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境報記者原二軍周迎久報道]2月23日,在春節過后京津冀地區出現的持續霧霾天中,河北省唐山、邯鄲、秦皇島、邢臺、張家口等城市15家鋼鐵企業的16座高爐、3座轉爐在爆炸聲中轟然倒塌。此次行動中,淘汰的煉鐵產能為671萬噸、煉鋼產能為149萬噸。
河北省化解鋼鐵產能“周日行動”已于去年11月24日開展過一次,當時唐山、邯鄲、承德3市8家企業的10座高爐、16座轉爐被集中拆毀。而除了鋼鐵之外,河北省還針對水泥、平板玻璃、煉焦等產業展開了淘汰產能拆除集中行動。
重化工產業大省河北的一系列舉動是我國淘汰落后產能、化解過剩產能的一個縮影。隨著近年來我國經濟的強勁發展,許多產業得到超常規發展,導致產能過剩現象嚴重。
以最為典型的鋼鐵產業為例,盡管相關的產能調控政策沒少出臺,但在現實中,一邊是落后產能被淘汰,另一邊是新項目不斷上馬,產能越減越多。2009年,我國鋼鐵產能約為7億噸,到2013年已增至9.76億噸。
高耗能、高污染的重化工產業成為持續霧霾天的主要貢獻源之一,人們要求治理霧霾的呼聲越來越高,過剩產能化解能否打破“屢調屢剩”的怪圈,值得期待。
產能過剩現象何以產生?
因為選擇了偏重化工業發展的經濟路徑,最終導致鋼鐵、水泥、電解鋁等高消耗、高排放行業的產能過剩
去年10月15日,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指出我國傳統制造業產能普遍過剩,特別是鋼鐵、水泥、電解鋁等高消耗、高排放行業尤為突出。
而根據統計,到2012年底,我國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產能利用率分別僅為72%、73.7%、71.9%、73.1%和75%,明顯低于國際通常水平。
在這些行業中,鋼鐵產能嚴重過剩現象最為突出。多年來,盡管鋼鐵業的產能調控政策出臺了不少,但現實情況卻是,一邊是落后產能被淘汰,另一邊是新項目不斷上馬,產能越減越多。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從2006年~2012年,8年中我國累計減少的粗鋼產能為7600萬噸,但這期間累計新增的粗鋼產量產能卻達到4.4億噸,是前者的近6倍。2009年,中國鋼鐵產能約為7億噸,到2013年這一數字已增至9.76億噸。
在2013年舉辦的“第四屆中國鋼鐵規劃論壇”上,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李新創曾向媒體表示,總體來看,我國鋼鐵過剩產能高達兩億多噸。
雖然產能規模在不斷擴大,但我國鋼鐵產業的效益卻在逐漸萎縮。2012年第一季度,我國鋼鐵業出現新世紀以來首次全行業虧損,這一消息曾令市場為之震驚。然而在2013年,這樣的消息已令人見怪不怪。
中國鋼鐵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1月~10月,國內鋼材平均結算價格已降至3462元/噸,與2012年相比,降幅達8.9%,企業虧損已經達到了非常難以容忍的程度。
中鋼協統計數據還顯示,2013年,我國鋼鐵全行業實現利潤116.8億元,行業利潤率僅為0.48%,平均每噸鋼利潤28元。若按主營業務利潤來算,每噸鋼創造的效益僅4.2元。
河北省邢臺德龍鋼鐵董事長丁立國就深深體會到了這一點。他告訴記者,短短幾年間,德龍就經歷了冰火兩重天,“幾年前1噸鋼能賺幾百元錢,現在1噸鋼只賺幾角錢。”
包括鋼鐵、水泥、電解鋁在內的傳統重化工行業,為什么會出現如此嚴重的產能過剩現象?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投資與市場研究室主任曹建海認為,這與2003年以后我國經濟發展選擇的路徑有關。
“2003年之后,隨著加入WTO我國出口市場日益擴大,加之房地產市場的持續刺激和持續繁榮,這兩個因素對經濟發展影響巨大,整個經濟結構也就形成了重化工行業優先增長或超前增長的格局。”曹建海說,重化工業經濟結構就是以發展鋼鐵、水泥、建材、能源等為主要產業支柱的。
曹建海說,拉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驅動因素很多,但最主要的兩個驅動,第一個是出口驅動,2001年時候我國加入WTO帶動了出口迅猛增加;第二個是房地產為代表的投資驅動,許多地方政府財政通過大搞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城鎮化建設獲得土地收益。而為了給這兩個目標服務,導致工業中的重化工業超前發展,最終形成了產能過剩。
加入WTO對產能過剩的影響深遠。2001年11月,我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在這一特大利好的強力刺激下,我國的出口和投資突飛猛進,經濟高速發展導致各種能源全面緊缺,其中鋼鐵和電力是當時最為緊俏的兩大物資。2002年,全國鋼鐵行業的投資總額達710億元,比上年增長45.9%,投資增速從此開始出現強勁拉升的勢頭。
