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前半部分參考了楊學志博士的文章。
無線通信產業(yè)是由需求和技術兩個輪子驅動前進的。早在1947年,貝爾實驗室的科學家就提出了蜂窩通信的概念,其中的核心技術是頻率復用和切換。基于這一概念,貝爾實驗室于1978年研制出先進移動電話系統(tǒng)(Advanced Mobile Phone Service,AMPS),這就是第一代移動通信系統(tǒng)。AMPS是一個模擬通信系統(tǒng),采用頻分多址(FDMA)的復用技術,主要技術手段是濾波器,容易受噪聲的干擾,語音質量較差。
隨著集成電路技術的發(fā)展,第二代移動通信系統(tǒng)采用了數(shù)字技術,并采用TDMA和信道編碼技術,使得通信系統(tǒng)向寬帶化發(fā)展,語音質量得到了較大的改善。 其中歐洲制定的GSM系統(tǒng)非常成功,至今仍在廣泛使用。
20世紀90年代互聯(lián)網蓬勃發(fā)展,順應這一時代要求,產業(yè)界制訂了3G標準用以實現(xiàn)移動互聯(lián)網。3G采用了高通公司開發(fā)的CDMA技術。CDMA一度被認為是一個神奇的技術,高通公司的創(chuàng)始人中有一位世界級科學家,他用一篇論文說明,CDMA的頻譜效率可以達到AMPS的18倍,于是全世界都把CDMA作為下一代通信的方向。
但是實踐表明這個觀點太過于浮夸了,CDMA存在自干擾問題,其頻譜效率只提高10%左右,并且3G的主流標準WCDMA的系統(tǒng)設計過于復雜,導致部署成本比較高,所以一直無法替代GSM系統(tǒng)。
第四代移動通信采用了OFDM技術,從根本上克服了CDMA的技術缺陷,并且簡化了系統(tǒng)設計,成就了一代成功的移動通信系統(tǒng)。
如果我們稍微總結一下,可以發(fā)現(xiàn),1G發(fā)掘出了移動通信的巨大需求,但是采用了比較落后的技術體制,因此長不大。
2G進行了數(shù)字化革命,從而獲得巨大成功。
3G是為了新出現(xiàn)的移動互聯(lián)網需求而誕生,但由于高通的浮夸宣稱,使整個通信產業(yè)在技術上走了彎路,全球的3G業(yè)務都不是太成功。而4G回歸了正確的技術路線,目前4G業(yè)務蓬勃發(fā)展。
隨著4G的成功商用,按照無線通信十年一代的發(fā)展規(guī)律,產業(yè)界開始了5G的研發(fā)。中國政府已經為5G分配了500MHz左右的頻譜,運營商也已經在多個城市開展了商用實驗,在2019年6月6日,四大運營商都獲得了商用牌照。
移動通信有核心網,基站首先掛在核心網上,再連接到因特網。核心網主要是起運營支撐作用,比如身份的識別,計費等等。
而另一個體系是大家都熟悉的WiFi,沒有核心網,路由器是直接戳到因特網的。 這就構成了兩大生態(tài)體系,也就是傳說中的CT和IT,它們之間的合作與競爭將貫穿無線通信產業(yè)的走向。
在無線通信產業(yè)當中,空中接口這一段的產值,包括終端和基站,占絕大部分。如果做一個類比,通信網絡可以類比人體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或這神經系統(tǒng)。
骨干網的部分可以類比中樞神經或者主動脈,雖然容量很大,但是只有幾條。骨干網絡的銷售額不大,但是占據(jù)戰(zhàn)略制高點;而空中接口部分相當于神經末梢或者毛細血管,數(shù)量龐大,占據(jù)無線通信產業(yè)的主要市場份額。
有線網絡現(xiàn)在都光纖化了。光纖的發(fā)明是基于高錕的理論,他因此獲得諾貝爾獎。
光纖的容量大,成本低,徹底改變了人類通信的面貌。目前一根光纖已經可以達到1Tbps。而光纖要比同等長度面條便宜——最近的一次招標中,1公里光纖中標價是30元人民幣,反正30元人民幣肯定買不到累計1公里長的面條。光纖便宜好用,物美價廉,這是真正的高科技。
因此,通信系統(tǒng)設計的原則是用有線盡量去靠近用戶,在最近用戶的地方使用無線。
