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日報報道了標題為《信號衰減難穿墻 室內室外“兩重天”》的文章。
文章中稱:
5G信號難“登堂入室”
“目前北京鐵塔交付給三大運營商的5G基站已有8000多個。”北京鐵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然而記者在京城多個地段測試發現,室外確實能常常搜到5G信號,而室內的信號卻不盡如人意。
通過一部OPPO Reno5G版手機,記者在北京站路北很快發現了強度為3格的5G信號。在室外走動時,信號在2格至4格間搖擺不定。測速顯示,5G下載速率和上傳速率分別是302Mbps和16.3Mbps。
記者又測試了5G的室內信號,隨機走進路邊的一家商店,記者發現,每向里走五六米,信號就會掉1格。原本在室外顯示為3格的信號,還沒等記者走進商店的最里面,5G信號已徹底消失,只能使用4G信號。這并非偶然現象。記者隨后在北京多個地段測試,在進入房間或大廈內不久,5G信號基本都會消失。
出現這種現象的根源,主要是因為5G技術相對于4G在頻譜資源利用率上基本沒啥提升,因而選擇暴力提升,走了高頻擴容之路,用更大的帶寬,建更多基站來提升網速。
由于低頻早已一個蘿卜一個坑了,國內在相關部門的協調下,也就在中頻上給三大運營商500M帶寬,而且是三家分500M,不是三家各500M。用中頻的結果,就是信號覆蓋差(只能覆蓋300米),穿透性差。因而出現了北京日報記者報道中5G信號難“登堂入室”的情況。
對于5G基站覆蓋差、信號穿透差,一些廠商的解決之道不是研發革新技術,徹底提升信號質量和信號覆蓋,而是鼓吹建設更多的基站,5G基站不僅掛在鐵塔上,還要路燈上50米掛一個5G基站,建筑物外立面上也掛基站,大樓走到內也掛室內基站,在居民家中,還有部署5G室內微基站.....
北京日報標題為《信號衰減難穿墻 室內室外“兩重天”》的文章就指出:
央視大樓、中日友好醫院、大興機場……在這些已實現5G信號覆蓋的區域,市民不難發現一個5G時代的“標配”——室分設備。室分設備就相當于5G的室內微型基站,可將信號相對均勻地分布到室內。北京鐵塔這位負責人告訴記者,未來北京5G室分設備的數量,可能會幾倍于5G室外大型基站的數量。
無獨有偶,韓國的一個公共廁所內居然出現了一個廁所安裝了9根室分天線的奇葩情況
恰好這位是通信行業人士,他在朋友圈里感嘆到:
在韓國,瘋狂的5G覆蓋競賽正從室外轉移到室內,成千上萬的建筑物室內將實現3.5GHz 5G信號覆蓋。這間位于首爾的公共廁所已安裝了9根室分天線,但更令人震驚的是,走出廁所,在外面的走廊上也安裝了9根室分天線。估計隨著全球5G部署加速,類似的場景將會不斷出現!
誠然,按照這種搞法,確實可以完成信號室內覆蓋,但成本會非常高昂。這種部署模式設備商會非常喜歡,運營商非常不喜歡,進而會影響運營商5G組網的動力和積極性。
另外這種到處都是5G基站的部署模式會遭遇很大阻力,畢竟,老百姓已經“談輻色變”,讓老百姓家里建基站,或者窗外對著基站,溝通和協調工作會非常麻煩。
據公開報道,山東菏澤、湖南長沙、吉林長春的一些小區,近期接連出現三大運營商聯合撤出的情況,起因普遍是業主認為基站輻射過大或傷害人體健康。雖然各地運營商曾多次解釋,按照國標施工建設基站不會對居民身體健康產生影響,但仍有業主集體阻撓建設甚至破壞基站設施,無奈之下當地運營商最終選擇退出。
4G基站的部署模式尚且如此,5G基站往室內、路燈、樓道、建筑物外立面到處掛,以后大家室內是基站和天線,走廊是基站和天線,住宅小區、商業街上到處基站和天線。如何做老百姓的思想工作是一個非常嚴峻的挑戰。
由于整個城市肉眼可見范圍內到處是基站和天線,會導致組網和維護的成本異常高昂,如此高昂的組網和維護成本(單基站電費每年超過2萬元)會使運營商背上巨額債務,而且這些成本最后都會通過高昂的月租費用轉嫁到每一個消費者身上。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