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濟南二機床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張志剛強調:“我們是一個純國企。”盡管羅漢廠大部分仍然保持著國企的身份,但像濟南二機床這樣,仍然保持最初的體制,沒有進行股份制改造的大概僅此一家。更離奇的是,這樣一個看似落伍的企業,卻通過參與全球競爭,實施“交鑰匙”服務,為客戶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由過去的分包商變為總包商,由配角變為主角,確立了在國際高端市場上的競爭地位,被譽為世界三大沖壓裝備制造商。】
中國工業報編者按:新常態與老格局同在,跨國公司與本土企業分羹。走過黃金十年的中國機床行業面臨著異常紛繁復雜的市場變動,哪一條戰略路徑通向未來?有人高舉智能制造的大旗,有人已經揚帆出海遠征歐美,還有人布局專精特的定制機床。總之,在塵埃落定之前,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為了激發行業對戰略思考的熱情,本報特推出機床行業系列觀察,算是拋磚引玉。此為第一篇。
推薦閱讀: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十八羅漢”是中國機床行業不可磨滅的記憶。“一五”時期,在蘇聯專家建議下,國家對部分機修廠進行改造并新建了一些企業,其中有18家企業被確定為機床生產的重點骨干企業,業內稱為“十八羅漢”。
兩年前,中國工業報記者在山東德州采訪普利森集團,這是一家已經改制為民營的機床企業。彼時,機床行業市場下滑態勢已明,重型機床成為重災區。談到對行業未來走向的看法,該集團董事長陳聲環說:“你見過機床廠倒閉的嗎?”
在最近的這一輪市場低谷中,確實有一批規模較小的作坊型企業退出了市場,這些企業悄悄地走了,正如他們悄悄地來,行業里很難留下多少印跡。再看當年的羅漢廠,依然是行業的中堅,不論是產值問鼎世界第一的沈陽機床,還是產品打入國際高端市場的濟南二機床。但這只是羅漢廠生存現狀的一面,另一面,則是一些當年叱咤風云的行業排頭兵市場斷崖式下跌,甚至停產,連工人工資都發不出來。
1997年機械部撤銷后,從歸口管理上,原來戴著“部屬企業”光環的羅漢廠被下放到省級政府甚至是市級政府。而在國民經濟眾多部門中,裝備制造行業也是較早邁出市場化步伐的,到今天,國際知名的外資機床制造商幾乎無一不在中國布局,其中多數擁有本地化生產和研發的能力。從表面上看,這是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
但為什么沒有主流機床廠倒閉?陳聲環說:“處境再艱難,當地政府也會托著機床廠,因為不能倒閉。”
戴著鐐銬的舞蹈
過去的一年,我國機床行業企業產銷下滑、庫存增加,虧損企業超過四成,在受沖擊最大的重型機床行業,一些企業下滑超過80%。
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陳惠仁告訴中國工業報記者:“在這一波市場下滑中,長期占據行業主導地位的羅漢們受沖擊最大,有的甚至成了僵尸企業;與此同時,部分優秀的民營企業卻在逆勢上揚,不斷爆出亮點,非常活躍。”
如果比較行業的大集團和民營企業,兩者各有優勢。大集團的優勢在于技術、市場等方面的雄厚基礎;而民營企業的優勢在于體制、機制更活,且沒有歷史包袱。“現在來看,在經濟新常態下,體制機制對企業的影響越來越大,而傳統優勢則呈現邊際效應遞減。”陳惠仁說。
背著包袱前進的羅漢們就要成為明日黃花了嗎?現在下結論顯然為時尚早,但不少人對羅漢廠的未來充滿憂慮。例如,坊間經常有人調侃:沈陽機床是中國機床大而不強的縮影。甚至有人對中國工業報記者表示:十年后,我不知道中國的機床企業還能剩下幾家。說這話的是一家模具制造企業負責人,該企業通過自制機床大幅降低生產成本,成為該細分市場世界范圍內的最大供應商。
那么,羅漢們怎么看待自己的歷史和未來呢?在4月份的中國國際機床展CEO論壇上,沈陽機床集團董事長關錫友說:“2002年,集團管理層在討論發展戰略的時候,選擇了先做大后做強。因此,過去十年我們走的是先大而后強的道路,這與沈陽機床的歷史相關。沈陽有機床之鄉的美譽,承載了替代進口的歷史使命。”
沈陽機床集團是由3家羅漢廠合并而成。當年,生產臥式車床、專用車床的沈陽第一機床廠,生產鉆床、鏜床的沈陽第二機床廠,生產六角車床、自動車床的沈陽第三機床廠,共同組成了沈陽機床集團這個行業巨無霸。后來,沈陽機床又兼并了以生產鏜床和銑床聞名的羅漢廠——昆明機床,一身集4家羅漢廠,沈陽機床集團在中國機床史上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2011年,也就是中國機床行業黃金十年的末期,沈陽機床集團在美國加德納公司的權威統計中以27.83億美元的產值問鼎世界第一。秉承“先做大后做強”戰略的沈陽機床集團在最近幾年的市場調整中同樣面臨困境。從該集團旗下上市公司——沈陽機床(000410)4月底公布的一季報來看,凈利潤由正轉負,資產負債比例超過88%;另一家上市公司——昆明機床(600806)去年的年報顯示虧損超過2億元,昆明機床去年的營業收入不到9億元。
