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上交所公布首批科創板上市名單,和艦芯片位列其中。
和艦芯片的前身是和艦科技,成立于2001年11月,該公司主要從事集成電路制造環節中的晶圓代工業務。換言之,就是和艦芯片與中芯國際屬于一類企業,都是從事芯片制造行業的。
如果說,科創板扶持一家本土芯片制造企業那倒還好,但問題在于和艦芯片的實控人為臺灣聯華電子。
怎么回事呢?
根據和艦芯片在招股書中稱,其在科創板上市后,聯華電子間接持有公司87.24%的股份(目前持有98.14%的股份)。
這樣一來,就變成臺灣聯電通過在科創板融資割韭菜。
就技術上來說,和艦芯片在技術研發和技術能力上非常一般,在過去近20年里,技術進步基本依賴從聯電獲取技術,本身并不具備自主研發能力。何況如今聯電在尖端制造工藝的研發上已經后繼乏力了,當臺積電7nm工藝已經量產,正在進軍5nm工藝之際,依然在14nm工藝徘徊。
由于臺灣當局的N-1代技術代差政策,聯電向和艦芯片導入14nm工藝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這將使和艦芯片的工藝在將來很長一段時間里停留在28nm工藝。
而就28nm工藝來說,中芯國際和華力微電子都已經掌握,而且兩家企業正在著力攻克14nm工藝——中芯國際宣布在今年第三季度14nm工藝量產,而華力微則宣布在2020年左右實現14nm工藝量產。
也就是說,和艦芯片在技術上是落后的,大陸資本完全沒有必要去輸血養活一家技術落后的企業。
就商業上來說,和艦芯片一直在虧損。2018年,和艦芯片的主營業務收入為35.71億,同比增長10.34%,凈利潤為2992.72萬,同比下跌58.02%。公司2018年扣非凈利潤為虧損1.46億,截止2018年底,和艦芯片累計未分配利潤為-9.27億。
在和艦芯片虧損的同時,政府卻對和艦芯片給予高額補貼。
根據招股書,大陸地方政府為鼓勵集成電路行業發展,和艦芯片及其子公司所在地對其提供了多項政府補助。2016到2018年,合計補助金額高達52.13億。和艦芯片將其中的14.27億的政府補助計入了當期損益。
總結一下:
1、和艦芯片是由臺灣聯電控股的企業,目前聯電持有和艦芯片98.14%的股份;
2、和艦芯片不具備自主研發能力,技術上完全依賴聯電,而且制造工藝即將被中芯國際和華力微電子超越。
3、和艦芯片商業上慘淡經營。
4、和艦芯片三年內獲得50多億政府補貼。
鐵流已經無力吐槽了。
特別是對地方政府補貼50多億資金給一家臺灣聯電持股98.14%股份的企業,到底是怎么想的?"量大陸之物力,結臺企之歡心?"
這讓大陸這些窮的叮當響,全靠偉人思想和奉獻犧牲精神穩定員工隊伍的公司情何以堪。
在當下芯片已經成為美帝遏制中國的殺手锏之際,無論是國有資金,還是民間資本,都應當支持本土芯片公司發展,特別是扶持本土那些具備自主研發能力,并在成長起來后能和洋人搶飯碗,乃至"讓洋人去吃土"的企業。
像這次和艦芯片登陸創業板,只會淪為聯電在中國大陸割韭菜的工具,使聯電/和艦芯片從中國大陸資本市場抽血,不利于本土企業的發展。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