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篇文章刷爆朋友圈,文章的套路是科研院所不重視人才,待遇低下,然后私企高薪挖人,之后科研院所科研工作停擺。
誠然,目前部分體制內單位對科研人員的待遇確實低于獵頭公司開出的價碼,但文章中的一些內容夸大其詞了,不少內容也失實。對于張小平事件,還是應當辨證的看。
幾點失實的地方
一是單位不對。將航天六院十一所寫為航天601所。
二是年薪和級別不對。在科研院所中,"研究員"和"研究人員"是兩個概念,原文顯然是把這兩個稱呼混淆了。研究員是相當于教授的職稱,在科研院所中,研究員非常難評,拿中科院計算所來說,像龍芯首席科學家胡偉武只是研究員,研發寒武紀人工智能芯片的陳云霽、陳天石兩兄弟,也是研究員,大家千萬別把"研究員"和"研究人員"是兩個概念混淆了。該研究所副主任設計師以上加起來大概也就占所有研制隊伍的31%,張小平做到副主任設計師絕不是最底層的小小"研究人員"。
就稅后收入來說,張小平級別一樣的研究員,一年稅后約為20萬元左右。小道消息是張的收入為23萬左右,比原文中提到的一年12萬要高將近一倍。必須指出的是,體制內單位雖然薪酬相對互聯網巨頭低一些,但又很多隱形福利,比如福利房、戶口、單位食堂、子女就學等等,如果把這些隱形福利算上,加上23萬的工資,以西安的薪資水平,單位對張不算虧待。
對于航天系統的薪酬,鐵流咨詢過一位朋友,他的回復是:很多航天人過的HAPPY的很,不少在北京有車有房的安居樂業的。
誠然,不排除這是幸存者偏差,以及單位和地方差異的因素,我們也必須承認,現在的科研人員的薪酬是非常不合理的,特別是相對于娛樂圈、金融、互聯網等行業來說,明顯偏低,嚴重扼殺科研人員工作熱情和中國科技進步。
但因一個案例就把航天系統的科研院所,甚至所有體制內單位一棍子打死,未必客觀公正。
影響登月夸大其詞
據網傳消息稱:張小平年紀大概47歲左右,參加的幾個型號目前都屬于預研性質,況且沒有一個型號真正研制成功,所以公文中只是提到了張小平是把關的作用,并沒有真正實際開展工程型應用。
預研更多是寫論文、寫報告的,作為職稱頭銜的噱頭。但是干型號與預研是有本質區別的,是要拿出實打實的產品,不經過飛行驗證的火箭產品都是虛的。按照一些國內高校和科研院所申請預研經費各項目說法,中國在五年內就超美了。
畢竟一個國家級研究所,被一個人綁架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現代科研已經是集群作戰,而不是個人單打獨斗,不可能夸張到他一個人影響國家戰略。能一個人影響到國家戰略的,那也是錢學森級別的大師。
不能將私企高薪挖人歸咎于體制問題
體制內部分單位確實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很多文章和業內人士在網絡上吐槽都已經說的很多了,部分科研研所、國企已經成為人才的培訓基地,985高材生鍛煉學習幾年后,紛紛跳槽到薪酬更高單位或公司。
私營公司在科研院所附近設點,針對性挖人,年薪高出好幾倍并非孤例。
近幾年,不知是否因為"馬躍亭"的榜樣,國內一些資本也開始玩商業航天。商業航天公司動輒開出年薪五六十萬,稍有職稱的上百萬的年薪,與西安年薪二十萬左右相比,沒幾個能經受住誘惑。
由于商業公司高薪挖人,在近一年多,該所離職人員有不少,已經對科研產生一定影響,張小平只是其中一個而已。
其實,換作其它商業公司,競爭對手開出幾倍的薪水也一樣會出現這種情況。
然而,在媒體報道上,科研院所和國企出現這種現象就是"體制問題",商業公司出現這種現象就是"人才正常流動",這種雙重標準的報道方式到底是愚昧無知?還是別有用心?
本質上是勞動關系糾紛
據相關人士披露,大致情況如下:
張小平屬于重要涉密人員,這個事件的性質是"勞動關系糾紛",事件大致經過:
2018.03 張向研究所提出離職,并在所內沒有同意的情況下不來上班,并去藍X公司上班;
2018.04 研究所通過律師與其協商,要求其回所上班,未被同意;
2018.05 研究所向西安勞動人事仲裁庭提交仲裁,要求其回所履行聘用合同并進行脫密;
2018.09.19 仲裁庭進行仲裁,雙方交換證據,研究所聘請的律師將自己掌握的材料交給了對方律師,被對方律師所利用,把相關材料上網,仲裁庭還沒有宣布結果,以至于演變成當前這樣。
另外,張小平不在崗期間,還陸續動員其他有關員工離職。
那么,為什么網絡上會爆出這些信息?
據相關人士分析,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前期張小平離職手續未辦完,研究所要求張小平要么回所,要么退回分給他的福利房。縱有上百萬年薪,要交出房產也是難以接受的,況且他所在的私營航天公司本身資金鏈十分緊張,要給他補償也比較為難。
研究所發公文的初衷被人扭曲和利用
該研究所之所以弄出那種公文,原因有很多,可能的原因比如在仲裁中作為對己方有利的文件,或者是向上爭取資金。畢竟該研究所已經有不少人有離職了,因而就用夸大用辭的公文爭取資金,提高技術人員待遇。只不過操作手法不夠成熟,而且被對方律師利用,被一些人添油加醋之后,反而在另一方面起到了意料之外效果——一方面是用官方信用給張小平背書,拔高了張小平的技術能力和作用,另一方面,是給外界造成科研研所不重視人才的印象。
私營航天公司有很強的炒作動機
據小道消息披露,網上炒作該事件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張所在的公司走重資產路線,資金鏈十分緊張,急需獲得融資以續命,急于打造一位技術權威。于是就想方設法為自己博眼球,得到六院出的這個文件后,該公司就抓住機會爆炒,以提高知名度。
畢竟,"馬躍亭"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復制的,稍有不慎,就變成賈躍亭了。公司如果得不到新的融資,很快就會資金鏈斷裂。
所以一方面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機會炒作自己。
另一方面冒著極大風險一定要發射一枚極高成本攢出來的,而且是大量模仿長征11號的三級固體火箭,以"證明"自己的能力。博取關注,獲得資金。且不說把1.2米直徑造假說成1.35米,其運載能力幾乎為零,內行人看了的入軌能力幾乎是笑話。
另外,據小道消息,張小平效力的私營公司在火箭發動機研制中,竟然出現零件設計出來,但是裝配不出來的情況,必須重新設計生產的情況。這已經充分說明其實際工程經驗的欠缺,畢竟張小平過去長期作預研,缺乏工程經驗,加上私營企業短平快的指導思想和互聯網思維,這支隊伍干出來的事也就不足為奇了。
從體制內離職的人中,在火箭發動機專業,無論是行政職位還是技術段位比張小平高的人不少,但這些公司并沒有如此高調炒作。
這種博取眼球賺流量,最終目的是融資圈錢的套路,過去幾年的互聯網大潮中屢見不鮮。不要因為披了一層火箭發動機的馬甲,大家就不認識了。
航天科技,一切以飛行成功為判別標準。在地面炫耀紙面數據多么牛逼,無法撐起星際旅行之夢。
對于航天事業,私營企業和私人資本能夠參與這也是好事,但就航天事業來說,我們需要的是十年磨一劍的實干家,而不是充斥著互聯網思維的"馬躍亭"們。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