如何適應新常態?整個行業都在看沈陽機床。同樣是在4月份的中國國際機床展上,沈陽機床向外界展示了一系列戰略調整的舉措。
4月20日,沈陽機床發布跨界IT、金融等多個領域開展合作,與神州數碼及產融結合的光大金控分別成立投資公司與云科公司,開啟5D工業時代;與中國黃金集團打造珠寶高端智能制造基地;與國開行簽訂戰略協議,探索跨界的、直接的、以“聯姻”方式連接在一起的總體戰略布局和模式創新;與神州數碼、工信部標準院、清華大學、同濟大學等公司發起成立“中國制造2025創新聯盟”;與重要客戶進行智能工廠項目簽約。
關錫友表示,目前以i5智能機床操作系統為基礎打造的“i平臺”,將機床加工領域的設計、制造、服務、供應鏈、用戶等環節集成到云端,改變傳統的單機生產模式,用“互聯網+機床”的思維構建一張智能機床領域的互聯網。沈陽機床計劃打造集“智能制造”和“云制造”概念于一體的信息集成平臺——i平臺。
不難看出,沈陽機床正在通過創新商業模式、實施智能產品升級,并開展從工業制造商向智能制造全面解決方案提供商的戰略轉型。
與沈陽機床炫酷的戰略轉型方案相比,另一家羅漢廠——濟南二機床的運作波瀾不驚,卻盡顯大國重器的沉穩。
濟南二機床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張志剛強調:“我們是一個純國企。”盡管羅漢廠大部分仍然保持著國企的身份,但像濟南二機床這樣,仍然保持最初的體制,沒有進行股份制改造的大概僅此一家。更離奇的是,這樣一個看似落伍的企業,卻通過參與全球競爭,實施“交鑰匙”服務,為客戶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由過去的分包商變為總包商,由配角變為主角,確立了在國際高端市場上的競爭地位,被譽為世界三大沖壓裝備制造商。
近年來,濟南二機床的福特項目在業界很受關注。目前,福特汽車在美國的4個工廠,先后6次購買了濟二的7條高速智能沖壓生產線、2條落料線。持續訂貨標志著濟南二機床沖壓自動化技術、質量、可靠性達到國際水平。據悉,目前第8條線正在洽談。
對于未來的發展,張志剛的看法是:中國機床工業到了由大到強的轉折點。怎樣才叫“強”?必須是產品門類系列齊全,不斷推出高端產品,引領產品發展方向;技術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市場上,與技術領先者競爭,在全球市場擁有較高的占有率;價格上,不以低價取勝,同時員工收入高、福利好。
他認為,要達到這個目標,我們的短板不是在技術上,而是在職業精神上,行業普遍缺乏把產品做到極致的工匠精神。反觀先進的德國和日本,這些國家的機床企業都具有嚴謹、細膩的專業精神,已經實現了從“產品”到“工藝品”的提升。
觀察沈陽機床和濟南二機床的戰略動向和實踐成果,盡管在體制和機制上不占優勢,但只要企業要重新進行戰略定位,羅漢廠未必沒有第二春。起碼從現在的態勢來看,羅漢、外資、民營各有千秋,誰也不占據壓倒性的優勢。
重型機床的救贖
在當年的“十八羅漢”當中,重型機床占據著四個席位,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其中包括武漢重型機床廠、北京第一機床廠、齊齊哈爾第一機床廠、齊齊哈爾第二機床廠,齊齊哈爾第一機床廠后來更名為齊重數控。
如果按產值計算,十八個羅漢廠里,重型機床能分到一個席位就不錯了。之所以十八有其四,這是重型機床的特殊地位決定的。重型機床屬于極限制造,在我國工業化進程中扮演者畫龍點睛的作用。但這是這樣一個戰略型產業,卻正遭遇著前所未有的寒冬。
2014年,國內重型機床生產制造企業的生產、銷售水平僅僅相當于2011年的51%。同樣是2014年,我國主要重型機床的進口額只相當于2011年的75%。
“從2011年下半年開始,機床工具行業開始了長達三年半的調整。”陳惠仁說,“而重型機床行業的調整則在2010年就開始了,比整個行業早一年開始了下行。與2010年的高峰相比,重型機床企業的產銷水平已經跌至兩到三成。”
對于重型機床行業成為重災區的原因,他分析說,根本原因在于,我國重化工業高速發展階段已經結束或者趨于結束。
過去十年,能源裝備、原材料、基礎設施及房地產行業高速發展,拉動了重型機床行業的發展。當時,行業里最火爆的產品也是重型機床。
“經濟發展階段發生了變化,頭兩年,還有人在等著市場恢復,但那是不可能的,這一階段已經過去。”陳惠仁說。
四大羅漢能否突出重圍、自我救贖?
