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位通訊社社長演講中"華為手機是日本人研發的"的說法,引發了輿論關注。
該社長的這種言論,究其原因,也許是植根于骨子里的"軟骨癥",在他成長的那個年代,由于在很多民用技術上中國和日本存在一定差距,跪倒之后就站不起來了。
時至今日,中國已經進步了、成長了,這位社長依舊長跪不起。
這位社長的文章發表后,網絡上有很多回擊的文章,其中一些內容說的比較中肯,但也有一些打雞血過度夸耀,不夠客觀的內容。
對于中國企業在智能手機上掌握多少核心技術方面,鐵流認為,應當辨證的看。
整機研發實力強
也許有人會說,整機研發不就是全球采購零配件,然后找富士康、聞泰、龍旗等工廠代工么?
誠然,整機研發的門檻并不如智能手機中的CPU、GPU、OS那么高,像英語老師、娛樂明星、家電企業、互聯網公司都能很快的搞出一個設計方案。
但搞出一個能用的整機設計方案和做出一個能夠在商業市場上大賣的設計方案是兩回事。
整機設計的關鍵在于產品定義,能不能在外觀上有所突破,能不能進一步提升手機內空間的利用率,比如在相同尺寸的情況下增加電池的容量,能不能把最新(最新技術未必能獲得革命性體驗提升)的一些技術用到智能手機上。
另外,供應鏈把控也是一道關口,就SoC來說,對于華為這類自己做SoC的廠商而言,SoC量產時間必須精確把握,使其不會影響自家手機的出貨節奏。對于藍綠這類采購高通、MTK芯片的廠商來說,就必須保證自己能夠拿到外商的芯片。
從近年的市場表現來看,中國智能手機廠商在外觀設計、新技術應用、供應鏈把控上已經是世界級的了。
關鍵技術受制于人
這個又是老話題了。雖然國產手機在整機上做的很不錯,但在很多核心元器件上受制于人。比如在CPU上高度依賴ARM,在GPU上高度依賴ARM、Imagination,在存儲芯片上高度依賴三星、SK海力士、東芝、鎂光、閃迪等廠商,在CIS上高度依賴日本索尼,高端機的屏幕高度依賴日韓廠商......
誠然,國產供應商也正在發展,比如京東方的屏幕就已經被華為高端機型采用。但目前來說,京東方還是沒辦法一下子全部頂上去,華為還是選擇了多供應商,由多家企業提供屏幕,像前不久華為Mate20被曝出屏幕存在瑕疵,出現瑕疵的屏幕基本是源自LG。
可以說,HOVM能夠在智能手機上取得成功,和聯想能夠在PC上取得成功的根源是一致的。由于中國市場龐大,且勞動力廉價,這對于整機設計和整機制造來說具備非常大的先天優勢,國際巨頭處于降低成本的考慮,也會主動把整機設計部門轉移到中國大陸,甚至是直接把設計工作外包給大陸公司,而這又使中國大陸形成了非常成熟的產業鏈,使娛樂明星、互聯網公司、英語老師只要花錢就能解決整機設計和制造問題,能很快切入,開發出各色各樣的智能手機。
正如聯想雖然PC銷量名列前茅,但其實是給Wintel打工,國內這些手機巨頭,其實也是在給AA打工。在CPU、GPU、存儲、CIS等關鍵元器件上基本依賴進口,像某大牌手機鼓吹的拍照,其CIS完全依賴日本索尼,只是通過非常巧妙的包裝,把索尼的技術和萊卡的品牌認證都變成了自己的創新,實現了品牌光環營造和品牌溢價。
日本手機衰落并非技術因素
在各種反駁文章中,有一種聲音:
創新要看中國,否則這些年,日本手機怎么被打得落花流水?
誠然,如果用來鼓舞士氣,打擊洋奴,這種論調倒也可以。
但如果仔細探究,這種觀點是存在瑕疵的。
首先,中國智能手機的崛起和技術創新關系不太大。
從之前的介紹可以看出,無論在基礎硬件,還是在基礎軟件上,智能手機中的"中國智造"比例相當有限,國內企業更多是在做集成,無論是買IP集成SoC也好,還是買SoC、存儲、主板等元件組裝整機也罷,國內企業真正能夠不依賴外商的技術和產品就把事情搞定的相當罕見。
中國智能手機的崛起其實是借了中國崛起的東風,更多和中國市場龐大,中國政府社會治理能強,以及全球產業會分工后,中國在整機產品制造商具備先天優勢有關。
而日本智能手機衰落,更多的是因為人口老齡化、勞動力成本太高、日本企業暮氣沉沉、日本本土市場狹小等因素有關,和技術創新什么的真沒啥關系。
其實,不僅僅是日本的智能手機,整個日本電子產業都在衰落。可以說,自廣場協議開始,日本就一直在走下坡路,這種國運頹勢,不是什么工匠精神就能扭轉的。
未來二、三十年,東亞國際秩序將會向朝貢關系上靠攏,日本、朝鮮、韓國、越南與中國的關系也將將回到傳統的軌道上。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