“在投資驅動中,房地產開發帶來的影響非常明顯。”曹建海說,城鎮化建設的資金來源主要是來自于土地的拍賣,因為很多地方的財政屬于吃飯財政,地方政府就依托于房地產商,那么房地產房價的上漲就推動了投資的需求。
“投資需求和投機需求在房地產業當中占有相當的比例。再加城鎮化過程中人口大量涌入帶來的剛性需求,這樣3個需求推動了房地產市場的供不應求。而房地產發展的背后,就是鋼鐵、水泥、建材等行業。”
因為選擇了偏重化工業發展的經濟路徑,最終導致了我國當前經濟發展質量偏低、環境污染重和資源消耗偏大、科技創新不足的現狀,也從根本上促成了鋼鐵、水泥、電解鋁等高消耗、高排放行業的產能過剩。
化解過剩產能何以屢陷“越調越剩”怪圈?
一方面與地方政府的GDP情結有直接關系,另一方面是沒有充分發揮好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作用
盡管鋼鐵行業利潤持續下降,但在化解過剩產能過程中,卻陷入了“越調越剩”的怪圈之中。
河北省某鋼鐵大市就是這樣一個典型例子。從2006年~2013年8月,這個市淘汰煉鐵產能2492萬噸、煉鋼產能2369萬噸,拆除高爐123座、轉爐82座、電爐20座。然而,近年來全市的鋼鐵產量仍在增長,2012年全市粗鋼產量同比增加了2.09%。鋼鐵產能“越調越剩”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
不少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鋼鐵產能過剩,除了與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預期過于樂觀、盲目性的投資分不開之外,更與地方政府的GDP情結有直接關系。
“以鋼鐵為例,前幾年經濟形勢好,上馬鋼鐵項目就很賺錢。考慮到就業和財政等因素,地方政府就傾向于上馬鋼鐵項目。”河北省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所所長李嵐告訴記者。
“一些地方政府提出要發展戰略新興產業,但這些產業不是馬上就見效的,并且在發展過程中存在一定風險。而發展鋼鐵、水泥等資源型產業,比較順手。這是政府發展觀的問題。”李嵐說。
曹建海也認為,對于地方政府來說,鋼鐵產業屬于規模型經濟,特別容易創造GDP。所以很多地方政府偏好于引進這樣的項目。
“新加坡國立大學和清華大學曾做過一個關于GDP考核的調研報告。他們發現,在一些地方,過去存在這樣一個現象:凡是GDP比前任增長到一定倍數以上的,這個地方的市委書記和市長得到提拔的概率就會有很大提高。反之,如果抓環保、民生而在GDP上無法顯示出來的,提拔的概率則要低得多。”曹建海說。
“化解過剩產能不容易,控制新增產能則更難。”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河北省就有代表委員一針見血指出,鋼鐵等行業限產的政策出臺多年,但一些企業玩“躲貓貓”,一些地方政府睜一只眼閉
一只眼,結果是產能年年限、年年增,主要原因是這些行業GDP貢獻率高,能給地方政府帶來政績。
因此,對于不少地方政府來說,背著GDP的“包袱”,雖屢提對過剩產能“壯士斷腕”,但真到砍時卻顧慮重重。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地方政府的顧慮一方面與“錢袋子”有關。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產能過剩產業是河北省一些地方的看家產業,是經濟支柱和重要就業渠道。鋼鐵等六大高耗能產業對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38.2%。放下GDP的“包袱”,化解過剩產能,意味著經濟增速降低、就業崗位減少,地方政府怕“傷筋動骨”。
另一方面,這樣的顧慮也與“面子”即GDP總量的排名有關。各級地方政府普遍都有這樣一種心態:既擔心被前邊的“標兵”越甩越遠,又怕被后邊的“追兵”越追越近。
正因為抱著這樣的心態,為促使項目盡快上馬,一些地方政府默許企業通過化整為零、未批先建、汰小上大等方式回避或規避審批核準。甚至用行政力量直接推動,采取稅收減免、財政補貼、土地優惠等政策,放任投資者進入本已過熱的領域。
李嵐認為,現在不少地方政府在發展經濟過程中已經形成了路徑依賴。發展鋼鐵賺錢,賺了錢又投入鋼鐵產業中,難以走出來。
除了地方政府的GDP情結之外,過剩產能“屢調屢剩”的另外一個重要原由,是化解過剩產能過程中沒有充分發揮好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作用。
邢臺德龍鋼鐵董事長丁立國就表示過,企業雖然不賺錢,但轉產也很難。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民營鋼鐵企業老板說:“本來就不賺錢,銀行貸款難度又大,現在轉產,豈不是‘找死’。”