早期光纖只用于骨干線路(比如北京和上海之間),隨著成本的降低,目前光纖已經入戶了。
空中接口部分就比有線網困難多了。在有線通信當中,信號在一個精心制造的介質里面?zhèn)鞑ィ瑹o論是銅線還是光纖,信號質量非常好,隨便搞搞就能達到很高的速率。
而無線信號的傳播環(huán)境就惡劣得多得多。無線電波在傳播過程中衰減很快,還受到建筑物、山體、樹木的阻擋,很多時候需要經過反射或者穿透障礙物才能達到接收機。 并且,無線電波不是規(guī)規(guī)矩矩地沿著規(guī)定的路線走,會走到不希望的地方,造成對他人的干擾。
但是無線通信有一個好處,就是擺脫了線的束縛,可以拿著手機隨便走,這種便利性是有線通信所無法比擬的。 所以盡管挑戰(zhàn)很大,無數(shù)的研究者前仆后繼,攻克無線通信當中的道道難關。
空中接口的核心技術在物理層,每一代移動通信是由這些核心技術所定義的。空中接口的核心技術可以分為5個大類,分別是調制、編碼、多址、組網和多天線。
比核心技術更基礎的是基礎理論,包括電磁理論和信息論。
高通公司開發(fā)了CDMA技術,并且成為3G三大標準( WCDMA,CDMA2000和TD-SCDMA)的核心技術,從而一躍成為通信和芯片行業(yè)巨頭。
高通解決CDMA民用有三招,分別是功率控制(Power Ctrl)、同頻復用(UFR)和軟切換。 功率控制解決遠近效應,同頻復用提升頻譜效率,軟切換解決切換連續(xù)性。這構成了高通CDMA的技術體系。
3G在編碼領域的主要進展是采用了Turbo碼,這是法國電信所資助的教授發(fā)明的,是通信發(fā)展史上的里程碑,因為它首次充分逼近了香農在1948年所提出的信道容量。
在多天線領域,Alamouti編碼應用到了廣播信道多編碼。因為廣播信道在整個業(yè)務當中的比重并不大,所以這個編碼的作用相對重要性低一些。但是這個編碼是多天線技術領域的里程碑,有非常大的影響力。
調制是最基礎的通信技術,沒有之一。因為基礎,所以穩(wěn)定,一直到現(xiàn)在的5G都沒有太大的變化。
可以看出,高通在3G的多址和組網兩個方面擁有核心技術。當然,在把核心技術工程化的過程當中也建立起由幾千個專利組成的專利組合。憑著這些專利和芯片的聯(lián)合運作,收取了大量的高通稅。
其實從現(xiàn)在的眼光看,Turbo和Alamouti 是更重要的核心技術。但這兩個核心技術在法國電信和ATT這樣的大公司里面,沒有進行商業(yè)化運作的機制,只是收了一些專利費,沒有形成象高通這么大的商業(yè)。
到了4G之后,CDMA技術被OFDM技術所取代。主要的原因是CDMA存在自干擾的問題。高通的功率控制和軟切換試圖去解決這個問題,但采取的方法是在CDMA缺陷的基礎上進行補救,但是怎么補也補不徹底。
而OFDM從根本上克服了CDMA自干擾的缺陷,使得頻譜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所以在4G時代,高通的技術體系被摧毀了,之后也就有了發(fā)改委對高通的反壟斷調查。不過,4G在調制和編碼領域仍然采用了3G的方案。
就5G EMBB場景來說,標準已經制定完成了。
首先調制這塊還是沒有變,太基礎了,想變也變不動。
就編碼來說,雖然編碼被媒體炒得很火,但LDPC和Polar比Turbo提升非常有限。誠然,LDPC和Polar是Turbo碼之后通信技術發(fā)展的里程碑性的技術。 但是由于Turbo碼已經比較接近香農限,雖然這兩個碼更接近,但是對系統(tǒng)容量的提升已經不大,大概是1~2%左右。
多址是移動通信的核心技術領域,第一代到第四代移動通信分別采用了FDMA、TDMA、CDMA和OFDM技術。5G三大場景之一的eMBB這塊沒有變,還是采用了4G的OFDM。
多址這塊NOMA有很大的熱度,一度被公認為5G的必選技術。5G標準的早期,幾乎所有的廠家都支持這個方向。但經過驗證NOMA比OFDM的增益嚴格為零,所以回歸4G時代的OFDM。
組網上,4G時代的SFR是非常不錯的技術,CoMP......
