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遼寧省丹東的地產開發商們都陸續收到了一條通知:“根據市政府意見,2018年春季房交會暫停。”
按照往年慣例,為了消化當地龐大的樓市庫存,每年春秋兩季,當地政府均會搭臺舉辦房產交易大會,推出購房補貼、利率折扣等政策,開發商們也會拿出優惠折扣、買房送車位等條件讓利促銷。
而今年,這一切都改變了。
據新華社4月21日報道,朝鮮全國要集中一切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丹東為遼寧東南部的一個地級市,2016年末人口為237.9萬,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新義州市一江之隔。很快,手握重金的投資客涌入丹東。
丹東樓市一夜迎春,一掃壓抑五年的市場低迷,瞬間陷入了集體狂歡。騰訊《棱鏡》近日實地走訪了丹東新區多家樓盤。半月之內,曾被當地人稱為“鬼城”的丹東新區,房價已經從3000元~4000元,漲至5000元~8000元,漲幅至少在30%以上。更有甚者,一日兩次提價,房價近乎翻倍。
押注朝鮮“改革開放”的不止投資客。騰訊《棱鏡》獲悉,近期已有多家房企主動接洽當地,表達了投資買地的濃厚興趣,其中不乏恒大這類大型外來房企。
而這場押注的輸贏,仍有太多的不確定性。而擺在眼前更為現實的則是,樓市調控也正風雨欲來。當地房產銷售已收到銀行通知,從5月5日起,外地人在丹東買房首付比例不低于五成,更令投資客擔憂的限購政策也會隨時落地。
丹東新區一處售樓部,人頭攢動,該項目在4月份之前均價3000元無人問津,現在猛漲至5000元
“第二個深圳”
“最慘的時候,冬季一個月可能都賣不出去一套房子,好多新區樓盤都爛尾了。”回憶起此前低迷的丹東新區樓市時,一家本土大型開發商總經理告訴騰訊《棱鏡》。
一個極端有趣的案例是,丹東本地地產商太陽房地產開發公司,其分別在老區和新區開發了“七號公館”及“太陽尚品”兩大樓盤。在市場低迷期,甚至推出買老區的大戶型送新區的小戶型的促銷策略。即使如此,新區的房子也鮮有問津。
2014年前后起,距離老城區10余公里遠的丹東新區樓市陷入低迷,房價始終徘徊在3000元~4000元。根據2017年初下發的《丹東市加快房地產去庫存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要用3年~5年時間,基本完成房地產去庫存任務。到2020年末,住宅類商品房去化周期控制在12個月~18個月以內。截至2017年末,丹東市商品房待售面積208.4萬平方米。
2010年,中國網報道,時任丹東市長趙連生表示“丹東成第二個深圳指日可待”,他認為“這座大橋建設以后,對整個丹東,確實說不光是對丹東,對遼寧,甚至對全國整個對外開放而言,都增加了一個新的窗口,將起到一個很大的促進作用。在這個當中,最大受益者就是我們了,畢竟大橋選址是在丹東,正是丹東新城區所在地。”
根據官方介紹,總投資22.2億元的鴨綠江大橋,其口岸區建成后將成為中國最大的對朝經濟貿易口岸區,承載80%的中朝貿易量,從而緩解老城區中朝友誼大橋的運輸壓力。
趙連生當時坦言,“過去想和一些大財團、大企業洽談,我們都求助無門。現在隨著新鴨綠江大橋的開工建設,隨著丹東基礎設施逐步完備,這些大公司主動登門和我們進行洽談合作”。
新區建設,地產先行。正是在2010年前后,萬達、保利、佳兆業、綠城等地產商先后挺進丹東,富士康也曾考慮來此投資建廠。2012年,總投資80億元的丹東萬達廣場落地時,王健林、盧志強、孫喜雙等企業家也曾來新區考察。
轉折點在2014年。2014年新大橋建成通車的目標并未如期實現,外界投資熱情驟減,丹東新區房價也隨之陷入長達五年的低迷期。
目前,建設中的新鴨綠江大橋如今隔江放眼望去,朝鮮方面引橋至今仍然是一片黃色的田地。
丹東新區一處爛尾的商業綜合體,這波市場熱度救活了不少開發商,很多售樓部重新開張迎客
一位丹東新區樓盤營銷總監告訴騰訊《棱鏡》,盡管市政府、大學等已搬遷至新區,但商業、醫院等配套不完善,住宅入住率非常低,只有20%多,商鋪也大多空置。
炒房客涌入
“我給浙江炒房團丟臉了。”陳典開玩笑地告訴騰訊《棱鏡》。
說這話時,在丹東新區邊緣某熱銷樓盤,陳典剛剛遇到他的浙江老鄉——一位浙江溫州專職炒股的中年男人,花了400余萬,一次性在丹東新區購買了7套房子。