“很多企業都有這樣的顧慮。”李嵐說,河北省產能過剩行業集中在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領域,均為資金密集型行業,資本流動性差,及時調節產能的彈性較小。不可能像勞動密集型行業一樣,用轉移員工等辦法對產能進行調節。
另外,還有相當的企業當前還對產能過剩還抱有僥幸心理。李嵐說,她去一個鋼鐵大市調研,當地的一位民營鋼鐵企業老板說,現在是市場寒冬,但寒冬總會過去,依然能迎來紅火的那一天。這種“好幾年、壞幾年”的周期性循環他已經經歷過好幾次了。
如何從根本上化解產能過剩?
化解產能過剩,要從需求結構入手,調整以投資為主要驅動力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逐步擴大消費需求
作為重化工行業集中的省份,河北省面臨的壓力也非常大。
圍繞重點行業污染治理、化解過剩產能,河北省出臺了一系列規定,停止審批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煉焦、有色等新增產能項目,堅決禁止違規建設鋼鐵、水泥、平板玻璃項目,確保不增一噸一箱產能,否則追究相關負責人的責任。
但僅僅依靠政府的行為并不夠。有專家認為,雖然抑制產能是行業共識,但從近兩年的實際情況看,通過行政手段減產往往適得其反,迫使市場采取非常手段應對。所以要使控制產能取得效果,需要在強化政府作用的同時,徹底放開市場競爭,發揮市場的作用來治理過剩產能。
從事多年工業經濟研究的曹建海認為,要讓過剩產能真正得到有效治理、經濟結構得到有效調整,不能就產業結構談產業結構,而應從需求結構入手。因為過去產能之所以“屢治屢剩”,根源就在于有著巨大的市場需求。
曹建海認為,目前直接針對產業和企業本身進行的行政性調整,比如企業的關停、設備的報廢、包括一些落后設備的炸毀,還有政府主導的企業兼并重組,這些調整都是就產業結構調整而進行的產業結構調整,“但我們忽略了企業和產業成長的背景、過剩產能的形成機制。實際上過剩產業形成機制不消除的話,那么你今天炸毀一個鋼鐵企業,明天就又會產生另一個企業。”
“因為形成企業的機制是存在的,企業的利益是存在的。雖然許多行業存在產能過剩現象,但對于企業來說,你把它炸毀了,實際上就毀掉了它的利益。關鍵是要消除它的利益形成機制,才會取得效果。因為一個企業能成長起來,根源在于它的市場是存在的。”
曹建海還表示,目前中央提出推動城鎮化建設要以人為本,但很多地方依然是以房地產業為驅動的,這樣實際上就為鋼鐵和水泥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場。
“你看現在大搞城鎮化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包括現在西部地區的鐵路建設,以及城鎮群建設、城鎮之間的道路互連互通、地鐵建設等,都給重化工業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場。因為有著巨大的投資熱情,在這種情況下,對于淘汰過剩產能、調整經濟結構來說,并不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曹建海說,調整產業結構要找到產業結構不合理的根源進行治理,針對整個宏觀需求結構進行治理、進行調整。在他看來,驅動經濟發展的“三架馬車”中,投資占的比例偏大。
“從2003年以來,投資占的比例越來越高,接近一半了,消費現在降低到一半以下了。從經濟結構上看嚴重不合理。投資為什么這么高?這是因為房地產投資、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大型工業項目投資等現在來看都處于一個失控的狀態。”
曹建海告訴記者,目前我國不少省市經濟發展都靠的是投資來拉動的,貴州就是一個典型例子:80%的經濟增長都依靠的是投資,只有20%依靠的是消費。
“而從世界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經濟增長有80%依靠的是消費,20%依靠的是投資。投資比重過高,帶來的后果就是GDP都是通過高負債從銀行貸款來創造的。”曹建海表示,這樣的投資效果肯定很差,最終促進的是鋼鐵、水泥產業的發展。
另外,相當長時間內我國經濟發展依賴出口,這樣的一個經濟結構就使得一些鋼鐵、水泥等粗放行業依托龐大的政府建設市場和房地產市場,不斷擴大產能,最終使得不合理的產業結構政策無法得到有效的調整。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要想優化產業結構,化解鋼鐵、水泥等重化工產業過剩產能,必須調整以投資為主要驅動力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逐步擴大消費需求。同時,適應世界市場的變化,逐步減少對外出口對經濟的拉動。否則很難起到真正的效果。”曹建海說。
產業結構調整該往哪個方向走?
