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部分源代碼和技術的開放,為我們提供了加快技術發展的機遇,但目前的這種淺層次的合作授權模式,難以做到期望的核心技術消化吸收,難以改變核心技術受制于人、信息安全受制于人的現狀。
近年來,隨著網絡安全和自主可控等政策的出臺,在催生了規模可觀的國產化IT市場的同時,也重創了國外企業級IT廠商的在華業務,為此,IBM、Intel、AMD、惠普、思科、微軟、高通、EMC、VIA等境外IT巨頭紛紛積極尋找中國本土的戰略合作伙伴。
有觀點認為,通過和境外IT巨頭合作,有可能通過這樣的合作幫助其掌握核心技術,借力IT巨頭的成功生態圈加速管理變革并與國際接軌,同時也能夠順應中國政府“保障信息安全、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的科技發展戰略。
不過從長遠發展角度分析,這種做法對中國的信息技術水平提升,雖有一定作用,但對整個國家的信息安全來說,卻存在挑戰和隱患。
來華合資的主因是國家出臺自主可控政策
隨著西方經濟持續低迷不振和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加速國家相繼出臺一系列網絡安全和自主可控政策,越來越多的境外IT巨頭赴華尋找戰略合作伙伴,以成立合資公司的方式將品牌本土化。
于是自2012年開始,EMC、VIA、惠普、IBM、思科、ARM、高通、Intel、AMD、微軟先后在中國設立合資公司或開展技術合作,推出所謂“符合中國安全可控標準”的產品,一些產品甚至還打進了黨政軍市場。
這種以共同組建合資公司的形式,積極推行境外品牌本土化戰略,既顯示了境外巨頭對中國市場的重視,某種程度上也是對中國市場做出的重要讓步。但本質上是境外IT巨頭在國家出臺對自主可控的政策要求下的妥協產物。
由于境外IT巨頭無法舍棄中國這個全球第二大IT市場,遂借助合資的方式取得合法身份,減少國家政策和當地社會對外來資本的危機情緒,深度介入蒸蒸日上的中國IT市場甚至敏感行業市場,從而獲取豐厚利潤。
這種做法雖然對外資有利,但對中國未必有利可圖。雖然部分源代碼和技術的開放,為我們提供了加快技術發展的機遇,但目前的這種淺層次的合作授權模式,難以做到期望的核心技術消化吸收,難以改變核心技術受制于人、信息安全受制于人的現狀。
更為重要的是,如果沒有合理有效的監管和引導,還容易造成國外IT生態對國內產業的進一步壟斷,無助于國內產業發展與技術能力的培養,影響我國信息安全產業的自主發展進程,動搖自主產業格局和生態。
成立合資公司會帶來三大隱患
雖然在理想狀態下,通過和境外IT巨頭合作,引進國外IT品牌固然可以充分利用國外IT產品業已形成的軟硬件生態,在短期取得一定的進展,但中國只能在現有的產業格局中取得一定的經濟利益,不可能形成自主的軟硬件能力,反而容易造成國內企業繼續依賴現有國外IT生態的惰性。
此外,這種做法還存在三大隱患。
1、無法掌握核心技術
對于國外IT品牌的本土化,目前其絕大部分做法都是向國內企業提供“授權”而非“轉移”知識產權,“授權”的目的僅僅在于可供國內企業能夠合法地使用國外企業的知識產權,國內企業并不真正擁有該知識產權。
因此在核心技術及其發展決策方面,即便合資企業由國內資本控股,國內企業也仍然不具備核心技術及其發展的話語權。
舉例來說,近期微軟和中電科的主要合作內容,并沒有涉及核心技術和知識產權,也不涉及Windows系統內核開發能力培訓、以及技術共享和轉讓。而微軟Windows和設備集團副總裁Yusuf Mehdi也表示,“微軟將保留所有關于Windows 10的技術知識產權”。
另外,即便是“授權”,國外廠商為了長遠自身利益考慮,目前也并沒有在核心技術或知識產權上對中國進行開放:IBM在針對Power CPU的對外授權中,浮點運算單元等關鍵部件是受到美國出口限制的;Intel公司也并不向任何第三方提供X86指令集授權;雖然ARM公司在授權方面相對Intel更加開放,但也在授權同時提供了很多限制性條款,如非永久性授權、授權指令集不得自行修改擴充、被限制使用范圍等……
從實踐上看,與境外IT巨頭的合資或合作,大多沒能掌握核心技術。這樣的例子不少……
目前信息產業大部分核心技術掌握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中,美國對中國的遏制策略是長期國策,對于真正重要的信息產業核心技術,即使美國企業出于自身利益考慮希望出口,美國政府層面也不可能同意。
2、存在安全隱患
過去,國內應用系統生長在國外基礎技術平臺之上,Intel和微軟等國外廠商把基礎軟硬件做成了黑盒子,導致應用軟件研發人員對軟硬件底層機理不清,安全無法得到保障。
現在,國外廠商愿意把部分代碼授權給國內,使過去的黑盒子變成灰盒子,以表明開放合作態度。但事實上,國外廠商的開放只是有限程度的開放,對于一些關鍵的代碼或者說明,很難做到完全公開透明,所謂灰盒子相對于黑盒子僅僅是五十步和一百步的區別,依舊存在一定安全風險。
舉例來說,早些年微軟就號稱把所有Windows源代碼交給了中國政府審查備案,但即便如此,中國并未完全掌握對Windows全部代碼的解讀吸收能力。
再如我國一公司與AMD合資,本質上是AMD向中國出售IP核授權,如果是購買硬核授權,那么安全就無從談起;如果是購買軟核授權,其安全性也非常值得商榷,因為對軟核做安全后門與隱患分析是非常困難的事情,需要完全讀懂上千萬行代碼,其困難程度可能不亞于建立自主的產業生態系統。
購買CPU核在安全方面的隱患在于發展權不在自己手里,CPU軟核一般2-3年就升級一次,老的軟核還沒有分析完,新的軟核又要做安全分析,從最壞的前景考慮,國外還有可能停止供應軟核......