三十出頭的陳典手里資金不多,他剛剛從三亞樓市中鎩羽而歸。看到朝鮮改革開放的消息后,開始對丹東過往房價、人口數據、經濟增速、半島局勢等各方面進行分析,幾乎看完了市面上所有關于丹東樓市的分析文章,他甚至還加了不少QQ群,試圖獲取更多一手材料。隨后,他從上海飛赴丹東,花費65萬買了一套100平的江景房。
“沒準我以后有機會參與歷史,就像別人說起2004年上海房價才4000元那樣,說起2018年的丹東房價也才4000元。”陳典告訴騰訊《棱鏡》,如果用金融學術語來講,買丹東房子相當于一種看漲朝鮮發展的期權。若如預期發展,丹東就是下個深圳;如果不及預期,房子也可以用來度假住,無非浪費了30多萬的機會成本。
龐大的外地投資客的到來,導致丹東市不動產登記中心業務量急劇增加,現在只能預約發號
一位北京來的投資客對騰訊《棱鏡》稱,新區江景房才六七千,老區都到一萬二了,新區的價值不被認可,這是全國新區的通病,這里硬件條件已經具備,就差產業支撐。
與此同時,騰訊《棱鏡》獲悉,一個名為“水庫花爺房產投資”的專業炒房客也已殺至丹東,其在重慶、鄭州、昆明等地,自稱提供貸票、代持、砍價、貸款、按揭等破解限購一條龍服務。
“目前丹東不幫散客買,只接受資金方合作,最低500萬。”5月6日,“花爺”告訴騰訊《棱鏡》。她也感慨稱,現在丹東漲價厲害,邊看邊漲,一套房少的漲3萬~5萬,多的漲20萬,半天一個價,但自己照單全收,“剛看的‘濱江一號’樓盤直接跳漲20萬,最后還是要了。”
總價低、不限購、投資預期充滿想象力,這三點成為投資客重金押注丹東新區的核心原因。
“告罄”成為丹東新區多數樓盤如今的現實狀態,不過也有開發商開始捂盤惜售,等待賣個更高的價格
“今天買,明天就賺。”5月4日下午,站在自家沙盤旁,謝志強親自上馬,戴著麥克風向炒房客介紹道。作為緊鄰新鴨綠江大橋“新加坡城”樓盤項目負責人,他手下的15位置業顧問忙得不可開交,他只好自己親自來介紹樓盤。
謝志強告訴騰訊《棱鏡》,4月24日之前樓盤房價在每平米4500元左右,現在達到5800元左右,漲幅近30%,每天能賣30套~40套房子,“市場情況不好時,一年才賣30套~40套”。
“本地人比較遲疑,一般都問之前賣多少錢,現在每天漲多少,外地人出手幾乎不看價格,像劃菜單一樣,畢竟單價低。”謝志強稱,市場火熱的情況已經持續十多天了,每天早上8點就來,晚上10點才走,想招人都很難招。
未知的風險
“從明天開始,外地人來丹東買房,公積金、商業貸款不低于50%。我們現在的原則就是外地的都50%以上,因為無法核實公積金及養老保險的真實性。”5月4日,銷售中介們紛紛收到了銀行限貸的通知。
5月4日,針對外地人的銀行限貸政策下發,首付五成起
不過,對于投資客而言,限貸這則水壩依然難擋全款購房的洪水,畢竟這座邊境小城房價不貴。躁動不安的丹東樓市,肆意漲價、買賣房號、捂盤惜售等市場亂象已經逐步顯現。
“現在問題是你得去搶房,我們想幫客戶留房都不行,每天每平米漲幅都在200元~300元。”在名為“濱江凱旋門”的樓盤,有置業顧問向騰訊《棱鏡》介紹道。
對于當前的市場熱度,一家本地開發商負責人對騰訊《棱鏡》表示,這些開發商都壓抑很多年了,這些年的人工成本、運營成本、財務成本非常高。“我們當然希望市場好,但也一定要理性,不能上午一個價,下午一個價。”這位負責人說。
丹東新區有開發商打出了“今日限購”的招牌,但據這里的置業顧問講,這只是一種營銷手段
不過他也表示,單就江景房而言,現在新區七八千的價格還未到理想高度,單價破萬或許才是正常價格。
“浙江金華首富來到丹東,欲花2個億買下整棟樓”“福建一炒房團在新區一樓盤一次性買了40多套”……這些未經證實的傳言開始充斥當地市場中。
對此,當地一家樓盤總經理告訴騰訊《棱鏡》,上述傳言都是假的,他詢問同行業朋友,根本沒有這些事,至今也沒出現一次性購那么多套,消息越傳越離譜。現在丹東樓市中都是正常地購房,根本稱不上炒房團大批量購買。與此同時,他也告誡手下的銷售們,一定要實事求是,不能為了營銷亂加戲碼。
愈發躁動的市場環境下,限購政策靴子落地的可能性正在無限加大。
上述本地開發商負責人介紹稱,現在政府也在密切關注市場動態,項目每天要匯報銷售價格、銷量、剩余房源等情況,“聽說最近限購政策可能要出,下周差不多可能就能定這個事”。
就在該名負責人說出這番擔心不久后,5月5日傍晚,一則關于“丹東限購”的未證實傳言已經散開:5月7日政府出臺限購令,所有置業顧問趕緊給未簽約的客戶打電話,戶戶告知,務必明天來簽約,否則,房子買不到。
截止騰訊《棱鏡》發稿,丹東當地政府尚未出臺房地產市場限購政策。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