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破產不久的印度無線通訊巨頭信實通信(Reliance Communications),發布一份債權人名單,國開行、工商銀行以及進出口銀行均位列其中,累計追償債務達1505.32億印度盧比(約合人民幣149.35億元)。
文件顯示,截至今年的6月13日,信實通信整體債務達5738.25億印度盧比(約合人民幣569.3億元),來自中資銀行的債務占比約為26.23%。53個債權人中,國開行是信實通信最大的債權人,其債務約986.39億印度盧比(約合人民幣97.86億元)。進出口銀行、工商銀行則分別追債335.64和183.29億億印度盧比。
中國通信行業獲得高度政策保護
中國通信企業能夠取得如今的成績,除了是全行業的艱苦奮斗,還與中國對外開放中電信業的特殊保護政策有關,1999-2001年的中外各種力量圍繞中國加入WTO超級博弈時,當時的信息產業部部長吳基傳頂住了主流意見,堅決反對電信業過度開放,強調如果喪失信息安全則國家安全毫無保障,堅持認為不能允許外資絕對控股國內電信設備商、國內電信設備采購必須給民族電信設備企業留下一定份額,不允許外資壟斷。
由此,華為、中興通訊等才能在起步之初不被跨國公司一口吞并,民族電信設備業的萌芽才不至于被連根拔起。其后,華為在發展中匱乏資金,早期階段還得到了電信企業的融資支持。而且早期國產設備問題不少,但在國家意志下,運營商硬著頭皮用,采購國產設備支持國產廠商,并在使用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實現螺旋式提升,完成了從沒法用,到堪用,再到好用的轉變。
這才使華為積累了第一桶金;有了這個基礎,才能進入亞非拉,積累了挑戰跨國巨頭的實力。這個天翻地覆的變化才經歷了短短十幾年的時間,怎么能不讓人唏噓感嘆。
中資銀行助力中國通信設備商海外攻城略地
在海外市場的擴展中,國有銀行的政策性貸款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華為和中興之所以在早些年能夠在海外攻城略地,主要是受益于國家政策和中國商業網絡的擴張。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自2004年以來,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等國有銀行陸續向華為、中興提供了高額出口信貸,進而引歐盟雙反調查。
以國開行為例,從2004至2009年向華為的客戶提供100億美元信貸額度,2009年到期之后,其又將這一額度提升至300億美元。同時,2010年年中,華為副總裁胡厚昆在公開信中稱華為的客戶共使用了國開行的100億美元額度。
類似的,國開行與中興也簽署150億美元《開發性金融合作協議》,主要也是為了滿足購買中興設備及相關技術服務的海外客戶的融資需求。
也就是說,華為和中興在海外擴張,高度依賴國家政策扶持,等于是海外客戶即便貧困潦倒,也可以從中資銀行借錢買華為和中興的設備。
2011年6月15日,美國進出口銀行總裁霍赫貝格就直言,華為增長如此迅速的原因之一是它從國家開發銀行獲得了300億美元信貸額度的支持,這使得華為可以給顧客提供比競爭者更優厚的資費條件。
不過,這種政策扶持雖然使華為和中興在海外高速擴張,但客戶的還貸支付能力卻取決于當地電信市場的實際增長,這使的風險在相關銀行和產業鏈上數以百計的中小企業間互相傳遞,以至于討債成為華為、中興分包商們的一項重要工作。
兄弟反目 禍起蕭墻信實通信破產
信實通信公司“掌門人”是印度商界巨鄂德魯拜·安巴尼之子。本次信實通信破產,歸根結底還是兄弟反目,禍起蕭墻。
2002年,德魯拜去世后,其兩個兒子穆克什·安巴尼和安尼爾·安巴尼因財產糾紛“反目成仇”,于2005年將父親的商業帝國一分為二。
哥哥穆克什獲得集團下屬石油開采與冶煉業務公司,而弟弟安尼爾則分得集團電信和金融業務,信實通信的前身信實信息通信公司就在其中。