另外,X86指令集也存在安全風險。經國內單位實測,發現X86指令集存在未公開指令,包括加解密、浮點操作在內共計二十余條,其中,有三條指令在用戶模式就可以使機器死機或重啟,作用機制直接穿透各種軟件保護措施,防護軟件不能感知;普通應用程序中嵌入一條即可使系統宕機。
從黑盒子到灰盒子,雖然看似國外廠商在開放程度上有所進步,但更多的還只是國外廠商所體現的一個姿態,把部分代碼授權給國內公司的做法始終存在一定安全隱患。
3、扼制自主技術發展
信息技術產品與一般的工業產品不同,信息化產品軟硬件之間互相依存,構成了一個龐大的信息產業生態體系。而這個體系中的任何一個點技術(芯片或軟件)都不是目的,而是控制產業生態的手段。
IT基礎產品的應用不但涉及到產品自身,還涉及到由該產品平臺所承載的信息內容,網絡文化甚至意識形態,而單純地采取國外品牌本土化策略,容易造成國外IT生態對國內產業的進一步壟斷,反而不利于我國信息安全產業的自主發展。
目前,國產自主軟硬件發展到了關鍵階段,經過“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的努力,已經在武器裝備、指揮系統、黨政軍信息化等方面做到了基本可用。但國外壟斷企業在以CPU和操作系統為代表的基礎軟硬件產品中已經形成很強的壟斷,國內的力量還比較薄弱。這些國外品牌現在進入中國,并對引進與合作表現出開放的態度,其根本目的是為了進一步加強自身產業生態形成的壟斷。
這些國外品牌廠商在進入中國后,可更加方便地打著“國產”旗號,進入與國家安全有關的重要行業,對我國在相關安全領域發展自主可控產業的已有布局帶來干擾,同時也對國內自主企業的發展造成了不利局面,也對真正自主企業的發展造成了市場、輿論以及人才培養方面的干擾。
亡羊補牢,為時未晚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信息安全和產業發展要統籌兼顧,指出“安全和發展是一體之兩翼、驅動之雙輪。安全是發展的保障,發展是安全的目的”、“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明確提出中國“要有自己的技術,有過硬的技術”,號召建設“戰略清晰、技術先進、產業領先、攻防兼備”的世界一流網絡強國。
為確保國家信息安全戰略的實施和我國信息產業的持續發展,可實施以下措施:
一是加強國家對國企和地方政府引進國外IT核心技術的思想引導和統籌規劃,建立健全審查審批制度,事先審查,避免以經濟效益為唯一指標盲目、重復引進。
信息產業的發展不僅僅需要考慮到經濟因素,也要考慮到國家信息安全戰略因素。因此,在企業和地方政府引起國外IT核心技術、與國外廠商成立合資公司的問題上,國家宜加強統籌規劃和指導,兼顧安全與發展、市場效益與本土保護,避免企業和地方政府盲目、重復引進,造成安全隱患,甚至對本土信息產業的健康發展造成沖擊。
二是建立健全自主可控測評認證標準,對已引進或引進后的IT項目進行分級認證,嚴格確保黨政機關、關鍵行業的信息安全。自主可控是我國信息化發展的重要目標,同時也是對相關企業、科研院所自身能力和進入黨政機關、關鍵行業市場資質的重要評估標準。自主可控包含的范圍很廣,除了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外,還包括技術能力自主可控、發展主動權自主可控、供應鏈自主可控等。
最基本的,在黨政機關和關鍵行業,需要從本土或合資廠商對體系架構修改能力、核心技術掌握程度、核心技術修改能力、關鍵模塊自主替換能力等方面做定量評估。建議有關部門深入探討,以自主可控、安全可信為基本原則,兼顧生態建設、產業發展,制定相關測評認證標準,在政府機關和關鍵行業建立嚴格的審查制度,強化國家信息安全戰略得到有效實施。
同時,該測評認證標準可以倒逼引進國外技術、與國外廠商成立合資公司的本土廠商加強自身能力建設,做好國外先進技術的承接和真正落地。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各廠商也要做好規劃,可以按照安全透明、安全可控、自主安全的步驟實施。
其中,安全透明是對引進的設計從實現原理上進行分析,確保沒有不掌握的黑盒子和惡意后門。安全可控是持續消化吸收,進行針對性地安全分析,如果有安全問題能夠自主修改。自主安全是在堅持自主發展原則的基礎上,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所要實現的最終目的,全面形成自主設計能力,融入自主的安全技術和安全標準。
三是加強本土信息產業生態體系的建設與扶持力度,確保行業話語權,最終建成自主可控、健康健全的信息產業生態體系。
信息產業在宏觀上表現有明顯的生態性,如產品生態、應用生態、開發環境生態等等,其健康有序發展不是僅僅依靠幾項核心技術的突破就能保證的,而需要從產業鏈上下游協作和生態體系建設等方面實現。
因此,我國信息化發展過程中要積極布局產業生態體系的建設,尤其是政府有關部門要從政策制定、產業引導、資金投入上積極部署,逐步擺脫對國外核心知識產權與生態系統的依賴。加大技術創新投入力度,在國際和國內市場爭取更多的行業話語權。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