武漢重型機床廠最具代表性。武重是我國“一五”時期國家投資建設的156個重大項目之一,也是我國重型機床廠里產品系列最全的企業,研制出了世界規格最大的28米數控立式銑車床、國內龍門最寬的數控龍門鏜銑床等裝備。
2011年,武重被納入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旗下。談到武重目前的經營狀況,該公司董事長杜琢玉說:“宏觀經濟下行造成的市場需求萎靡只是外因,從武重企業自身來說,商業模式、發展理念守舊是重要原因。”
他告訴中國工業報記者,自2013年年中上任以來,就開始了馬不停蹄地轉型調整。“轉型升級要順應市場,打造消費者價值和全生命周期解決方案,并且激發企業適應市場的能力。”
改革、調整、轉型、擴量、降本、增效。這是杜琢玉提出的“12字方針”,也是他為武重走出困境開出的“藥方”。按照新的戰略布局,重型機床在武重產業體系中的戰略將會下降,只占六成左右。而另外四成是加工、鑄鍛和非標機床的制造。
2013年的CIMT展會上,齊齊哈爾第二機床廠破天荒地沒有帶來實物參展。在這個業內最重要的展會上,不帶機床來的齊二成為行業議論的話題。
現在,有跡象表明,經歷了市場嚴重萎縮和重大人事變動的齊二慢慢步入正軌。4月20日上午,齊二機床自主研發的高速落地銑鏜床和數控臥式鏜床在CIMT2015展會上亮相。
據悉,齊二機床通過“產學研”相結合的方式,充分利用高校的技術與人才資源優勢,解決了一些關鍵技術難題。同時,為了進一步縮小與國際先進技術水平的差距,齊二機床廣泛開展國際合作。近幾年,齊二與德國羅特樂公司就高檔重型數控落地銑鏜床、與意大利FMT公司就大型數控導軌磨床、與瑞典AP&T公司就重型數控油壓機、與日本阪村株式會社就高速精密自動鍛壓機、與美國環球公司就精密數控臥式銑鏜床進行合作。通過引進世界領先的源頭技術、合作生產,經消化吸收再創新,使企業掌握國際先進技術,擴大了產品品種、提升了產品水平,實現重型數控落地銑鏜床出口歐洲、印度,高速精密自動鍛壓機產品出口美國、日本,大型立、臥車出口德國、韓國等地。
齊二機床還先后研發制造出了用于航天領域的大型環縫焊接專機,用于大飛機制造的數控龍門鑄錠組合銑床,用于汽車行業關鍵設備的重型多工位自動化沖壓生產線,以及用于汽輪機和電機行業的轉子槽專機和電機槽加工專機。
東邊不亮西邊亮。重型機床行業的羅漢們顯然已經看到并接受了重型機床市場不斷萎縮這一事實,并且在積極轉型。重型機床業內人士經常笑言:做一臺死一臺。因為該產品理論上是沒有使用年限的,而且市場需求不大。在這一領域,歐洲傳統上的優勢企業早已顯露頹勢,不少企業被中方并購。市場小了,這是客觀上的困難,但重型機床企業的技術研發能力和市場服務能力仍在,積極探索其它領域的專機研發制造,揚長避短,才是未來的出路。
●記者手記
無可奈何花落去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濟南二機床的一名老員工告訴我,同城的濟南一機床曾是他們羨慕的對象。位列“十八羅漢”的濟一以與日本馬扎克合作而聞名,利用OEM方式出口,迅速提高了該廠的工藝技術水平。據說當年,濟一的機床產品檢驗齒輪噪音,不僅考核分貝數,還要聽了“悅耳”,標準不可謂不苛刻。其時,濟一產品大量出口,確實風頭無兩,正如今天的濟二,應了風水輪流轉的老話。
但后來由于種種原因,濟南一機床解除了與馬扎克的合作,引進技術又做出了錯誤的決策,逐漸衰落。最困難的幾年,工廠停產了。最近兩年,濟一又開始生產并在展會亮相,有否極泰來的趨勢,希望濟一能重振雄風。
另一個羅漢廠——南京機床廠在上世紀80年代初,與德國公司合作生產中小型數控車床并轉讓技術,條件相當優惠,大大提高了南京機床廠的技術與管理水平。但后來改制幾經折騰,到現在也沒有恢復元氣。
羅漢廠的境遇大抵如是。
歲月流轉,載浮載沉。前幾年,有媒體評選出“新十八羅漢”,既有老羅漢,也有新鮮血液,但商業化語境下的榜單總是能有多個版本,叫人莫衷一是。
其實,現在業內人士也不太愛提“十八羅漢”了,畢竟是陳年舊事。但偶爾回望當年的光輝歲月,仍然心中充滿了憧憬。畢竟,中國機床行業如果有百年老店的話,大概率會首先從這個群體里誕生。當然,誰都知道,得一時風光易,做百年老店難。
為什么做百年老店難?蓋因潮起潮落、盛極而衰是歷史常態。但也不是沒有例外,裝備制造行業的百年企業早已出現,羅漢們要想保持今日的輝煌或是重現往日的風光,不妨去看看這些成功的案例。機床行業是獨特的,但企業運營是相通的。
最后,想起晏殊的名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 鏈 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