2016年,原本專注能源領域的穆克什突然宣布,進軍印度電信行業,成立運營商Reliance Jio,以低價的4G通訊服務,殺入競爭激烈的印度電信市場,并且掀起了長達兩年的價格戰。
受價格戰影響,2018財年前三個季度中,印度電信行業整體收入同比分別下降了1.76%、4.15%和6.27%。而截至2018年9月,短短兩年時間,Reliance Jio依靠強大的資本支持以及低價策略,將服務的用戶數量從0增加到了2.81億。
在這一過程中,信實通信則逐漸掉隊,從2017財年開始,公司轉盈為虧,而虧損則一直持續到其進入破產程序。2019年第一季度,信實通信虧損796.3億印度盧比。
穆克什·安巴尼和安尼爾·安巴尼“同室操戈”,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工商銀行純屬“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由于印度運營商在采購中國通信設備商的產品時,中方提供買方信貸支持,因而印度運營商可以非常廉價的買到華為和中興的設備。這一方面可以使印度運營商大幅降低組網所需的現金,又可以使華為和中興在海外攻城略地,賣出海量設備。同時,如果印度運營商的還貸能力沒有問題的話,對于中資銀行來說,這也是一筆不錯的生意。
但問題就出在海外運營商的還貸能力上,由于第三世界國家企業資金底蘊、管理水平等方面參差不齊,會給中資銀行帶來巨大商業風險,本次信實通信破產,就給中資銀行帶來了約合人民幣149.35億元的“爛賬”。
誠然,在2019年5月,NCLT正式啟動信實通信的破產解決程序。根據印度2016年通過的破產法,信實通信將有270天的時間來解決債務問題,否則將被強制清算。這意味著,中資銀行要追回貸款,至少還需要大半年時間。而在印度,一旦進入清算程序,則需要花費2至5年時間。由于債權人眾多,“僧多粥少”,5年后149.35億元的債權到底能追回多少,依然是未知數。
優勢產業不宜變相出口補貼
通信產業是中國高端制造業的一面旗幟,華為、中興等設備商在市場地位和技術水平上基本與愛立信、諾基亞等國際大廠處于第一梯隊。不論實際水平如何,但至少在宣傳上,華為已經“封神”,拳打愛立信,腳踩諾基亞。網絡輿論更是宣傳華為領先友商12個月至36個月不等。
鐵流認為,國家補貼首先應用于高科技領域的弱勢領域,而且應當服務于本土企業和消費者。首先,對于優勢產業,應該講商業規律,通過商業法則,讓在全球本身就具有很強競爭力的公司與國外大廠競爭,這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國內通信巨頭的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這些通信巨頭不至于因為政策扶持而產生依賴性。
其次,國家政策補貼應當服務于本土企業和本土消費者。像買方信貸這種行為,其實就是變相的出口補貼,這種補貼在本土企業產品國際競爭力比較弱的情況下,是有一定合理性的,但如今國產通信設備具有很強的競爭力。特別是通信設備來說,按照華為官方的說法是“洋人不得不買”,那么,對于這種“洋人不得不買”的產品給予高額補貼,這不是變相給國外運營商和消費者送錢么?
美國的芯片屬于中國不得不買,美國會對英特爾、英偉達等公司給予類似政策補貼,使中國消費者可以買到廉價的CPU和GPU么?
國家政策補貼,應當服務于本國老百姓,讓本土運營商和消費者享受實惠。不可學“三大”讓洋人高人一等。何況,一些發展中國家還貸能力有限,不針對具體情況進行甄別直接給政策,很容易導致國有銀行壞賬。
鐵流認為,對于優勢產業,就應該講商業規律,國家政策補貼應當更多的用戶弱勢產業,特別是關系到國家信息安全一些基礎硬件和軟件。比如芯片、操作系統、數據庫等等。
如今,中國通信產業已經成為參天大樹,一些過去曾經奉行的政策,是時候改變一下了,把更多的資金和政策,用于解決“卡脖子”問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