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會沒落嗎?這個問題恐怕誰都不敢給出肯定或否定答案。但我們必須意識到,這不是一個空穴來風式的問題,而是已經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中國的銀行業正在走向沒落。真的嗎?真的。為什么這樣說?因為,銀行的立命之本——存款正在不斷萎縮;銀行的穩定營收正在失去穩定,長期資金來源開始面臨枯竭。
今天我們走進銀行的營業部,好像辦理存款的客戶已經不多了,而各式各樣的理財產品撲面而來,有代銷的、有自營的,幾乎所有原來的存款客戶都在認真地了解著各種理財產品的收益和風險,而幾乎所有柜臺業務員也都無心勸導客戶辦理存款。或許有人說,這是因為當下存款利率過低所致。但我看不是。因為,這樣的情況已經持續數年,而現在不過是越發嚴重了而已。
可以肯定,這樣的態勢未來會更加明顯。2015年12月2日上午,國家發改委正式下發了《關于簡化企業債券申報程序加強風險防范和改革監管方式的意見》,再次放松了企業債發行要求,鼓勵開展債券再擔保業務,強化中介機構責任和信息披露,并對小微企業增信集合債券的發行進行了明確。業界人士普遍認為,中國企業債發行節奏有望進一步加快。
不錯。從當下的趨勢看,商業銀行貸款越來越難滿足企業的胃口。為什么?第一,由于存款端的資金穩定性越來越低,期限越來越短,這使得商業銀行貸款難度大幅增加,存貸款期限錯配風險越發嚴重,這迫使銀行放貸越發審慎,而更加偏向三個月、六個月的短期貸款;第二,以短期而不穩定的存款資金,去面對較長期限而必須穩定的貸款,加大了商業銀行負債與資產的管理成本,大大提升了流動性管理難度,從而弱化了為企業提供有效服務的能力和效率。
更重要的是:上述情況使商業銀行的生存環境處于惡性循環之中。很顯然,當商業銀行不能有效滿足企業胃口之時,企業勢必需要尋求其他融資出路。如果這個時候,企業債發行條件和審批管制不斷放松,那企業勢必涌向這個口子,如果符合條件,企業融資成本或許會低于商業貸款,尤其是對較長期限的債務。問題是,老百姓購買債務的錢從何而來?銀行存款。所以,一個毫無疑問的情況就是:債券市場的不斷發育,一定會對銀行貸款構成“擠出效應”。
一些經濟學家認為,這沒什么不好。這恰恰是中央多年來一直努力構建直接融資市場,以改變間接融資為主的金融結構的必然結果。說得對,也是問題的要害。其實,美國早已是這樣的金融架構。而我們這些年的金融改革正是學習美國,逐步讓金融結構向直接金融發育,而相應弱化以銀行為主體的間接金融方式。
這樣做利弊如何權衡?主張間接金融轉向直接金融的人認為,銀行太大,大而不倒,國家、政府總要為經營不善的銀行買單,這不符合金融市場化的要求,而且也間接危害百姓利益。同時,直接金融最大的好處在于:投資者必須自己承擔債務風險,而不是過去那樣,負載在銀行身上,而實際變成政府責任。
但我不敢茍同這樣的看法。債券發行主體的行為,不管是誰都與社會構成了千絲萬縷的聯系。一旦債務發生風險,不管是銀行還是企業或承銷機構,它們都將面臨擠兌,并引發社會事件,而最終都將由政府出面解決問題。不是嗎?美國是一個極其充分的直接金融為主體的市場,金融危機來了,政府可以坐視不管?可以任由投資者自己承擔債務責任?事實勝于雄辯。
更重要的是,當直接融資市場癱瘓之時,誰來繼續擔當企業融資主體?這次金融危機過程中我們看到,當美國的債務市場停擺、股票市場暴跌之時,整個社會經濟窒息。而當政府出手救助,并試圖通過救助推動銀行加大信貸投放力度之時,幾乎所有銀行的回答都是“NO”。而它們愿意干的事情只有一個:拿著新錢繼續炒。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因為,美國金融制度所構建的金融浮躁,根本就不允許銀行去從事信貸這樣的“慢金融”。當時,這是讓奧巴馬十分惱火,而又無奈的事情。這也是美國金融市場再現紅火,但實體經濟恢復緩慢的關鍵原因。
中國哪?我們是不是也要構建一個“浮躁的金融市場”?現在的趨勢已經非常明顯,圍繞債務的各色金融衍生品五花八門,而且監管嚴重滯后。實際上,股票市場上去不完的杠桿,正是這一趨勢的典型特征。說到這兒,有人會問我,你是不是反對直接金融?錯。我是反對以債券市場為基礎的杠桿市場過度發育。同時我認為,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銀行這一傳統金融工具不能丟。尤其是它作為國有經濟主體基石,在特殊情況下,必須有能力發揮特殊的效用。這也是國家金融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認為,銀行經營存在問題是機制問題,而改革的關鍵在于理順和強化機制。但不能因為這樣的問題就拋棄它,而走向風險更大、更煩躁的金融模式。總之,直接金融和間接金融是對立的統一,所以改革是“揚棄”,而該不是“放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