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中國運營商對現階段的5G非常不感冒,這種現實直接導致輿論上5G被炒得火熱,但行業對5G非常冷淡。
雖然輿論上華為5G已經封神,在今年2月的世界移動大會(MWC2019)上,華為攜帶其5G方案高調亮相,并在其官網上稱“華為在5G解決方案領域保持絕對領先的優勢”。
華為董事長梁華在媒體溝通會上也表示:華為5G技術成熟度,至少領先行業其它公司12至18個月。
但從實踐上看,中國運營商對現階段5G非常不感冒。
據《金融時報》4月17日報導,華為5G產品線總裁楊超斌4月16日在深圳舉行的年度分析師峰會上表示,這40份5G商業合同(約4萬個基站,其中韓國就占了1萬多個),有23份來自歐洲,10份來自中東,6份來自亞洲(其中一份來自香港),還有1份來自非洲,中國大陸的一個都沒有。楊超斌稱,“在大陸,雖然我們做了很多測試,但都不是商用的。”
之后,網絡上甚至還掀起了“三大運營商不愛國”的風潮。
不知是否受到輿論壓力的影響,當然,也可能是湊巧,中移動緊急采購了500個5G基站,并把其中一半左右的訂單給了華為。
之前的文章《國產5G基站不敵外商 機房供電高達2萬瓦》,鐵流引用相關數據,已經說明了現階段5G技術升級虛假,并帶來功耗、覆蓋等一系列問題,使運營商對現階段5G不感冒。
但硬是又一波網友抨擊鐵流捏造虛假消息,如今,鐵流引用華為5G產品線總裁楊超斌的原話,難不成是楊超斌被愛立信收買了?
而且楊超斌的原話是比較酸的,蘊含了“外國人都買了40份合同了,中國大陸居然是零——連洋人都說好,國人怎么能說不好呢”的味道。再配合之后國內“三大運營商不愛國”輿論,堪稱組合拳。
對于楊超斌提供的數據,一位網友留言:
被他們吹上天的全球最多訂單40個,原來才賣4萬個基站設備,舉個例,廣東截至18年上半年止,共有61.2萬個移動基站在使用,即是說連廣東現用1/15也不到。
相對于過去三大運營商對5G的冷淡,最新報道顯示,中國對5G“有點急”,不僅各地政府發紅頭文件要求加快5G推廣,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也在各方壓力下,不得不開始搞NSA。
非常有意思的是,之前搶“5G第一”的美國和韓國卻開始放緩5G推廣,歐洲和日本甚至還聯手搞“后5G”。
中國急于上5G既有政治因素也有產業輸血因素
過去,中國移動把2020年作為5G商用時間節點,一方面是因為現階段5G技術升級虛假,存在覆蓋差、功耗大、成本高三大問題,根本就是坑貨,因而不愿意采購。
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押寶SA。由于在2018年6月實現凍結的5G標準(R15)不支持mMTC和uRLLC,支持mMTC和uRLLC場景的R16標準按計劃要到2020年3月才能完成。正是因此,三大運營商曾經將5G商用時間表放在2020年。
可以說,原本中國移動希望R16標準凍結之后,再去推廣5G(SA)。
不過,運營商發現,所謂的自動駕駛、萬物互聯、智能工廠、智能醫療等5G應用場景都是偽需求,這個鐵流在《5G:資本逐利因汝之名》里面寫的很清楚了,因而對SA也就看的淡了。
加上現在5G已經成為政治象征,特別是在川普宣稱“5G競賽是一場美國必須要贏的比賽”后,政治色彩已經壓倒技術因素。在當下5G已經成為政治符號的大背景下,東西好不好無所謂,反正不能在5G組網速度上輸了,因為這關系“民心士氣”和“大國臉面”,加上“向國慶70周年獻禮”的因素,使國內運營商必須在2019年就開建5G。
