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倪光南,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長期致力于推廣國產芯片和操作系統。作為我國最早從事漢字信息處理和模式識別研究的學者之一,倪光南院士首創在漢字輸入中應用聯想功能,曾先后任中科院計算所公司(聯想前身)和聯想集團首任總工程師,主持開發了聯想式漢字系統、聯想系列微型機,1988 和1992 年兩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94年被遴選為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2011年和2015年分別獲得中國中文信息學會和中國計算機學會終身成就獎。
8月26日,2019智博會“數字經濟百人會”在重慶召開,中科協、工信部、全國工商聯及重慶市人民政府作為主辦單位,中國電子學會和重慶科協承辦。重慶市委副書記、市長唐良智及中科協黨組書記、中科院院士懷進鵬致辭,鄔賀銓院士、倪光南院士、吳志強院士及5G數字轉型戰略家Joe Weinma發表主旨報告,來自阿里、蘋果、小米、浪潮、IBM、西門子等企業代表參與研討。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倪光南作了題為《軟件賦能數字經濟 創新驅動數字中國》的主題演講,并于會后接受了AIDaily的專訪。
倪光南院士指出:“軟件產業對于數字經濟具有基礎性、戰略性意義,將成為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最重要驅動力。”圍繞“軟件定義世界”的趨勢,倪院士剖析了面向離散制造業、集成電路業和建筑業三大領域的工業軟件現狀與痛點,并提出通過市場、人才、政策、開源四個方面的提升,大力發展工業軟件,培育軟件生態,促進中國數字經濟反超發達國家。
市場:軟件業產值超6萬億工業軟件是短板
(資料來源:倪光南院士演講PPT)
數據顯示,軟件產業已成為中國增長速度最快的產業之一:2000年至2018年,中國軟件產業從560億元規模規模,到2018年已達到63061億元,18年增長112倍。
倪光南院士分析指出,龐大的市場需求是軟件產業發展的首要驅動力。目前中國的(軟件)產業規模居世界第二位,僅次于美國,超6萬億的產值基本上反映了中國軟件內需市場的規模。同時,產業布局較全面,以華為、BAT為代表的龍頭企業規模、數量在全球范圍內也名列前茅。根據市值,目前在全球前10家市值最大的ICT企業中,美國6家,中國3家(即華為、阿里、騰訊,華為未上市,但估值可接近蘋果),韓國1家(三星)。
“經過多年發展,中國工業軟件從無到有,已能提供一系列國產工業軟件產品,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存在著明顯的短板。”倪光南院士指出,基礎軟件和工業軟件領域,中國還明顯存在短板。例如在工業基礎軟件和工業設計仿真軟件領域,市場幾乎完全被國外產品壟斷,自主版權的軟件和平臺系統依然缺位,成為我國“制造強國”戰略實施的最大軟肋。
“當前,我國正加快推動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工業軟件作為智能制造的重要基礎和核心支撐,對于推動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實現制造強國和高質量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應重視工業軟件的自主可控。”倪院士認為工業軟件的內涵豐富,面向不同領域的工業軟件各不相同,其重點關注離散制造業、集成電路業和建筑業三個領域的工業軟件的市場提升。
首先,我國最落后的是面向集成電路設計的工業軟件,即 EDA(電子設計自動化)軟件,這方面全世界都被美國的 Cadence、Mentor 和 Synopsys 三大公司壟斷,我國廠商的市場份額幾乎為零,需要奮起直追。“如果美國的三家公司不允許使用其產品,卡脖子太容易了。比如華為事件,會讓我們比較被動。”
其次,面向離散制造業的工業軟件。在離散制造業領域,全球工業設計仿真軟件產業格局主要由美、德、法三國把控。相形之下,這方面國產軟件還較弱,尤其是3D CAD軟件,并缺乏與CAD配套的CAE軟件,不能形成完整的工業軟件體系。
我國制造業對國外高端工業軟件形成長期依賴,飛機、船舶、冶金、化工、生物醫藥、電子信息制造等重點制造領域長期以來依賴國外工業軟件,不能滿足我國工業制造業轉型升級快速創新發展的需要,并有被卡脖子的嚴重風險。
再次,面向建筑業的工業軟件。目前建筑業的工業軟件如 GIS、BIM、IoT 等,各自只覆蓋建筑業的全生命周期的某個階段,彼此沒有融合起來。實際上,這些軟件在全生命周期中是需要進行交互的,例如根據園區規劃、環境營造、交通布局、建筑設計、成本核算、施工管理、智能管控、通風取暖、節能照明、安防應急等方面的要求,對建筑的規劃、設計、施工和運維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針對工業軟件的市場發展,倪院士認為,中國擁有全球最大建筑業等,市場新需求不斷涌現,具有良好的市場驅動力,政府和企業重視投入則有可能實現彎道超車。
