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晚上,華為發布了首款5G折疊屏手機。
不久,人民日報公眾號轉發了一篇名為《華為折疊屏爆紅,你絕對想不到中國人付出了多少!》的文章。文中瘋狂贊美了為這款手機制造屏幕的企業——中國京東方,以及使這個15年虧損5億的企業站起來的偉大企業家——王東升。
這是一個廣泛傳播的,贊頌民族企業家的責任感與良心的故事:
“北京電子管廠(京東方前身)是一家老牌軍工企業,本來擁有無限輝煌和大好前程。可自1980年以來,先進國家的核心電子元器件早就不是電子管,而是晶體管和集成電路。所以沒有跟上時代的北京電子管廠無法適應市場,連年虧損。當時的1萬多在職職工以及4000多退休職工,連醫藥費都沒處報銷。
此刻的王東升也意識到困境,于是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跳槽辭職。可就在他要走的那一刻,他看到了讓人心酸的一幕:廠子里的老職工,趁著傍晚去市場撿白菜幫子。當時王東升百感交集:“我不能離開,我不能在企業生死關頭撒手不管,人不能忘本啊。”
于是1992年,王東升推掉高薪職位,任北京電子管廠廠長。當時他才35歲,為了對舊廠改革,他從職工們手里募集670萬作抵押。進行股份制改造后,王東升便帶領電子廠,進軍精密電子零件和材料,讓這個打算養殖雞鴨貓狗的地方,能夠掌握自己的技術。從奄奄一息中脫胎重生。”
讓我們看看這個故事:王東升是故事的主角,是英雄人物,是改變世界的力量。是他犧牲了自己的高薪職位、優越前程,是他因為同情職工而選擇接任廠長,是他用一己之力讓企業起死回生——真的是這樣嗎?
電子管廠那么多的職工去哪里了呢?
他們,是醫藥費沒處報銷的被同情者,是傍晚撿白菜幫子的襯托英雄的故事配角,是王東升募集抵押資金的背景和對象,是用工制度市場化改革的被犧牲者。
他們,總是“被動”“從屬”,永遠沉默無聲,只有一個代稱——“職工”。
然而在歷史上,他們并非一直如此。
我們就從北京電子管廠的歷史說起吧。
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在蘇聯和民主德國的技術支持下,我國開始籌建酒仙橋電子工業區。1956年10月15日,北京電子管廠(代號國營774廠)開工,總投資1億元,設計年產1220萬只電子管,是60年代亞洲最大的電子管廠,在世界范圍內也是最大規模之一,員工總數超過1萬人。該廠擁有世界最先進的電子管制造和研發設備。
有職工回憶起文革時期的電子管廠時說:“當時,首都鋼鐵廠、東方紅煉油廠、北京電子管廠,可以說是當年的三大龍頭企業。表現為人多,廠房遼闊,規模壯觀。走出去的職工一拍胸脯說:俺是“管廠”的,好像有高人一等的氣魄。我所呆過的車間分別是柵極車間和裝配車間,80%以上是女工在操作,全幅武裝是白帽、白衣、白鞋,整個車間白茫茫一片,上下班及吃飯時間,全是飄飄然仙女下凡,嘰嘰喳喳和銀鈴似的說笑聲回響滿屋滿院。”
這時候,他們是工業建設的主體。
隨著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時代,兩個明顯的趨勢轉變出現了——重視消費品生產和大規模引進國外技術。首先,彩色電視機作為消費品,爆發出巨大的需求。而半導體和集成電路替代電子管也成為趨勢。北京電子管廠雖然在國內最早開始研制半導體技術,但是趕不上日本已經發展成熟的生產線。所以在巨大市場需求和高利潤的誘使下,最方便直接的就是引進國外的生產線。
全國在1980-1985年期間迅速引進了112條彩電整機生產線。除極個別來自香港、德國之外,其余全部引進自日本。緊接著的“彩電國產化”也是通過引進元器件生產技術,在自己的國土上復制日本產業鏈。中國原先的產業鏈被徹底替代了。中國的技術比國外落后,那么就應該扔掉并引進先進的外國技術。在扔掉舊技術的同時,往往企業也連同一起被扔掉了。
北京電子管廠這樣的核心元器件企業,就這樣被拋棄了。
沒有得到國家的彩色顯像管研發等項目,沒有資金,半導體研發也始終沒有得到任何支持,只能生產已經被淘汰了的電子管,北京電子管廠在市場上沒有任何競爭力。遭遇了這樣的技術替代和市場替代后,北京電子管廠陷入了連年虧損。
1986年,張紅飚接任廠長后,北京電子管廠公開進入虧損狀態。了解情況后,工人們立刻表現出“愛廠如家”,由職工跑來和廠長說,“我沒有啥特殊本事,今年改換勞保服了,我今年就不換了,舊的縫縫補補再用三年,為廠里節約開支”;“我每天從工資里面省一角錢,積攢起來交廠里”;“我每天下班后撿破爛賣錢支援廠里”……
這時候,他們是與企業有難同當,共同進退的一份子。
注意到了虧損,北京市經委決定在1987-1990年對企業實行“大包干”,采用企業承包經營責任制。各分廠自負盈虧,干部實行“聘任制”,競爭上崗,富余職工外出找活干。當承包指標層層分解到個人并廣泛采用計件工資制時,實際上是把所有的責任都推卸到了每一個普通職工身上。
當時,引進先進技術的中外合資企業被看作中國工業的希望,而北京電子管廠已經被徹底遺忘,并且陷入了絕望,借錢也發不起工資,開始長期拖欠工人工資。
發不起錢?是因為企業效益不好。效益不好?是因為企業負擔太大。負擔在哪兒呢?你們這些職工福利太高,做事太懶。所以歸根結底都是你們工人的問題。
那個在故事里老工人下班以后去菜市場撿白菜幫子的事情,就在這時發生。其實何止是撿白菜幫子,為了生活,撿煙頭撿破爛賣錢,下班后擦皮鞋……我想這些滋味,王東升大概都沒有體會過。畢竟企業不行了,領導可以說換就換,到其他地方一樣當領導,而普通工人就上天無路,只能為企業背鍋了。
王東升的股份制改革開始了。除了引進外資投資,生產收益快的產品外,最重要的就是改革用工制度,減員增效。職工們下崗的下崗,內退的內退,沒下崗的也要“競爭上崗”。
這時候,他們不僅是“背鍋俠”,還是企業急需拋棄的“包袱”。
王東升說是因為同情老工人撿白菜而決定接任廠長,可是這些為北京電子管廠奉獻大半輩子的老工人們,在他的改革下還不是被當作包袱一扔了之,自謀生路。
就這樣,昔日的北京電子管廠成為了今天的京東方。京東方傳奇的發展故事和王東升也一次又一次作為“英雄”在人們口中傳頌。可是那個曾經能夠發出悅耳笑聲的工人主體,卻再也發不出聲音,陷入了無邊的沉默。
現在的京東方市值已經超過千億,2018年凈利潤為35億元,而它的一個普通流水線操作工的月工資不到4000元。
從國家的主人和工業建設的主體,到與企業有難同當的一份子,再到“背鍋俠”和企業急需拋棄的“包袱”,最后到失去所有話語權的“打工仔”,沉默無聲的大多數。
這是“王東升們”獲得整個世界的輝煌傳奇歷史,也是千萬萬萬工人們一步一步失去一切的血淚史。
然而故事總是繼續的,一切都還沒有結束。當千萬個佝僂的背挺直,無數張沉默的口發出不甘的怒吼……這些故事終將會有另一種講述方式。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