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現階段全球5G的試點情況看,5G的覆蓋非常糟糕,一個5G基站覆蓋范圍大約為100米至300米,而且信號穿透能力非常差,一進建筑物就掉線,室內信號非常差,幾乎就是大號WIFI,與當年失敗的Wimax非常相似,恐重蹈Wimax覆轍。
能否實現廣域覆蓋是移動通信的剛需
在說現階段5G之前,我們先來回顧下當年失敗的Wimax。
在4G標準的爭奪戰中,由于大家被“高通稅”在3G時代惡心的不行,因而在4G時代,中歐廠商聯手“去高通化”。選擇了OFDM技術取代CDMA,并開發LTE。
北美Intel、IBM、摩托、北電等巨頭也攜起手來,打造自己的WIMAX標準。
WIMAX是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的縮寫,即全球微波互聯接入。
這種無線接入技術,能提供面向互聯網的高速連接,具有傳輸速率高、帶寬大等優點。
最通俗的理解,WIMAX好比Wi-Fi的威力加強版,可以像移動通信的基站一樣提供無線接入服務。
WIMAX技術主導者是INTEL、IBM、摩托、北電以及北美一些運營商,共同注資近40億美元開發該項技術。
之后,Intel更是宣稱WIMAX芯片比傳統3G芯片便宜10倍,甚至美國政府還要國家信譽給Wimax背書,對外宣傳這是劃時代的顛覆性技術。
2007年左右WIMAX的研究論文呈井噴之勢,美國的鐵桿盟友和附庸聞風而動,加拿大北電將傳統3G業務賣給法國阿爾卡特,一心搞WIMAX。亞洲日本、韓國、臺灣這些美國馬仔更是爭相表忠心,整個東南亞、大洋洲也緊隨WIMAX腳步。
WIMAX前景一片大好!
但峰回路轉、樂極生悲。
WIMAX和現階段5G選擇了路線一樣,都是走了高頻擴容的路線,最大問題就是覆蓋,和現階段5G覆蓋差如出一轍。
這導致WIMAX的城市覆蓋千瘡百孔,雖然Wimax具有理論上較快的網速,但組網成本和維護成本非常高。澳大利亞最早部署WIMAX的運營商老總在國際會議上痛罵WIMAX,說室內覆蓋在區區400米就不行了。
由于WIMAX覆蓋非常差,且城市覆蓋千瘡百孔,Wimax廣域覆蓋的組網成本和維護成本異常高昂,導致Wimax最后輸給了LTE。
2010年,WIMAX標準的最大支柱INTEL撐不住了,宣布解散WIMAX部門。
隨后,賣掉傳統3G業務轉向WIMAX的加拿大北電破產了。
隨后,全球最大的WIMAX服務提供商美國Clearwire公司的業務重心也由WIMAX轉向了TDD,2011年9月宣布與中國移動達成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推進基于TD-LTE標準的產品與設備開發。
全世界都驚呆了。
日本反應最快,從WIMAX轉向TDD轉,韓國也緊隨其后。而臺灣因為前期投入太大,難以掉頭,在2010年INTEL退出WIMAX后,又堅持了2年。運營商想掉頭,但是臺當局規定只有完成WIMAX覆蓋率達到70%時,才可申請向LTE轉換,這可是把運營商往死里整!
2012年時候六家運營商的WIMAX用戶只有不足15萬……因為押寶WIMAX失誤,給臺灣造成了巨額經濟損失,更要命的是因為通訊技術路線選擇錯誤,整個通訊產業悲劇了!
從Wimax悲劇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只有較快網速,而在組網成本和維護成本上居高不下,在純粹商業經營的模式下,必然會失敗。
如今,雖然已經有了免費的WIFI,但4G依然能夠較好的商業化,那是因為WIFI只能覆蓋少數地方,而廣域覆蓋,才是移動通信的剛需,免費的WIFI打不死收費的4G,原因就在于此。
因此,盲目追求高網速,卻無法實現廣域覆蓋,從實踐上看,這種通信標準在純粹商業化運作的情況下,必然失敗,成為第二個Wimax。
現階段5G的覆蓋比Wimax還要慘
根據國內外5G的試點情況來看,目前5G的覆蓋是非常差的。
在2G時代,一個基站可以覆蓋5公里以上,到了4G時代,一個基站也能覆蓋1至3公里。
而根據5G試點,一個5G微基站只能覆蓋100米至300米。
聯通在北京金融街的測試是11個微基站覆蓋了3.6公里的街道,而且這還是因為街道上沒有障礙物,而且只有幾個人在用5G網絡,在這種狀態下測試,幾乎就是純凈測試。
上海虹口的5G覆蓋情況就更加悲劇,23平方公里的虹口用了230個5G微基站,平均一個5G微基站覆蓋半徑100米。
美國AT&T的測試,5G信號只能覆蓋180米。
這里說明一下,雖然名字叫微基站,覆蓋也很差,但微基站的功耗卻異常的大,光天線的功耗就要1200瓦到1500瓦,整個基站一年的電費超過1萬元。
除了覆蓋差,還有穿透性和信號不穩定問題,根據Verizon的測試情況,5G信號不穩定。而且5G信號穿透力很差,一進建筑物就回落到4G。
韓國的5G試點情況則更加搞笑,那就是5G終端在覆蓋范圍內只能以非常低的速度移動,一旦移動速度過快,終端就收不到5G的信號了。