人才:數量世界第二應轉型“工程師紅利”
(資料來源:倪光南院士演講PPT)
倪光南院士認為,發展軟件產業,應該揚長避短、充分發揮中國軟件人才資源優勢。
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人才資源,也有豐富的軟件人才資源。針對軟件產業人才資源,倪光南表示中國人才資源豐富,軟件從業人員存量大、增量大、質量不斷提升。
數據顯示,2016 年我國軟件從業人員達 855.7萬人,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約占世界 10%;而在人才存量上,則優于美國:2017年全國在校大學生人數為 2695.8 萬,應屆大學畢業生 795 萬,普通本專科招生 748.6 萬人,全國共有具有大學教育程度人口為 1.9593 億人,人才存量巨大;在人才質量上,目前軟件人才本科及以上學歷達79%,且持續上升。
此外,中國的軟件人才成本低(2017年IT員工平均薪酬為13.03萬元)、人才勤奮度高、人才創新性及研發效率高,具有較大優勢。但中國軟件人才也面臨著工作規范性不足、團隊合作精神不足、英語水平較差、擔任跨國企業高管的人才較少等劣勢。同時到2025年中國人口紅利將徹底消失。
“在軟件人才培養上必須大力實行發展方式的轉變,從人口紅利轉變到工程師紅利。”倪院士分析指出:“鑒于中國的 R&D人員全時當量和 R&D 經費世界第二,2015 年 PCT 專利排名世界第三,中國工程師隊伍將繼續增長,中國有可能會出現工程師紅利。”
倪光南表示,中國的軟件市場軟件技術和軟件人才具有通用性、帶動性。軟件技術已滲透到幾乎所有信息技術之中,軟件人才在網信領域的高技術企業中,比重往往超過七成。中國有很多非常有天賦的工程師,中國工程師(其中軟件工程師占比較大)數量可能會走在世界前列,這是今后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的巨大動力。
政策:降稅減負加大投入
“近年來,中國軟件產業快速發展,得益于政府稅收政策的支持。”倪光南院士表示。
據介紹,軟件行業以銷售屬性定稅,多為17%的增值稅,但軟件行業的上游則主要是人才而非硬件等成本,導致稅收負擔重。而目前增值稅最多下調至3%,大大提升了軟件行業的利潤率,刺激了企業經營動力以及行業創業熱潮。
最新消息顯示,為支持集成電路設計和軟件產業發展,日前財政部、稅務總局發布《關于集成電路設計和軟件產業企業所得稅政策的公告》,在所得稅上進一步位軟件產業減負。《公告》指出,依法成立且符合條件的集成電路設計企業和軟件企業,在2018年12月31日前自獲利年度起計算優惠期,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業所得稅,第三年至第五年按照25%的法定稅率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并享受至期滿為止。
與此同時,倪光南院士呼吁政府部門及大型企業,積極增加研發投入,大力發展自主可控的工業軟件。一般企業開發軟件,特別是工業軟件,需要進行大量的實驗,前期開發的投入很大。但是,大力投入會面臨兩大問題:一是要面臨發達國家競品的競爭,前者先占領市場,導致后來者門檻很高;二是軟件行業若無法占有壟斷地位或者較大市場份額,很難賺到錢。“這就需要政府和企業轉變思想,把更多的資金、資源發到軟件產業來!”
開源:向華為學習促進開放創新
在開源方面,倪光南認為,開源軟件已成為軟件業的主流,將促進軟件業開放創新,而從業者應該向華為學習,努力提高對開源的貢獻度。
據Gartner 預測,到2015年,85%商業軟件會使用開源軟件,到2016 年,95%主流IT企業或組織將直接或間接在其關鍵業務系統中使用開源軟件。雖然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里,開源軟件和專有軟件將會長期并存,但當前隨著云計算、大數據等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興起,開源軟件的發展甚至更快,主要的網絡信息服務提供商,其服務基本上都基于開源軟件平臺。
開源軟件有利于實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例如國產操作系統大多都是基于開源軟件發展起來的。倪院士以華為為例,從2006年至2011年,華為并完成了從應用者到參與者,再到貢獻者的角色轉變,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創新發展。
出處:http://www.aidaily.com/?p=1147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