給國內企業進行輸血也是“急于建5G”的重要原因。由于5G技術升級虛假,當下5G覆蓋差、組網成本貴、功耗大,全球運營商對5G都不熱衷,都是小批量采購測試,因而國內設備商豪賭5G后,只能慘淡經營,加上川普的抵制政策,使設備商庫存高企。
據報道,某司的運營商業務在2018年的銷售收入首次出現了-1.3%的負增長。同時,受此影響某司在2018年的存貨同比上升了31%,達到了945億人民幣,具體來看其產成品的庫存竟然同比增加了55%,很明顯地出現了產品滯銷。更為嚴重的是,受到存貨增加和5G 研發持續加大投入的影響,某司在2018年實現的經營活動現金流同比下降了22.5%,減少217億人民幣。
因此,急需進行輸血幫助設備商去庫存,熬過難關。由于“太大而不能倒”,政府出于全局考慮,必然會以行政指令的方式要求運營商采購5G設備幫助企業去庫存。
美韓放緩 歐洲日本搞“后5G”
雖然此前美國和韓國為了爭“5G第一”動靜很大,并率先啟動了5G商用。
不過,從商用的情況看,5G被用戶詬病和抱怨,包括網速慢,連接性差、覆蓋差等問題。韓國移動運營商承認他們的服務沒能滿足消費者預期,并承諾改善網絡質量。韓國三家運營商SK Telecom,KT和LG Uplus都公開承認他們的5G網絡在交付方面存在問題,很多用戶抱怨他們的服務并不像宣傳的那樣快速、安全。由于在實踐中碰壁,韓國已然放緩了5G推廣。
之前,有一位網友辯護:
美韓5G反饋差,正是因為沒有用華為的設備。
但只要搜索一下就可以發現,這種辯護是違背客觀事實的。
在一篇“歌功頌德”的文章中:
華為設備在韓國共布置了近10000臺,僅次于韓國本土巨頭三星電子,成為韓國5G的第二大設備供應商,能和三星對抗......不夸張地說,韓國能夠提前一小時開通5G“擊敗”美國,軍功章有華為一半。
另外,鐵流也建議個別網友在留言前先查一下新聞,不要信口開河。
美國的情況也是類似,運營商被各種吐槽。雖然川普打“嘴炮”,聲稱5G是中美競賽,而且美國一定要贏,但美國批準一個新基站的站址,行政審批流程就要28個月,這種官僚主義下,美國所謂的5G競賽基本就是另一個版本的“星球大戰”。
就美國對5G的態度而言,不要看川普、美國政府和軍方這么說,而要看AT&T等美國運營商怎么做,千萬別被川普忽悠了,鬧出現代版的“蔣干盜書”。
由于5G在試點中問題多多,歐洲和日本對于現階段5G不看好,于是聯手搞“后5G”。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近期日本與歐洲的政企學將聯手,面向下下一代通信標準“后5G”啟動共同研究。力圖通過日歐聯手,用“后5G”在技術上逆襲“5G”。
回想當年3G,這簡直就是歷史的重演。
就是因為3G在技術上不成功,以及“CDMA大法好(性能提升18倍)”本來就是高通那位是世界級科學家忽悠起來的,所以搞得3G只能覆蓋城市,廣域覆蓋還是要靠2G。
但通信行業還是要臉面的,而且大量投資也需要3G設備大規模應用來收回,基于臉面和商業利益,不能自打臉說3G不行,于是搞了個“3G長期演進”的幌子搞新技術,也就是現在的4G(LTE),LTE是Long Term Evolution的縮寫。
如今,歐洲和日本開始聯手搞“后5G”,顯然是已經認識到現階段5G存在大問題。
國內也應該未雨綢繆了。對于現階段5G,幫助國內設備商去庫存,并對設備商輸血之后,沒必要大規模推廣了。要集中精力把資源放在新技術上,實現在基站設備成本、覆蓋范圍和功耗上的重大突破。
至于革新后的技術,到底是叫“后5G”、“新5G”,還是叫6G,亦或還是叫5G,這只是名稱上的問題。真正應當關注的是如何解決現階段5G設備貴、覆蓋差、功耗大三大短板。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