多天線這塊最響亮的就是massive MIMO,號稱可以成百倍地提升系統(tǒng)容量,從媒體上看幾乎可以是5G的代名詞。
MIMO這個理論1995年提出,已經23年了。它所揭示的對容量的巨大提升致使它一直是學界和工業(yè)界的熱點。但是這個技術一直到4G都不是很成功。這個技術最早是從雷達領域過來的。但要用于民用會遇到特別的麻煩——雷達對著的是天空,都是視距,很干凈。而地面上是多么復雜的地形,這個事情一下子復雜了無限倍。這個技術有個特點,一演示就成功,一實用就趴窩。在一個選擇的場景下MIMO技術是很容易演示成功的,但是在復雜的實際環(huán)境中所涉及的問題的難度,是兩個數(shù)量級的差別。換言之,就是相對簡單一些,增益也有限一些的能實現(xiàn),但復雜一些,增益很大的那種只能擺拍。目前能夠商用的MIMO是相對不那么復雜,增益也相對有限的。當然MIMO是一個有潛力的領域,但是其實用化問題仍然沒有解決。另外,MIMO的問題還在于,雖然能夠提高容量,但是要增加設備,有成本的。
不過,據(jù)業(yè)內人士告知鐵流,在天線技術上,還有一項新技術,那就是透鏡天線,這項技術相對于市場主流的5G天線,在覆蓋、功耗等方面都有明顯提升。鐵流獲得小道消息,中興和大唐已經開始嘗試這項新技術。由于這項技術可以提升覆蓋,降低功耗,降低成本,運營商對這項技術也很感興趣。
在長沙周杰倫演唱會測試中,透鏡多波束天線相對于市場主流的一款2.6GHz的3D MIMO天線具有明顯優(yōu)勢,當然在一些數(shù)據(jù)上也有不足:
小區(qū)內的平均用戶數(shù)、平均激活用戶數(shù)、最大激活用戶數(shù)、小區(qū)內的最大用戶數(shù),透鏡多波束天線是3D MIMO天線的1.7-2.5倍。
小區(qū)PDCP所發(fā)送的下行吞吐總量(GB)高出3D MIMO天線29個百分點,上行總吞吐量介質多波束天線更是3D MIMO天線的3.2倍。
3D MIMO天線在無線接通率、切換成功率高出介質多波束天線10個百分點。
在西雙版納的萬人潑水節(jié)測試中,采用4G基站+透鏡天線對比測試的方式,每個波束均配置E1+E2+FDD1800多個載波,多波同時多頻配置。通過測試數(shù)據(jù)對比,采用新天線后,RSRP區(qū)域覆蓋平均電平由-81dbm提升至-73dbm,平均質量(SINR)由10.7提升至14.5,平均下載速率由15.24Mbps提升至28.8Mbps。
誠然,廠商的測試結果和最終規(guī)模化應用的效果不一定劃等號,但終歸是一個可能的突破扣,特別是當下5G基站覆蓋比較一般,功耗比較大的情況下,新型天線在很多指標有優(yōu)勢的情況下,還能夠提升覆蓋,降低功耗,這個就尤為難得了。
正如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表示,5G網絡比4G速度更快,是靠擴容傳輸帶寬。由于5G走的是高頻擴容的路線——由于消耗的帶寬成倍增加,而在低頻,帶寬資源非常寶貴,因此,只能選擇頻譜資源更加豐富的中高頻。而頻率越高覆蓋越小,這是無線通信的基本知識。這會導致5G基站的覆蓋成為短板。
因此,如果能夠提升頻譜利用率,那么,對于5G來說,是一件大好事。
在基礎理論上,楊學志博士發(fā)布了一篇衰弱信道容量論文,發(fā)現(xiàn)了香濃不經意間的一個小瑕疵,如果這個理論是正確的,那么,可以在不增加任何硬件成本的情況下,把頻譜效率提升20%以上。
兩項新技術究竟最終結果如何,請大家拭目以待。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