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糧食儲備體系該大修了
近日,河南一家糧油公司向記者反映,中儲糧在該公司儲存的萬噸小麥“被忘”7年,已經變質。改革的方向其實很清楚,就是改變過去一頭獨大的收儲格局,大力鼓勵糧食加工企業與農民儲糧。作者:鄭風田
中儲糧光武分庫正在組織車輛將已經變質的小麥運走。 吳揚 攝
近日,河南一家糧油公司向記者反映,中儲糧在該公司儲存的萬噸小麥“被忘”7年,已經變質。對此,中儲糧的回應是,糧食已拍賣銷售,但該公司因自身利益未得到滿足拒不出庫。
在我國,幾乎人人都知道“民以食為天”。如今出現這樣糟蹋糧食的事件,無論是誰的原因,都不可原諒。尤其是作為國家大糧倉的中儲糧,難逃失職之責。其實近年來中儲糧一直丑聞纏身,暴露出諸多管理問題。比如央視2015年曾報道過遼寧、吉林等地一些中儲糧糧庫和糧商相互勾結,用陳糧頂替新糧賺取差價。再比如2013年,檢察機關在中儲糧河南分公司系統挖出110只“碩鼠”,以空買空賣“轉圈糧”28億斤,騙取國家糧食補貼資金7億多元。2013年9月,中央巡視組向中儲糧反饋問題時明確指出,其存在“內部監督管理不夠嚴格”“基層腐敗案件高發多發”等問題。
中儲糧之所以出現這么多的問題,一方面是管理制度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小牛拉大車,國家糧食收儲規模過大過多,代理庫、代儲點等數量繁多龐雜,環節過多,才導致亂象叢生。
農戶儲糧一直是我國的傳統,曾占糧食產量的一半。這樣一方面可以躲過糧食收獲時集中上市帶來的價格下跌,另外也可以在市場價格合適時再出手,對整個糧食市場可以起到平衡作用。加工企業是用糧大戶,他們的收購行為剛好與農民相反,在糧食集中上市的價格低谷時,多收購一些,在淡季價格上升時少收購些。農民與加工企業參與收購儲糧的模式多年來一直存在,但近年來由于國家儲備的大包大攬,大大抑制了農民與用糧企業儲糧的積極性,基本上把糧食收儲的壓力都轉移到國家儲備上。龐大的收儲量,繁雜的體系,再加上管理不善,才導致許多奇怪問題的出現。
我國現行的糧食收儲體系是近20年前在特殊背景下形成的。當時為了激勵農民多產糧,也為了解決農民售糧的后顧之憂,才形成敞開收購的收儲政策。后來,國家的收儲量越來越大,再加上國家制定的比較高且每年增長的收儲價格,大大壓抑了市場機制,市場調節手段完全派不上用場。
目前我國糧食收儲的外界環境完全變了。國際糧食價格低迷,世界整體糧食過剩,而我國國內的糧食價格高企。如果再繼續執行巨量的糧食收購行為,其實是對農民發出錯誤的信號。所以不少專家呼吁,小麥與水稻收儲也應該像去年的玉米一樣,取消臨時收儲,讓市場這只手發揮主導作用,防止目前一方面國家糧庫收來的高價糧賣不出去,另一方面國外便宜的糧食通過進口與走私進入國內市場。
其實按照世界通行的糧食儲備規律,一個國家的糧食儲備量供國內市場三個月食用就可以了,或者是當年糧食產量的15%左右。而目前我國的糧食收儲量太過龐大,更出現有些地方國家收儲與加工企業爭收的現象。中儲糧自身變成了逐利單位。
改革的方向其實很清楚,就是改變過去一頭獨大的收儲格局,大力鼓勵糧食加工企業與農民儲糧。國家可以把過去的代儲補貼的一部分拿出來,用來支持農民與企業建庫。而精兵簡政后的國儲庫,也要像其他國有企業一樣,加強管理與問責。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