬物皆共享,在共享單車之后,又出共享充電寶,共享手機(這玩意不就是公共電話么)等等,甚至還沒下限的搞出共享女友,還有媒體鼓吹“共享經濟的今天,還有什么不能共享”。
之后的“量子”和人工智能,也是一出大劇目,”量子”衍生出量子鞋墊、量子內衣、量子戒指、量子飾品、量子圍巾、量子手套、量子襯衫等等。而人工智能明明是圖像識別、機器學習之類“弱人工智能”,卻被包裝成為科幻電影里的那種接近于人甚至超越人的人工智能,廠商凡是宣傳都要提一把人工智能,好像不帶這個就無法凸顯自己“高端大氣上檔次”,而在實踐的洗禮后,不少網友把廠商鼓吹的人工智能調侃為“人工智障”,甚至華為手機的人工智能還出現了把出師表和曹操的頭像誤認為是月亮的奇葩情況,在拍照后把出師表和曹操頭像模糊化,還非常貼心的增加月球表面的環形山。
對傷口進行美顏則是手機拍照“人工智障”又一個例子。一位用戶在登機時不小心劃破了胳膊,要拍照給HR報意外保險,發現華為的“皮膚柔滑”效果太過頭了,根本拍不出流血的效果。最后折騰一番,只能用iphone 8拍照。
之前的那一波5G封神,則更是驚天動地,某大商人還表示“5G商用后,美國將成為落后國家”,在廠商的媒體宣傳上,5G更是無所不能,徹底改變社會和老百姓的生活,國內某廠商更是標榜自己5G如何如何牛逼。然而,結果卻是三大運營商對5G不感冒,工信部部長說對廣大用戶來說,4G手機夠了。還有一位工信部官員則給予當下被廠商吹的神乎其神的5G基站“功耗較大,能力較差......將淘汰,扔掉300億”的評價。
不知是否是一個熱詞已經有點玩不下去了,類似漫威搞復仇者同盟,玩超級英雄大串燒,國內廠商和媒體也玩熱詞串燒,把5G、人工智能、物聯網、海水稻這些詞匯連在一起。并向公眾展示這些技術如何牛逼和搞這些東西的公司是如何牛逼。
但實際上,鐵流之前已經介紹了,海水稻本身就是還處在研究中的東西,還遠遠沒有到達大規模推廣的程度,從產量、品種穩定性、耐鹽水平等多項指標上都還有一些路要走。在海水稻規?;茝V前路漫漫的情況下,過度炒作海水稻+物聯網+人工智能+5G是非常值得商榷的。
誠然,精細化管理和智慧農業是大趨勢,但很多東西過去已經有了,比如根據氣溫、適度、陽光等條件調整灌溉或蔬菜大棚的通風和采光等。媒體報道的所謂5G+AI+海水稻,從報道上看應該是攝像頭監控試驗田,然后用5G傳輸到監控室。問題在于,這種功能過去攝像頭連接有線網絡也能做,而且成本更低更穩定。這種用5G網絡+攝像頭監控的做法只適用于試驗基地,不適用于大面積種植,主要是經濟上劃不來。5G基站本身就很貴,功耗高電費又貴,還有在田間地頭拉光纖,建供電保障系統,成本太高,這種模式也許適合種植價值較高的經濟作物或搞科研,但不適合用在水稻種植上。
類似的,一些媒體鼓吹人工智能+養豬也是大坑。在一些文章中,鼓吹用人工智能實現豬臉識別,但問題是人的臉很干凈,但豬的臉肯定不可能像人臉那樣干凈。人會老實站好了對準攝像頭,但豬肯定不會像人那樣老實站好去識別。
事實上,與其搞什么豬臉識別,不如在豬身上做標記來的簡單使用,比如以前農戶在豬耳朵上做標記。由于農業本身就是利潤相對微薄的行業,是沒有能力去過度承載“高科技”(高成本)又沒啥實際作用的輔助設備的。媒體報道中養豬+人工智能如何成功,這一方面與宣傳方式有關,畢竟“國內首家XXX,首次應用XXX”這種非常適合給政府寫報告,另一方面,也和豬肉價格瘋漲,使養豬利潤在短期變高了有關,但這并非是常態,當豬肉價格回落后,養豬業是無法承載這些高成本,卻又沒啥實用性的輔助設備的。
鐵流認為,以當下的技術水平而言,在農業方面,智能化、信息化(物聯網、5G、AI之類技術的應用)對實際效益的提升是微乎其微的。誠然,不能說完全沒有,但最多是節省一些人工,比如傳感器可以代理人工監測濕度、溫度等,這里要說明的一點是,傳感器替代人工檢測,這在以前早就有了,并不是這一波物聯網、5G、AI等熱詞帶起來的。何況按照目前的智能化程度,想節省特別多人工也不可能。當下一些媒體的吹捧,只會產生拔苗助長的作用。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