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紅芯瀏覽器虛假宣傳事件鬧得沸沸揚揚。有業內人士更是對紅芯擁有12項專利技術提出質疑,"紅芯的這些專利里所能實現的功能都是Chrome早已具備的功能,如果它是Chrome內核還去申報這些專利,不知道法律怎么說,我認為是有欺詐的嫌疑"。
專利一詞,在人們腦海中,總是與具備核心技術、核心競爭力密切相連,但在現實中,專利注水是普遍現象,不僅中國公司會這么做,歐美高科技公司也精通此道。甚至連4G通信標準、5G通信標準這些"高大上"的領域,也無法逃脫垃圾專利的禍害。
雖然國內外很多科技巨頭都會宣傳自己擁有擁有很多專利,以彰顯自己的技術水平和行業地位。但只要詳細查看這些公司擁有的專利就會發現,其中很多專利非常水。
就以全球首家市值突破萬億大關的科技巨頭——蘋果公司為例。蘋果公司的專利雖然從數量上看并不少,但質量上并不算太高,而且分別的領域很多,顯得比較"雜亂",比如用于接收觸敏顯示設備上的文本輸入的方法和系統;向后兼容的擴展圖像格式;多點觸摸輸入辨別;用于組織和呈現媒體項目的集合的設備、方法和圖形用戶界面;使用電子設備的安全元件來進行在線支付;用于動態校準相機系統中旋轉偏移的方法等技術專利。
蘋果公司還有一些讓人看起來非常"水"的專利,比如蘋果手機的包裝、蘋果店內iPad支架、圓角矩形、滑動解鎖、蘋果專賣店的玻璃樓梯、用于資產租憑管理的系統和方法等。
玻璃樓梯專利
也許是因為專利質量相對有限,蘋果公司近年來在知識產權糾紛中多次失利。
在2015年,愛立信與蘋果簽署了專利授權協議,愛立信將在iPad和iPhone營收中收取大約0.5%的專利費。
在2016年,蘋果因iMessage、FaceTime等聊天工具侵權被判決賠償6.25億美元。同年更是被VoIP-Pal公司索賠金額為28億美元。
2017年,因蘋果A系列處理器侵權,法院判決蘋果支付5.06億美元賠償。
與蘋果公司類似,另一大家耳熟能詳的科技巨頭三星公司,也存在很多注水專利。
在2016年,三星與華為發生專利糾紛,三星宣稱華為手機和平板電腦侵犯了三星持有的六項專利。然而,這六項專利的含金量相對有限,其中不乏專利應用早于申請時間,以及專利內容早已納入大學教科書的情形。
舉例來說,三星持有的六項專利之一為"擴展物理下行鏈路控制信道"。該項專利的原理非常簡單,類似的描述可見于二十多年前的教科書。這種方法是通過虛擬信道,并通過軟硬件合作的方法充分利用硬件資源。生活中早就有類似方法的應用,比如說電腦只有一個USB口,可以外接一個一拖四的HUB,這樣在計算機用戶看來USB通道的數量就好像被"擴展"了一樣。因此,鐵流認為該技術的應用早于專利申請時間,由于中國法律規定是誰先申請誰就擁有專利,而不是誰先使用誰擁有專利,因此,這就有鉆中國法律的漏洞之嫌疑。
既然很多科技巨頭都存在專利注水的問題,那么,這些企業為何熱衷于搞一堆垃圾專利呢?
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是企業為了獲得更高的行業話語權而制造垃圾專利。這一點在通信標準制定過程中尤為明顯。在4G標準制定中,愛立信主推的SC-FDMA作為LTE的上行多址方案,該方案是OFDM的一種變體,愛立信宣稱該方案能夠降低峰均比,降低對終端功放的要求。然而,之后的研究和實踐表明,SC-FDMA所帶來的對導頻設計的負面影響,要超過它的帶來的好處,其性能還不如OFDMA 簡單的削波方案。但即便如此,愛立信通過自身影響力,將SC-FDMA納入了4G通信標準專利。這種做法雖然增加了愛立信公司在4G標準的話語權,能夠收到更多專利費,但卻拉低了整個系統的運行效率。
二是科研人員為了完成KPI考核制造垃圾專利。目前,技術創新大多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顛覆式創新的例子少之又少,這就導致每個專利的技術點往往是在以前方案上小的改動,沒有多少創造性。科技公司的科研人員為了完成KPI,只能拼命搞一些是似而非的專利,甚至是直接搞一批垃圾專利,這個問題在不少行業的技術標準制定中都存在。正是因此,有業內人士指出,"對于標準專利,需要參照最高水平的已有非專利技術,超出的部分要給錢,如果沒有增益就不必給錢了。這樣大家就不必費力費錢地把垃圾專利塞入標準,鼓勵真正的創新,有利于整個行業的發展"。
三是為了在專利攻防戰中占得先機制造垃圾專利。在實踐中,科技公司總是會圍繞核心專利修建"專利墻",這些外圍專利數量龐大,魚龍混雜,其中不乏垃圾專利。這種做法有兩個好處,在防御中,即便競爭對手提起專利訴訟,也必須先把外圍的"專利墻"拔除之后,才能否決自己的核心專利。在進攻中,可以拿含金量有限的外圍專利去當敲門磚,即便在訴訟中,外圍專利被法院否決,造成的損失也在可控范圍內。
四是為了添加企業的高科技光環。由于專利的質量媒體和公眾很難評價,因而專利的數量就成為大眾評價科技公司技術實力的重要參照,在這種情形下,企業必然會制造一些噱頭專利、垃圾專利,以提升自己的高科技光環。畢竟,在擁有高科技光環后,企業無論是在資本市場融資,還是在市場營銷推介中,都會具備先天優勢。
總而言之,專利泡沫化并非中國企業獨有,而是一個全球都有的共性問題。這背后主要折射出企業、科研人員為了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玩弄專利游戲。這種做法并不有利于技術的進步和行業的健康發展。
由于全球科技公司每年都要申請海量的專利,而專利審核機構既缺乏審核的專業能力,也缺乏嚴格審核的精力,因而想要通過嚴格把關把垃圾專利擋在門外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加上垃圾專利已經形成了龐大的利益鏈條,審核機構單方面的禁止性行為,只會使申請垃圾專利的行為變得更具隱蔽性和欺騙性,而無法根除。
對于如何保障專利質量,有業內人士指出,可以采用信譽授權的模式。就是對申請專利的價值在事后進行全面評估,如果實踐檢驗這項專利具有很高的價值,則給提升申請人的信譽,如果被實踐證明是垃圾專利,則降低申請人的信譽。高信譽的申請人可以享受優待,而低信譽的申請人則納入黑名單中。
通過這種方式,鼓勵科技公司珍惜自己的信譽,并形成保護創新的正反饋,鼓勵更多有才能的人前仆后繼地創新。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