要鼓勵符合產業政策的企業獲得更快發展;要向消費產業轉型;要警惕一窩蜂上馬戰略新興產業
針對調結構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騰籠換鳥,鳳凰涅槃”的要求。他強調,“騰籠”不是“空籠”,要先立后破,還要研究“新鳥”進籠“老鳥”去哪;要著力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充分發揮創新驅動作用,走綠色發展之路,努力實現“鳳凰涅槃”。
李嵐認為,對于鋼鐵大省河北來說,“騰籠換鳥”并不是說要把鋼鐵產業都砍掉了,而是要換出去一部分,把過剩的產能淘汰掉,“如果是產業布局不合理,就涉及到布局的調整問題。”
河北在這方面已經開始了積極的嘗試。以唐山為例,在傳統產業升級方面,鋼鐵城市唐山也開始走精深加工的道路。2013年6月,唐鋼開工建設高強汽車板項目,產品定位為國際一流水平的高強汽車板、家電板和特殊用鋼,其產品強度級別達1180MPa,為國內大型冷軋廠生產的最高強度。
產業轉移必然帶來人力資源的變動。河北鋼鐵集團唐鋼公司煉鐵廠經營科科長方麗平告訴記者,為確保職工利益不受損,唐鋼制訂出臺了多項措施:轉崗人員均根據新崗位要求,結合職工意愿確定。并承諾轉崗人員待遇不變、勞動關系不變,讓職工吃了定心丸。截至目前,唐鋼已有1萬多名職工成功告別鋼鐵主業,進軍新興產業。
在有效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同時,唐山市還希望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興起的機遇,進一步壯大新能源、節能環保、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等產業規模,促其邁向高端化、規模化和集群化。
河北許多產能過剩的背后,還反映出了產業布局不合理的問題。記者了解到,目前,在淘汰掉污染嚴重的過剩產能后,河北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搶占高端,培育產業競爭新優勢,為它們預留發展空間,釋放出“無中生有”的布局信號。
對于更多類似河北這樣的重化工產業省份來說,在淘汰了過剩產能后,產業結構如何進行優化升級?
曹建海說,整個產業應向著更加消費化、健康、服務、無形的產品轉變,附加值越來越高,消耗越來越少,對人力資本和技術的需求越來越旺盛,這才稱之為產業升級。未來改革的方向就是要堅持實體產業不動搖,對環境和資源征稅,在要素價格合理化的基礎上推動技術進步,同時采取減免稅措施,鼓勵那些符合產業政策的企業獲得更快發展。
“對于不少產能嚴重過剩產業來說,僅靠升級起不到多大作用,必須要轉型。比如高端鋼材中的飛機用鋼、火箭用鋼,用量太少了。目前看來,就是消費領域前景最好。”曹建海建議推動產能過剩行業向消費品生產領域、服務業轉型或進行產業升級,“阿里巴巴為什么這么有前景?因為它面向的是龐大的消費群體。”
曹建海也提出,要警惕地方政府在進行產業結構轉型時都來發展戰略新興產業,“如果一窩蜂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