就網速來說,網友站在5G基站下測試,雖然AT&T測出過1G/S的峰值,但純凈測試瞬間峰值意義不大。關鍵看穩定狀態下的網速,而Verizon的試點,穩定下載速度為400Mbps至600Mbps之間,上傳只有60Mbps,這與宣傳中的5G網速高達10Gbps差距很大。
正是因為現在5G基站覆蓋太坑,而且信號穿透力差,城市覆蓋千瘡百孔,現階段5G的覆蓋像當年的Wimax覆蓋如出一轍。
5G宏基站+微基站+皮基站+飛基站部署模式是大坑
因此,搞出了5G宏基站+微基站+皮基站+飛基站部署模式。就是需要用微基站、皮基站和飛基站去填補覆蓋盲區。
微基站是給宏基站補盲或做中繼,一般一個宏基站配8個左右的微基站。
皮基站是用來填補室外空間的覆蓋盲區,一般是一個小微基站視情況配合數個至數十個的皮基站,一個皮基站的覆蓋大約為20、30米,一般安裝在建筑物外立面上。
飛基站是用于5G室內覆蓋的,因為5G信號穿透力很差,所以為了彌補室內空間覆蓋上的不足,因而必須在家里放一個5G飛基站才能保障5G室內覆蓋。飛基站的覆蓋在10米左右,而且和WIFI類似,穿墻能力很差,如果家比較大,或房間多墻多,飛基站的室內覆蓋會非常感人。
這種宏基站、微基站、皮基站、飛基站的四級基站做法,會導致組網成本很高、整套系統功耗會非常大,設備商非常喜歡,但運營商非常不喜歡。
設備商非常喜歡,但運營商非常不喜歡。
設備商非常喜歡,但運營商非常不喜歡。
說三遍。
這套組網模式會弄得“滿城到處是基站”,不僅成本非常高,維護麻煩,而且非常不美觀。
萬一遇上地方領導非常重視城市建設和環境保護,來個X改X拆”,“X邊X化”,“外立面整治”,那5G組網就悲劇了。
現階段5G恐重蹈Wimax覆轍 不宜盲目推廣
必須指出的是,現階段5G的宏基站+微基站+皮基站+飛基站部署模式可執行性非常差。
眾所周知,人民群眾早已“談輻色變”,何況4G基站發射功率只有40瓦,而5G發射功率要增加到200瓦。在發射功率是4G基站5倍的情況下,必然會引發人民群眾的擔憂,對基站有很強烈的抵觸心理。
現在,連靠近一些建基站都會遭遇小區業主抵制。如果是在鐵塔上建微基站也就罷了,但如果想要在小區或街道的建筑物外立面建皮基站,或者是要老百姓家里建飛基站,難度非常大。
4月18日,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印發《廣州市公用移動通信基站規劃建設指導意見》,自2019年4月23日開始實施,有效期為5年。
該《指導意見》適用于廣州市行政區域范圍內基站的規劃、設置、選址、建設、管理和保護。《指導意見》明確提出:
廣州市住房城鄉建設局負責開放城市路燈桿用于微基站建設;
廣州市交通運輸局負責統籌協調道路的占道挖掘審批工作及道路沿線基站、配套設施、管線等路政許可的審批。
南方電網廣州供電局負責保障基站用電,確?;居秒姲踩?。
在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公辦學校等所屬建筑物上,以及在公路、公路用地范圍內、鐵路及其線路兩側安全保護區、隧道、橋梁、機場、地鐵、各類車站、港口、碼頭、渡口、內河航道及岸線、通航建筑物、城市軌道交通、旅游景區、公園、綠地、林地等公共區域和路燈、道路指示牌等公共設施上,設置小型天線、基站、鐵塔、機房及室內分布系統等通信設施,其產權人、管理人和使用人應當開放,提供通行和用電便利,保障基礎電信業務經營者公平進入。
可以說,為了5G,已經到了公共資源總動員的地步。盡可能想進一切辦法部署5G基站,以解決5G覆蓋差的問題。
這足以說明現階段的5G基站覆蓋有多爛!
何況,在居民家里,已經有光纖和WIFI了,性能比5G更好,而且都是免費的。在這種情形下,只要客戶足夠理性,根本不會扔掉現成的,只需交月租,且性能更好的光纖和WIFI,額外花一筆錢去買一個5G飛基站。何況WIFI路由器很便宜,飛基站能做到比WIFI路由器還便宜么?5G流量能像WIFI一樣免費么?
如果5G流量免費,運營商投資該如何收回?
如果5G流量收費,那么,5G在室內場景拿什么和免費又好用的WIFI爭?
因此,很多業內人士一直對所謂的室內5G應用場景嗤之以鼻。
而如果5G信號無法覆蓋居民家中,就會出現一回家就“5G失聯”的問題,就無法完成廣域覆蓋,必須用4G和2G來兜底,這樣一來,5G的意義就大打折扣,淪為4G的補充,而不是對4G的革命。
總而言之,以現階段5G宏基站+微基站+皮基站+飛基站的部署模式,是一個大坑。可能會成為第二個Wimax。
Wimax好歹還有400米覆蓋呢,現階段的5G覆蓋只有100米至300米。估計看到現階段的5G,北電和摩托羅拉會哭暈在天堂吧。
最后再強調一下,鐵流從來沒有反對探索下一代通信技術,只是反對一些廠商拿商業概念進行包裝,將之上升為“政治正確”,并通過上走“政商關系”,民間輿論造勢綁架,強行推廣虛假且不成熟的技術。
國家投資應當投資真5G,而不應當把錢浪費在現階段這種幾乎是第二個Wimax的商業概念上。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