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中國自主CPU不斷取得進步,在發現嚴厲的技術封鎖對遏制中國CPU法不起作用之后,境外科技公司改變策略,來華開展技術合作。在西方科技公司紛紛來華開展技術合作之后,國內CPU研制單位衍生出三條不同的技術路線:
第一條是以龍芯和申威為代表的“研”的路線,即通過分析第一代產品應用中發現的問題進行自主研發升級。自主研發路線好處是核心技術自己掌握,安全性高,不怕被人卡脖子,而且發展后勁強。缺點則是技術難度大,研發周期長,而且自建軟件生態核產業聯盟的工作難度極高。
第二條是買國外CPU核做集成的發展路線,就是之前提過的花錢買ARM的CPU核集成芯片,這種做法的好處是可以大幅降低了芯片設計的技術門檻,并大幅縮短了芯片設計周期,因為最困難的工作外商已經幫國內公司包辦了。由于從外商購買的CPU核本身就是國際主流的技術,有現成的產業生態,因而比較容易商業化。不過,卻對也很明顯,那就是核心技術受制于人,信息安全受制于人。
第三條是ODM的路線,就是中國人掏錢請外國人干,目前主要是把國外/境外已有的現成設計直接拿過來換成中國的品牌。這種做法只能實現品牌的國產化,對于掌握核心技術和保護國家信息安全毫無意義。
從2014年年底到2016年年初大約一年半的時間,采用引進技術的CPU大肆攻擊自主CPU性能不行,要求在已有的自主信息化試點中換掉龍芯,并成功把一部分龍芯換成了技術引進CPU,給龍芯造成很大壓力。而龍芯3A3000的問世,則一舉扭轉了這種局面,在通用處理性能超過引進的ARM和威盛技術的CPU。
必須說明的是,龍芯3A3000完全是龍芯自己掏錢研發的,沒有拿國家一分研發經費。作為對比,國內這些引進X86和ARM技術的公司獲得了核高基01專項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結果這些引進CPU在通用性能上反而不敵自主研發的龍芯,徹底粉碎了一些專家學者和企業界大佬對自主CPU的否定態度。
在2016年,使用申威處理器的“神威太湖之光”高性能機取得世界第一的好成績,充分說明不論是通用CPU還是高性能機專用CPU,自主研發的道路都是走得通的,不僅安全性好,性能也高。尤其是通過自主研發形成持續改進能力后,未來的后勁更足。
誠然,自主CPU自建生態的道路非常困難,但一旦做成了,無論對于國家信息安全,還是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意義都非常巨大。
何況,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關鍵是要明確發展路線,找準細分市場創立根據地。這一點,自主CPU走的是農村包圍城市的發展路線,先在航天、航空、工控、網安等方面建立自己的根據地養活自己,然后進軍黨政辦公市場,最后再進入個人電腦和服務器等領域,以20年磨一劍的精神做自主CPU。
一旦龍芯申威能把中國版Wintel做起來,那么,過去“過去跟在洋人身后吃土”的商業模式將一去不返,將會開辟一個“讓洋人去吃土”的新時代。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